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葦箋
上個月的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讓科幻又一次成為輿論熱點。在中國作家海漄憑藉小說《時空畫師》獲雨果獎的同時,一句「科幻產業就是劉慈欣產業」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共鳴。
劉慈欣的《三體》和短篇小說成為科幻產業不斷挖掘的金礦,也是科幻影視最搶手的IP,《流浪地球3》《球狀閃電》《全頻帶阻塞干擾》排著隊上映。
科幻產業靠劉慈欣,而產業下游的科幻影視,就靠郭帆。甚至有投資人告訴河豚君,「我看科幻電影,首看有沒有郭帆,次看有沒有吳京。」
《流浪地球》以摸索與試錯,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批有實戰經驗的科幻影視人才,之後有成功先例的科幻電影背後都有郭帆團隊及其合作方的身影。最近郭帆工作室也開啟《流浪地球》短片集、科幻編劇訓練營等「基建工程」,為科幻產業培養更多儲備力量。
一個產業靠某個人,是對這個人的認可,但也代表著產業發展出現明顯的頭部效應,而頭部之下,生存艱難。現在科幻影視的繁榮,更多的是「郭帆效應」而非「科幻」類型本身被市場認可。
作為科幻電影工業的集大成者,資源集中於郭帆可以看作是中國科幻起步的一個標誌,但未來整體產業的長久發展,僅靠郭帆還遠遠不夠。
「郭帆宇宙」
從《流浪地球》開始,郭帆就與科幻電影產業緊緊綁定在一起,而獲得高票房或高口碑的中國科幻電影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郭帆及其團隊的痕跡。
一是視效製作團隊的共用。去年科幻喜劇片《獨行月球》在冷檔期以31億票房「救市」,該電影的特效正是《流浪地球》的特效團隊MOREVFX製作。導演張吃魚曾在採訪中透露,《獨行月球》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吸收了《流浪地球》的製作經驗,而特效上的進步又反哺到《流浪地球2》。
MOREVFX也透露,《流浪地球2》對公司提升,一是統一視效標準,第二控盤製片計劃。而這些經驗,之後也能反哺到其他科幻電影的製作流程中。
二是郭帆本人的「背書」。今年的中小成本科幻片《宇宙探索編輯部》在早期宣傳時的顯著標籤之一就是「郭帆監製」。郭帆在劇本階段就開始參與這部電影,幫孔大山拉投資,甚至在孔大山自己都不確定的情況下,堅定地相信這部電影能做成。王紅衛也在採訪中說,「實際上是在用郭帆的行業信譽度做抵押。」
除了郭帆本人,一些中國科幻影視項目也由《流浪地球》系列的主創團隊為根「開枝散葉」。
從待播的項目來看,已經拍攝完成的《星門深淵》的導演張小北與郭帆在《同桌的你》時就有合作;剛公布首張海報的《太空冬眠》的編劇嚴冬旭是《流浪地球》的編劇之一,編劇顧問龔格爾也是《流浪地球》的監製。
「科幻電影靠郭帆」也是郭帆主動選擇的結果。
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期間,知乎上有人提了一個問題:「《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並沒有什麼厚重的履歷,為什麼突然能拍出這麼好的影片?」
在拍《流浪地球》前,郭帆執導的作品僅兩部:票房僅7000萬的《李獻計歷險記》和豆瓣6分的青春愛情片《同桌的你》。而《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直接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帶動了中國科幻的第三次浪潮。
最高贊的回答來自《流浪地球》副導演郁剛,他分享了一個郭帆如何激勵劇組的故事:作為中國最高投資的科幻電影,如果失敗了,之後的五到十年可能都不會有人想投資高成本的科幻電影。
來自知乎答主郁剛
從一開始郭帆就明白,拍這樣一部高成本科幻電影的目標是樹立起標杆,為後來者鋪路,讓科幻電影成為一個成熟的類型。所以在創作過程中,他非常注重經驗的積累和記錄,抱著服務的目的,想為後來者留下有用的經驗與教訓。
《流浪地球》上映後,《流浪地球電影製作手記》隨之出版,記錄了拍攝過程中各個工種的科幻片探索過程。采編團隊的朔方曾在出版前問郭帆:「這本書你確定還要出嗎?要出的話,全行業都能看見你犯了多少錯。」而郭帆回答:「出吧,後面的人看完之後就知道,如果要做這麼一件事可能會有哪些坑,但凡對一個人有幫助,都值得。」
後來在《流浪地球2》拍攝期間,劇組請了北京電影學院20多位學生,分布在各個部門做實習生,專門幫各個工種記錄錯誤,最後記錄了差不多十本書厚度的錯處,郭帆又將這些錯誤的次數排序,避免之後再犯。
經驗總結好了,還需要有機會應用。郭帆又親自搞「科幻片基建」,為中國科幻電影提供更多儲備人才。
《流浪地球電影創作手記》的最後,詳細記錄了世界觀設定和編年史。郭帆不止一次強調,科幻電影最重要就是把世界觀和生態建立起來,實際上,第二部的三條線都是在拓展世界觀,當時就已經有劇集或短片集的打算。
在成都世界科幻大會上,《流浪地球》短片集官宣,由郭帆監製,郭帆導演工作室發起,14個獨立故事涉及近年來科幻題材所探討的人類文明與生存困境的議題。短片通常被當作是長片的「試驗場」,在外界看來,這也成為郭帆想要培養更多科幻電影導演的證明。而細觀拍攝14部位導演的履歷會發現,除了大家熟知的孔大山,其它導演大多和郭帆有所聯繫:
沈晶晶是《球1》和《球2》的導演助理,也是《球1》的編劇之一;周滌非是《球2》的副導演;徐建是《球2》的視效總監;高峽曾承接《流浪地球》部分道具的設計製作;金龍是《流浪地球》中「空間站工作人員」的扮演者之一;胡國瀚是網大《硬漢槍神》的導演,而郭帆曾在微博上推薦過這部電影......
