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圈隱秘:成年人世界的孤獨,實體娃娃背後的情感羈絆

2023-04-23     攝影肖鵬

原標題:娃圈隱秘:成年人世界的孤獨,實體娃娃背後的情感羈絆

有那麼一個圈子,它藏在隱秘的角落,不張揚不炫耀,混跡在圈裡的人稱自己為「娃友」。

這個隱秘而小眾的群體熱衷於給娃娃梳妝打扮,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們的「生活起居」,還帶她們外拍壓馬路,就像對待愛人那般無微不至。

實體娃娃到底是性的工具,還是人型伴侶?它是否能在情感上取代真人?它的存在,對現實倫理有沒有影響?答案眾說紛紜。

或許我們可以在一些故事中找到蛛絲馬跡。

曾在網絡上看過一篇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在廣州從事實體娃娃銷售的小伙,在他工作的數年裡遇到過無數的客戶,或者應了那句話:有銷售的地方就有難纏的客人。他遇到過千奇百怪的客人,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定製需求,在他看來這群人或許可以稱之為「變態」、「色情狂」。

但也遇到一些「特別」的人,他們讓他看到成年人世界的孤獨,也讓他看到了實體娃娃存在的意義。

再後來,看到Andy分享的娃娃日常中,不再是孤零零的娃娃,還有他自己,滿臉笑容。

崗村先生或者是他遇到過最難纏的客人。

在重量方面,矽膠太重易沾灰,換TPE;在材料方面,必須出具證書證明是新材料;在毛髮方面,必須要用指定的材料;在膚色方面,必須不能有一點色差…………甚至於2mm的眼距差也不能容下。

但這些要求背後的故事多少令人唏噓。

崗村先生是個能力出眾的人,工作的忙碌讓他成為了「空中飛人」,一年到頭不是在飛機出差的路上,便是前往機場的路上。他渴望賺很多錢,便能提前退休享受天倫之樂。

以至於孩子出世的時候,不在妻子身旁;長大後外派工作,很難見上一面;父親的去世,妻子患癌離開,後知後覺……奮鬥一輩子,縱有財權一身卻無親人常伴。

崗村先生定製的娃娃參照的是其妻子不同時期的模樣。「這個是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她瘦瘦的;這是她懷孕的時候,笑起來有了雙下巴;這是她30歲的時候,眼角有了皺紋」崗村先生輕撫著做出來的娃娃,略帶哭腔地說著。

還曾遇到過定製幼童娃娃的比利時夫婦,出於法律的限制和對「戀童癖」的厭惡,拒絕接單,卻在和比利時客戶視頻通話後,主動申請定製生產發貨。

在他們的視頻中,是一個繪滿卡通人物的房間,有粉紅色的兒童床,還有數不清的毛絨玩偶,但卻沒有孩子的身影。

再後來,他們收到娃娃後,兩人在視頻里噙著眼淚說:「這簡直跟我們女兒一模一樣。」

故事到這裡就完結了,或許他還遇見過形形色色的客戶,他們也都有著各種奇怪的需求,但這背後的愛與誠,該怎麼說呢?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身旁有人會感覺安心,人多力量大或是一個緣由,但潛意識是對陪伴的寬慰。

小時候我們和各種玩具、模型「交流」,長大後,我們養貓養狗,對著它們說一些難以啟齒的話,分享外人不理解的情緒。不過都是找尋一個陪伴罷了。

在上面的故事裡,可以看到感情上的缺失確實是能通過娃娃來緩解。實體娃娃雖然無聲無言,但娃友們在設法證明她的人性。當你相信她們在傾聽時,你的訴說才是值得的。

面對生命中的苦難,我們時常困窘、不知所措,寄託情感的事物很多,它們能在艱難時光里的陪伴,助你抵禦孤獨,娃娃不過也是其中一種。

儘管實體娃娃是假的,但她們的陪伴是真的。正如社恐的Andy,失去妻子的崗村先生和失去女兒的比利時夫婦,退而求其次的陪伴,對他們來說已是難得的奢侈。

「實體娃娃是人型伴侶,性只是功能之一」

你要問實體娃娃的意義在哪?性,陪伴,還是?每一個實體娃娃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誰又知道呢?

存在即合理,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beef7e4ba45882bf451f25b990d9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