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之星王明耀:早期科創投資的「慢節奏」成長

2023-05-19   投中網

原標題:聯想之星王明耀:早期科創投資的「慢節奏」成長

科技創業和投資如此火熱,到底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熱門且長期的趨勢,還是慢慢只會變成曇花一現的現象?

對此,一直致力於做科技早期投資的聯想之星,其總經理、主管合伙人王明耀就在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網主辦的「2023中國投資年會」上,做了以《早期科創投資的「慢節奏」成長》的主題演講,分享了關於未來科技投資可持續發展的寶貴思考。

在王明耀看來,科技創業和科技投資都是在做0到1的事情,現在很多的科技投資人和創業者認為這個周期應該是1到100的事情,需要快速成長,這顯然不現實。

長期心態、穩紮穩打、慢就是快,做好陪伴創業者共同成長的創業心態,才能在政策引領、產業配套、持續支持的前提下,深扎耕耘,面向未來。

更重要的是,做科技方面的投資一定要轉變思路,在科研來源和人才來源的聚集地,做到擁有自己的根據地,這樣才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以下為現場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感謝投中的邀請,過去幾年我都在談投資策略,今年的熱點是ChatGPT,它將極大地改變生活和科技的成長速度,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發,所以我想先從這開始延展聊一聊。

當然,對於投資而言,大模型僅僅是投資主題之一,在這背後,科技投資在過去幾年已經變得非常熱門,成為了投資共識。

聯想之星一直致力於做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2008年開始支持中國科技成果產業化,到後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再到這幾年科技投資進一步發展,做好科技投資的很多要素也在逐步成熟,中國科技創業的大時代已經來了。

尤其是到去年,整個投資行業對於投早、投小和投科技慢慢形成了一種共識。

於我而言,我希望往前看,要思考未來,科技投資到底有怎樣的機會,其可持續發展性如何,希望可以有一個相關的行業冷思考。

科技方向的投資為什麼「性感」?因為這領域的項目成長速度快,空間大,有百億、千億的市場規模。但科技行業之前顯然不是這樣,是過去幾年有大變化麼?

如果沒有變化,衍生出來的第二個問題是科技創業是不是形成了一定的泡沫,以及泡沫什麼時候會破?

再往下延伸,我們都說,這幾年的科技創業很熱鬧,這到底是長期的趨勢,比如說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是熱門的方向,還是說慢慢會變成曇花一現的現象?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又應該構建怎樣的生態?以及這樣的生態是否可以使得科技創業的發展具有一定可持續性?當然這個生態需要創業者、投資人以及各種政策共同形成。以及還需要思考如何可以讓科技創業更上一層樓?比如諸如OpenAI的ChatGPT所掀起的熱潮一樣,在國內科創的大背景下,是否也可以快速培育出這樣的企業?

作為早期科技投資人,我也在從我們自己的角度思考著早期科技投資的特點。

過去一段時間,科技早期投資很熱門,但和過去火熱的TMT和移動網際網路方向的投資還是不太一樣。

這首先表現在科技創業不僅僅是重人才,還重投入。早期網際網路創業更多靠團隊,是輕資產模式;但科技創業除了有人之外,還需要有大量的基礎配套設施投入,比如廠房、實驗室、生產材料等,這就和一般的投資很不一樣了;

第二則是科技投資的多流程和回報周期長。做科技投資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從0到1,而我們所知道的移動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的投資、TMT的投資和消費類的投資,很多時候都在做1到10和1到100的投資。

以新藥研發為例,從實驗室研發開始,藥物研發出來之後到臨床一期、二期、三期,再到試用導入,10到15年的時間就過去了。新材料、晶片等其他賽道也是如此,從最早實驗室的試驗到小試、中試、規模化生產和後面的應用,很長的時間也就過去了。

這樣看來,大概有10年左右的時間,科技創業和科技投資都是在做0到1的事情,現在很多的科技投資人和創業者認為這個周期應該是1到100的事情,需要快速成長,這顯然不現實。

第三,科技創業和投資還有賴於配套條件的成熟。以晶片為例,晶片開發就很不容易,各種反覆實驗好不容易流片成功,市場需求又怎樣?手機銷量下滑後還有新能源車成為新增長點,等新能源車市場飽和後是否還有新市場?基本永遠就處於0到1的階段。

這些都是早期科技創業和投資的特點,很多投資人希望項目很「性感」,儘快進入到1到10或者1到100的狀態,這反而是進入了誤區,也導致了泡沫的出現。

其實科創投資的可持續發展有以下幾大要素:

一是不斷湧現的科創成果。科創成功可以用來產業化,之前通常會有十幾年和高達幾十年培育的時間,這才有一定產業化的可能。比如說十多年前我們投了碳納米管的技術,他們實驗室搞了好多年才能做到一年生產幾平方厘米,在這個基礎上放大又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如果前面的科研成果出不來,科技投資怎麼投,投誰?就像ChatGPT橫空出世一樣,這樣的技術出來之後就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二是優秀科創人才與機制,尤其是機制這方面逐漸在改善。

