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重建者:在「空間事件堆里」深入真正的文化和生命處境
城市記錄者,我們在重慶。
從建築向內延展,在「空間事件堆」里尋找生活的脈絡和城市的痕跡,找到存在的真實感。重慶的高高低低,都囊括我們自由的想像和真實的生命,雖然力量渺遠,但,對生命的敬意至上。
本期城市記錄者來到重慶西北部的一個「空心村」,這裡的氣息讓人熟悉得如同在老家的村子裡邊走邊逛一樣。如果說有什麼不同,可能就是這裡比尋常村落多了一些藝術氣息。曾經在建築界被廣泛探討的「以誰的意願為先」的議題,似乎也在這裡的「真實生趣」中找到了一些新的答案。重慶,在這裡發生。
重
慶
城市記錄者
- 劉向暉
UDG工作室創始人
- 邵兵
建築檔案主編
城市觀察員
- 胡燕子
藝術家、策展人
01
生活譜系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劇場」
空間事件堆,是以人的生活為脈絡,沿著歷史文化沉積和共同理想展開的,一種更為廣闊的生活譜系。
邵兵(以下簡稱「邵」)本期城市記錄者來到重慶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的一個村民組,蓮花穴村。今天邀請城市記錄者劉向暉老師和觀察員燕子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藝術活化村落。請劉老師來介紹一下這次的主題。
劉向暉(以下簡稱「劉」)本次請到燕子來做評論員,是希望她能真的對我們的工作做出批評和破壞性的檢閱。我們在這兒做了三年的工作,讓這個地方產生了一些變化。這裡雖然是鄉村狀態,但來這裡做事情的都是城市人。另外,這裡靠近主城區,所以城鄉融合的氣息也很重。
「空間事件堆」,意味著一個空間裡會承載很多東西,基礎的是人的生活,深入一點就是歷史文化的沉積和我們的理想,一種更廣闊的生活譜系。
胡燕子(以下簡稱「胡」)劉老師的感覺極其敏銳,但有時候想要把這些感受表達清楚並不容易,所以他自身有一系列很複雜的轉述體系,今天我負責把劉老師內心那些豐富、細膩、敏感、真實的狀態更好地轉述出來。
劉首先 我想簡單介紹一下「空間事件堆」。首先我認為空間是相對被動的,因為在一系列強大的社會力量之間,一方面,建築承擔個人生活基礎設施的日常用途,但另外一方面,它也承擔著政治、經濟、團體的一些理念、理想的表達。
而建築的壽命往往會長過一些組織或團體,所以在它們身上會沉積很多痕跡。反向解讀這些痕跡,能看到一座建築身上承載了很多歷史事件。反向去理解這些事件,會發現很多內在道理,這些道理跟歷史糾在一起,形成了一條背後的脈絡。如果回到更大的視角來看,你就能看到所謂的「生活譜系」。
作為建築師,我們一方面身處這股強大力量推動的河流之中,無論是隨波逐流抑或苦苦堅持,都會對這條脈絡有所了解。基於隱藏在下面的這些痕跡、事件、脈絡、譜系等,能夠形成一些空間基礎設施、空間理想表達的生產觀念,再連續它的脈絡、持續它的事件,接續它的譜系,就形成了我所謂的「空件事件堆」。
DiD Photography
02
再造
社會人物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村史館」
鄉村重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設計師的自我定位。
邵我們眼前的這個房子是「鄉建館」。
劉對,是一個小的展廳。它展示著蓮花穴村原來的樣子,以及我們改造的全過程,包括我們的工作思路。
剛進來時侯,村裡面散在外圈的房子體量大點,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房子;附屬的房子體量非常小,就是柴房加牛圈。我們動的就是村落中心一組閒置四合院,是全面衰敗被放棄使用的祖屋,動這個,可以把公共空間的結構再還給村子。
於是這個村落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東西慢慢恢復過來,村民自己覺得挺好,經常在這裡辦活動,也在這個環境里工作,領導也經常來。我們自己說,是「再造社會人物」。
邵這個是誰畫的?
劉這是川美的幾個藝術家畫的,實際上畫的是從湖廣填四川時代到現代村裡人口結構的變遷。最早是一個姓馮的地主和姓劉的長工把蓮花穴這個村落支撐起來。
邵談到這我還有一個小問題,您曾經提到「倫理結構」,現在鄉村的倫理結構還存在嗎?
