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歷了幾次移民熱潮,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中國籍。但也有一些人外國人嚮往中國,積極爭取一個中國身份。
今天要介紹的猶太裔富豪盛智文正是這樣的一類人。他身家百億,卻拒美籍、棄加籍,毅然入籍中國,成為一位中國籍香港人。
讓他做下入籍決定的,究竟是什麼?
瞄準香港發展的商機
到2020年,這位猶太裔商人已經70歲了。從19歲到香港掘金,盛智文見證了香港發展的51年。
盛智文1950年出生在德國,父母都是猶太人。小時候,盛智文與父母在紐約生活了一段時間,直到7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獨自帶著他移居加拿大魁北克。
父親的離世也帶給這個家庭沉重的打擊,他10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兼職。頭腦聰明的他並沒有完成學業,反而在17歲就獲得青睞,加入了一家時裝公司,並通過分紅得到了開啟自己事業的第一桶金。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的黃金時期。香港有著很龐大的市場和超低的稅率,這兩個條件對盛智文來說簡直是不可抗拒。
就這樣,19歲的盛智文懷揣著他在加拿大掙的100萬加元來到香港淘金。
那時候國內服裝貿易的環境很好,中國的服裝生產出口到加拿大、美國等發達地區。外國的勞動力成本很高,所以他們的衣服成本自然也就上去了。中國的服裝品牌靠著這個成本差異也能在國際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沒幾年,盛智文不僅撈回本了,還賺了22億的營收,於是他就開始向轉向其他更有前景的領域。
發展酒吧餐飲業其實源於朋友一句吐槽。
「現在酒吧的選址都太過隱蔽,總是開在酒店裡,每次去酒店很不方便,而且不熟悉的人根本找不到。」
20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依靠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完成了第二次經濟轉型,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為主。娛樂休閒業卻依舊是空白。
商業嗅覺靈敏的盛智文又一次抓住了機遇。他先在皇后大道一街之隔開了一家名為California測餐廳「試水」,看到了潛力後,盛智文花費3200萬港元買下了一棟大廈,打造了一個屬於中國的高級娛樂場所。
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蘭桂坊」。盛智文還說,蘭桂坊的名字取自《幼學故事瓊林·祖孫父子》中的:「子孫發達,謂之蘭桂騰芳。」
它為年輕白領提供了很好的娛樂休閒場所,而且餐廳也懂得營銷,他們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同時也是全香港最早慶祝萬聖節的聚集地。
蘭桂坊的成功,令盛智文受到特區政府青睞,邀請他擔任海洋公園主席。
世紀之交,香港的經歷頗為「激盪」:市民放棄了董建華擴大房屋供應以及競爭力升級的頂層設計。而重擊出現在2003年,香港旅遊經濟業遇上了非典,復甦乏力。
2003年,當時開業已20多年的海洋公園設施老舊,對遊客來說不再有吸引力,加上迪士尼即將落戶香港,有人提議結束這個「港產」主題公園。此前從未經營過主題公園、也未曾踏足海洋公園的盛智文,擔負起了一項艱巨任務。
他分文不收地擔任香港海洋公園的董事會主席。這座連年虧損的公園竟然在他手中華麗轉身,一舉奪得Applause Award(全球最佳主題公園)獎,成為佳話,因業績常打敗迪斯尼樂園,盛智文也被稱為「米老鼠殺手(Mouse Killer)」。
當時的他,事業已經非常成功了,然而盛智文還有一個心愿一直沒有實現,就是加入中國國籍。
對香港有強烈歸屬感,堅持入籍
「香港回歸前,蘭桂坊是老外們的天下,華人只占少數。20年後正好調過來,本地人成為主流,占據七成半客源,但熱鬧依舊。」親歷改革開放的盛智文不僅重視香港的產業,他與內地也頗有淵源。
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盛智文在湖南長沙開了他在內地的第一個辦公室。自此他經常穿梭於內地與香港。
幾十年過去,內地發生巨大的變化,今天的深圳已是科技重鎮,上海也成了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盛智文慨嘆,香港很多人從來沒去過內地,看不到內地奇蹟般的變化。
有人不解地問,為何要放棄已開發國家的優渥待遇轉而奔向一個發展中國家。
盛智文加入中國國籍不僅僅是出於他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更是憑藉商人敏銳的目光,看好香港的發展,看好整個中國的發展。
「現在內地在很多方面比香港、甚至世界很多地方都要進步,人們的生活大大改善。」
盛智文的心已被香港的蓬勃朝氣吸引:「我從沒後悔入籍中國,作為中國人我很驕傲。」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面貌日新月異,中國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也因此贏得了一批又一批外商的青睞。不少人在來到中國後,都像盛智文一樣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不願離開。
這背後反映出的正是我們祖國實力的日益壯大,以及文化軟實力的崛起。
更多香港熱點資訊、香港身份辦理問題,歡迎關注同名公眾號「銀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