三是匹配的資金和資本市場。現在很多錢投向科創,但是投資之後,在資本市場怎樣退出?是否能夠承載這麼多的項目上市,還有很大的疑問。

此外就是對科創的認知與耐心。過去十多年,移動網際網路的成長,使得「一切都是快」成為信條,但是現在反而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就很難。

上述就是我們對科創的再認識和冷思考。

那麼,我們準備怎麼投?現在做科技投資有很多的投資選擇。比如上一場圓桌就在聊AGI和ChatGPT概念的投資,這是一個路子;再比如,也有人做新材料的、做機械的等,有太多的投資方向。

所以首先就要選一個方向。過去聯想之星選了人工智慧這一方向耕耘,今天講ChatGPT,我們就不陌生,因為我們投的項目很快就可以轉型,或者是在已有基礎上做大量的應用。如果什麼都做那肯定不行。

二是要系統地構建起項目源。

以聯想之星為例,第一個象限是中科院的體系,過去十幾年來,我們培養了大量的中科院體系的創業人才,同時也投資了很多中科院體系的項目,這裡面有大量可挖掘的空間;

第二個象限是國內的高校和實驗室,過去十幾年我們和清華、上海交大等頭部院校的著名教授以及優秀的學生都有合作。大概四五年前,我和業內的同行交流,就提到要提前關注大學裡面的創業機會,而這兩年,一些教授已經變成了投資界的網紅人物,這就是時代的變化;

第三個象限是產業公司。諸如BAT等大的IT公司是主要專利的申請方,在科研上的投入占比非常多,經過過去幾十年持續性的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在這裡面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布局;

第四象限是海外。以美國矽谷為例,這裡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這是不可小視的。儘管中美關係有不確定性,但是科研、創業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局勢變化非常快,做科技方面的投資一定要轉變思路,在科研來源和人才來源的聚集地,要打造出自己的根據地,這樣才可以投出好項目。

那麼,如何才能共同推動科創發展更上一層樓?

一是長期心態、穩紮穩打、慢就是快。這個心態要轉變過來,過去十幾年我們都被洗腦了,移動網際網路就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都變成了一個信條了。

但正如剛才所說,科技創業和投資不能這麼快,它也快不了,比如做新藥的研發,手頭上分別有1個億和100個億,這個藥研發的速度會快100倍嗎?根本快不了,因為中間的步驟省不了,況且做的還是0到1的工作。所以要有耐心,把每一步做紮實,而不要期待很快地產生巨大的成果,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創業心態,陪伴創業者共同成長。做任何一個早期的科技投資,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是一體的,都需要創業心態。

很多創始人是科技背景,對商業和工程的理解、對產品和市場的理解,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這個過程中,投資人要做的工作是非常多的,這是超出我們想像的。

所以在最早團隊的培育階段,告訴創業者什麼是創業,如何幫助他們解決最基本的問題,都成為了投資人日常的課題。所以要有創業心態,才有可能和創業者共同成長。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領域裡,經過過去十幾年的共同成長,創業者都有一套套理論,網上和現實生活中也都有大量的培訓課程,甚至還有頭部公司做的最好的人提供深度的理論輔導,很成熟。但是事實上,這些可能都過於成熟,還是要去思考是否符合自己發展的階段。

三是細分渠道、深扎耕耘、各領風騷。今年ChatGPT火了,但是沒必要一窩蜂而上。對行業理解深的投資人可能還有機會,理解不透的話就只能當分母了,最後甚至不一定有好的回報。

行業的發展最終只有頭部幾家跑出來,尤其是做大模型需要的資源和資金非常大,而且競爭對手都是巨無霸,非常強大。那麼, 對行業理解不透、初步學習的投資人不一定要去投,我們可以聚集自己核心的能力,還有很多可以投的方向。

四是政策引領、產業配套、持續支持。我們期望行業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東西做出來。比如說做消費類的創業,中國十幾億的人口,消費力在那裡擺著。但是科創不一樣,要對政策了解,有把握,畢竟科技創業和投資需要大量的基礎配套和政策的支持。不然不知道市場在哪裡,並且很長的時間做的是0到1的研發工作,根本不可能產生任何的收益,收入都沒有,更別說有什麼利潤支撐公司的發展。

過去幾十年,在政策的引導和配套裡面,有很成熟的一套經驗,希望科技方面的政策可以有更好的可持續性,這樣才能渡過中間的艱難階段,使得科技創業投資取得長足的發展。

五是資金匹配、資本成熟、面向未來。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展開做說明,雖然說「投早投小」已經成為共識,但其實更重要的是資本市場需要非常成熟,能夠接納0到1的企業,讓他們也能有出處,這樣鏈條才能打通,否則面對堰塞湖,早期投了很多,但是面臨很多困難,比如項目沒有收入,退出渠道也無法形成等,當然這些問題有待於未來解決。

總之,科技方面的投資大幕已經拉開,新的主題不斷湧現。今年是ChatGPT,明年有新的主題,大家各自做好布局就會有更好的回報。

最後希望大家投資和創業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