劉在的,沒崩,因為根本的產權關係沒崩, 私有權的保護是所有開放的根本。比如有一間房子傳下來有半間是你的,雖然你人不在,但你不說動,誰也不能動。保護了私有權,追溯私有權,倫理結構就顯出來了。
所以祖屋沒人用了,還是要經過非常艱難的談判和工作,才能做成一點事。這也說明他們是在堅守最後的開放和自由。
胡知識分子或者設計師來搞鄉村建設的時候,是要去重建想像中它該有的樣子,還是本地人所希望的,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關鍵問題。
劉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 自我定位。如果把自己定位成村民,這個問題就不會存在。只要願意在現場長時間的待下去,就著現場的條件根據自己要待下去的要求隨便堆一個東西都不會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是先解決屁股和腳在哪裡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所有的都是瞎說,至於形式,我覺得不重要。焦興濤老師說過一句更經典的話,只要解決你自己是否願意長時間住在這裡的問題,你剛才問的那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劉老房子上都有一年一年貼春聯,那些紙紮跟膠扎,非常帶勁。我本來想保留這些痕跡,但之前施工時候鄉建館的外牆意外被刷白了,為此我惋惜了很久。
DiD Photography
03
偷梁換柱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
老房子、雕塑群」
給「行動困難」的老房子安一套義肢,讓老房子有尊嚴地活著。
胡你怎麼考慮到用這種方式去做結構?
劉這個東西屬於我們進入蓮花穴以後堆在這兒的空間事件,至於在這個上面還會呈現什麼樣的堆,這個由以後在這兒生活的人來決定。所以 我會希望我們堆上來的這個空間事件,跟原來的這個空間事件堆之間,能儘量保持一點距離。但是又要解決建築的防水、通風、保溫等問題。
邵劉老師你內在是希望它有延續的,你承認了人在這裡的延續性。
劉人是根,人都不在了,還有什麼了。 當我們把這個東西當成了事件堆,無論是附加上空間事件,還是生活干預,它都是生活史的展品。為了讓它不垮,我們加了一套「受力結構」,但留下來的老構件圍合了空間,它是圍合空間的結構,這兒所有的房子我幾乎都做了這兩套結構。
邵你們在過程中想到這樣做的,還是一開始就有一個原型思考支撐你來這麼做的?
劉建築師在一開始就把所有事情都已經想好了,後面的就是照圖施工,出現問題大機率就是在現場,被其他能對這個事兒施加影響的人東拉西扯。這個地方能看到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事件堆,原來的住戶把大柱子鋸掉拿去換花銷,用石頭代替把這一塊又頂起來,這個結構,我叫它「偷梁換柱」。村裡我們保留下來的還有「拐彎抹角」,我們在設計屋面時候遇到鄰居矛盾,自動 「下腰抬頭」,這些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事件堆。
胡如果把建築比作人體,這個結構最開始就讓我想到那種機械義肢,它的肉體已經改變了,但還靠義肢骨頭支撐著。這個房子好像不完全變成一個機器人。
劉從感受性來說,肉體比骨頭重要;從基礎設施跟造物來說,骨頭比肉體重要;從畫畫來說,畫得出來骨頭的才是會畫畫的。
胡義肢這個意象裡面特別有張力地體現了劉老師的建築設計的傾向,對他來說重要的是安一套義肢,保留原有的事件堆,保留原來老房子的肌理,讓老房子有尊嚴地活著。
邵武俠小說里有一個藥叫黑玉斷續膏,就像你如何把舊的和新的、真的和假的,還有眼前的和看不見的,放在一起成為一個統一整體。一開始我覺得無論是內部空間還是外部空間,都很難感受到那種極強的權力,但是真是對建築這件事有興趣會感覺到。我一開始認為劉老師沒有刻意,但是他說到強烈語言這件事,我覺得挺是他的。
劉我一直說在這兒做個雕塑,沒有做成。後來修了個廁所,算是個雕塑。
邵是不是滿足了做藝術家的夢想。
胡是的,你非常敏銳,他一直想要做藝術家。 因為做建築師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藝術家對他來說能似乎帶來某種自由。
邵他這叫藝術真實吧?我是不是有點不太專業,沒有這個詞是嗎?