另一「基建項目」是小苔蘚工程,舉辦免費的科幻創作訓練營由郭帆工作室主辦,《科幻世界》承辦,目前有編劇方向,解決中國科幻編劇稀缺的問題。以後還會有導演、視覺等訓練營。
除了這些直接對產業的幫助,《流浪地球2》在路演期間還走進全國34所學校,為的是「讓科幻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熱愛科學和勇於想像的火種,進而影響一代又一代追夢人。」
從硬體和軟體上,郭帆都在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發展鋪路。無論從個人意願還是產業邏輯,目前資源集中於郭帆都可以看做是中國科幻起步的一個標誌。
國產科幻電影未來:從靠郭帆到靠科幻
有電影主創向河豚君透露,現在如果做科幻電影,投資者幾乎只認郭帆:「我們自己做(科幻電影)項目融資都會比較難,你拿出去人家就會問,你這個項目想請的主創是誰?可不可以請到郭帆導演?可不可以請到吳京?如果有這個東西我們就投。但這事確實沒辦法。」
「科幻產業靠劉慈欣,科幻電影靠郭帆」的另一面,是原創科幻電影、中小成本軟科幻電影難以破局的困境。郭帆團隊,大劉IP和視效奇觀仍然是科幻電影獲得資本青睞的不二法寶。
郁剛正在做自己的原創科幻電影,他自編自導的《八十光分》剛剛通過備案,在今年上半年參加中國科幻大會的電影創投環節,成功與保利簽下戰略投資協議,目前項目還在劇本創作階段,「項目能不能真正落地這個事兒不好說。」
在之前找投資的過程中,他遇到過層出不窮的問題。
「第一種是直接拒絕科幻這個題材,說對這個類型不感興趣。第二種是劇本發過去,對方問科幻電影會不會很貴?我報了一個數,對方還是覺得成本比一般電影的成本高太多,實在不想冒險。」從客觀上來說,過去三年影視業寒冬,很少有公司會選擇再去投資一部成本較高且無「成功」前例的作品。「第三種,對方問的第一句話就是『是大劉的IP嗎?』我說是原創,就沒了下文。」
最後,也有人認真看了劇本,給出的反饋意見是「腦洞不夠大」或者「視效奇觀不夠,觀眾覺得不夠新奇」,對此郁剛也比較無奈:「因為他們對標的是大劉的作品。其實科幻故事還可以有更多表達,但少有人會願意冒這個險,給這個機會。」
最終找到資方投資,郁剛承認,在《流浪地球》的工作經歷的確為其提供了信任背書。作為之前沒有單獨執導經歷的「新人」,他認為自己能被選中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有科幻電影拍攝經驗的導演的確太少了。」
一直以來,科幻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中的占比少之又少,王紅衛也在某創投論壇中直言:「估計2023年能開機六百部左右電影,科幻片只有1%-2%。」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目前中國科幻電影可借鑑的成功案例,僅有科幻災難題材《流浪地球》和科幻喜劇類型如《獨行月球》和《瘋狂的外星人》,而後者某種程度上吸引的是喜劇受眾,衝著「科幻」元素去看的觀眾並不太多。
近年上映的科幻類型電影中,科幻愛情片《被光抓走的人》,僅有7000萬票房,科幻懸疑片《緝魂》也只有1.11億。商業上不穩定的回報讓投資者給「科幻」這個類型本身吸引觀眾的能力打上問號,而硬科幻重視效的高成本又給入局公司設定了高門檻,多重因素下,中國科幻影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河豚君之前統計過,未來兩三年內有20部科幻類電影和劇集待播,科幻大多是次類型,與懸疑、動作、愛情等類型相結合。「借力」科幻的選擇讓類型突破有了可能,但這些電影和劇集大多還在前期籌備或者等待開機中,最後能否實際播出還是未知數。
除此之外,科幻影視本身也需要內容升級,更加關注情感共鳴而不僅僅是特效呈現。郭帆就曾在上影節的演講中談及,最近很多科幻電影的創作者向他「取經」,但他發現大家都執著於高概念,而忽略了電影中的情感表達。「科幻電影中的科技與情感應該呈現一種互補關係,《星際穿越》中,高維世界、蟲洞、黑洞等科幻設定,都與庫珀父女之間的情感有著深度連接。」
一個產業在前期有代表人物帶動不是件壞事。客觀上來說,郭帆為科幻電影帶來了更多討論與關注度,也前瞻性地為產業後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但科幻電影的長久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的類型突破,也需要更多的「郭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