劉無知者無畏。
胡公共藝術作品就是造出來讓人談論的,你可以用無數詞去形容它、談論它,你是自由的。
04
不求永新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
展館老牆、美術館、宅基地」
求永新就是最虛幻的烏托邦概念,建築學不求永新,而是在衰老之中尋求創新。
劉這這是老牆,當時和做室內的同志商量了很久的。 合作常常就是打唄,要麼挨打,要麼就打別人。建築師整個的建造和實施生涯就是一個挨打和打人的過程。
胡博弈。
劉對, 說好聽點是博弈和協商的過程。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打我們是服氣的。
邵所以打的過程中你一般會打出什麼火花?
劉吃打,建築師本來就吃打。
胡吃打這個詞很河南,就是你經得起打,不怕打。
DiD Photography
劉這個房子是我們整個狀態的一個寓言化、象徵化的表達,因為它太簡單了,一眼就能看出來乾了點啥。
胡我突然有一種感受, 好像這個房子它在不斷衰老,當你把它改進了之後,它的衰老就被放緩至幾乎停止了。
邵或者被它接納了。
劉所有的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建築學更是要處理老和舊的問題。中國傳統觀念不是有「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個樸素的理念。我們不怕老和舊,反而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邵我覺得時間沒變,還是那個時間,只是放在了一個新的空間狀態里,他還是他。
劉建築學不求永新,求永新就是最虛幻的烏托邦概念。
《第一種家庭記憶——蓮花穴藝術文獻展》
胡我覺得蓮花穴裡面劉老師有三種身份, 第一層身份可能是最顯見的,就是作為建築師的這層身份;第二層身份他是一個想要去觀察本地人,跟本地人認識、了解,有一些相對較近距離互動的一個人的層面的角色;第三層身份其實是一個在往後退的,相對比較宏觀的研究者。我現在想要請劉老師談一下,你認為如果我們在談蓮花穴這種建築工作方式的時候,作為樣本它的價值是什麼?
劉這種空心村挺常見,比例也很高,所以我們覺得它有一點可能。 我們目前能做到的是,把這個村子的歷史跟現在正在發生的歷史真正地連接起來,因此我們的建造技術全部都貫徹了這個思路。
邵你說到這我才理解那個建造真實這件事, 它的作用力或者它在中間起到的,就是延續,或者是我們至少要承接一些人的味道的東西在這裡,把那些可能斷掉的這些東西,通過一些建造真實放在這裡。比如今天我們來這裡觸摸過它,通過媒體或者各種形態留存它,我覺得這個意義自然就發生了。
05
真實生趣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
璧北河、麥田」
建築,是連接自我和世界的橋樑。
邵劉老師經常做一個比喻,小天線。小天線是什麼?
劉因為這個世界很大,任何一個東西都可能受更大世界的影響。馬斯克實現腦袋和網絡連接,大家就會想到我們的生活會不會真的就是虛構的。我們需要小天線來接收這些。
邵小天線是不是對你內心你的靈魂、你的信仰、你的心靈或者你的身體,或者你即時的狀態產生影響的那些線索?
劉可以這麼說。
胡我想 聊聊劉老師的幾個創作階段,以及在不同創作階段分別有什麼樣的反思?
劉大概有三個階段,在重大讀書和任教的時候跟老師和同學學設計,在非常建築的時候跟張永和老師和同事們學設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之後跟同事們學設計。 我們算是技術工作者,或者算文化工作者,肯定是要廣泛學習、堅持進步的,生命不止、學習不止。
第一個階段我學到的一件事是,先搞清楚你是什麼。我在重大讀城市規劃的時候的,畢業設計做的是鄉鎮規劃,指導老師是熊德生老師。當時我還是年輕學生,對於圖形和空間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但當時我基本上是在做居住區規劃,我自己覺得做得很漂亮,解決了所有的問題。但熊老師很和善地說,你做點兒小路網,沿路做一點鋪子,我跟他說那個又不好看又不好用。熊老師說這裡本來工作機會就比較少,他們溜著街邊兒開一個門面,生意是很差嘛,但一個月幾百塊錢生活費就有了。我當時完全不理解,所以我最後交出去的設計,還是做了個居住區理論下的規劃設計,還中了政府的標。現在我完全能理解熊老師跟我說的話了,認清自我所處的現實比搬理論重要得多。當然理論也在發展,熊老師的小城鎮規劃理念就和前兩年政府領導們說的「小街區、密路網」,後面加一句 「沿街商鋪」是一樣的。
胡我們當代藝術裡面聊到比較多的, 一個藝術學習者可能會比較容易迷戀美學形式、美學原理、美學風格,但事實上再繼續學習就會發現,學到最後是人的生命。所以說當我們只談美學形式的時候,其實你離真正的審美可能比較遠,當我們真的對人背後的生命處境、社會運行的時候,才開始接近美。
邵我們的社會強勢文化盛行,以至於有時候可能會忽略部分人的生命處境,或者個體真實。
劉第二個階段我最大的收穫可能是張老師,張老師對我來說是非常直接、具體的一面溫暖的旗幟,他展現在那就很好。張老師是個國際級建築師,很年輕的時候在美國教了很多年書。我沒有在國外留過學,他相當於給我提供了一種國際視野。他剛回到中國來工作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那麼適應的。跟張老師一起工作,實際上屁股坐在哪兒的問題我是不用想的,因為張老師他想的很深入,我跟著做就很好。
那時我們工作的背景環境還是以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為導向的,跟西方那種相對開放的環境是有區別的。但張老師在這個環境里非常艱苦地堅持了下來。當時我大概30齣頭,還不完全能理解他的堅持。後來工作久了,也接觸人多一點兒,跟他共鳴更多一點,再到後來也能理解他到底在做什麼。
胡然後第三個階段就是在聯創大生產階段,以及你自己決定做深造工作室。
劉大生產是一個躲不開的階段,因為你要養團隊。實際上重慶的大生產環境相對不好,但 大生產有一個好處:它能深刻地理解社會真實的資本主義生產和意識形態生產是怎麼回事。但是在這裡頭我們一直也在堅持做我們的事,又說回重慶,在這個環境裡頭,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做什麼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花了一點時間。
然後我在問自己,基於目前的大生產背景我們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做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在於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這塊兒,我們能做的可能就是對於社會脈絡的延續再造和真實生趣的呈現。
邵真實生趣,這個感覺很動人,很是劉老師。 之所以有真實,才有生趣,或者他想要點生趣,他才去力求一種真實。
06
簡樸/自由/
直接
「蓮花穴藝術活化村落-咖啡館」
反思是無意識的批判,但,真實生趣,永遠大於真實批判。
胡劉老師可以談一談你眼中的重慶,和你對重慶的感受嗎?
劉我非常 非常喜歡重慶的各個角落。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山城,重慶骨骼清奇。城市對人有很多要求,他要求你把你生活中間的升級要求讓渡給公共空間。比如外面的這個空間就是一個居住空間的延伸,但這家人的公共空間同時又是屬於過路人的公共空間。你看見有人在路邊做飯、洗臉、吃飯、抽煙、聊天兒,也看著你笑,這樣的私密生活反而不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我覺得重慶這座城市好像就是這樣,所有的公共空間都是充滿了溫暖的、有人照顧的狀態,一種簡樸、自由、直接的生活狀態。
胡這就是你前面提到的真實生趣。
邵請每個人用一句話簡短的話總結一下我們今天的記錄感受吧。
劉如果真的有人看了這個直播,非常感激,三個小時看我們在這兒拉拉雜雜聊天。能隨便進來看看,我覺得我們就是朋友,我的微信、微博都非常好找,隨時聯繫我,謝謝。
胡歡迎大家有時間、有條件可以來蓮花穴轉一轉,我覺得透過鏡頭還不能完全的體驗,身處這樣一個真實空間事件堆里的狀態,以及一個建築師是如何儘自己所能,運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回應這個空間事件堆的。也歡迎對於鄉村工作感興趣的人能夠持續關注劉老師的空間實驗和空間探索,跟進了解,或者跟進批評。
邵今天燕子跟劉老師讓我反思了一下人生,我覺得恰恰是因為有了真實生趣,我們可以通過真實的踐行,實現更多美好的願景。記錄這件事兒也是如此。 以前我會覺得反思是無意識的批判,但是我覺得,真實生趣要大於真實批判。感謝大家。
建築檔案,贊622
本文整理自「城市記錄者丨我們在重慶」 2022 年 4 月 20 日的直播對話,除特殊標註外,圖文及排版均屬城市記錄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