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王桂萍 通訊員 韓成明 王進 攝影報道
拉運肥料、耙田耱地、開犁耕播……正是春耕備播大好時節。作為全省最大的農業區,海東大地處處展現出一幅戰「疫」搶農時,早春耕播忙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海東市緊緊抓住「讓什麼人種」「以什麼方式種」「種什麼才有效率和效益」等問題,重點解決沿黃地區耕地撂荒問題,讓撂荒土地重獲新生。
那麼,昔日撂荒的土地是如何「重獲新生」的?海東又是如何解決土地耕地撂荒的難題?記者對我市地理氣候最具有差異性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整治土地耕地撂荒問題進行了採訪。
循化縣土地復墾種植線辣椒
循化縣地處黃河之濱,被稱為「青海小江南」,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坐落在縣城最西端的查汗都斯鄉是該縣最大的農業大鄉,在全縣農業發展布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以來,該鄉因水渠灌溉設施陳舊、部分土地無法按時灌溉出現土地撂荒,農民種地信心不高的現象。此外,種植業經濟效益低,政策落實不到位,撂荒土地流轉困難,以及外出經商、務工等原因也導致了耕地土地撂荒。這不僅是循化縣土地耕地撂荒的原因,也是化隆縣出現土地撂荒情況的原因。
化隆縣地理氣候與循化縣相比較恰恰相反,該縣地處青海省東部,屬於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山大溝深,溝壑縱橫,地勢氣候阻礙了該縣部分農業農村的發展道路。據記者了解,化隆縣撂荒耕地多處於自然條件差的淺腦山地帶。如該縣南部卡力崗山區的幾個鄉鎮,十年九旱,受寒潮冰雹霜凍等氣候影響,加之近年來種糧成本不斷提高,糧食價格相對偏低,每畝青稞產量最高在300公斤左右,要不是規模化經營,除去農資和人力成本幾乎無利可圖,甚至虧本,這直接影響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造成部分農村耕地撂荒。
一碗拉麵讓「兩化」百姓走出了大山,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局面。但拉麵人的外出,導致了部分耕地轉讓、他人承包經營或直接撂荒的現象。化隆縣全縣農業人口23.9萬人,僅拉麵餐飲外出從業人員就達11萬多人。循化也是一個「餐飲大縣」,在全國各地從事餐飲業的有7850多家,16萬人口中從事餐飲業的人占26.3%。據在外面從事拉麵餐飲業的人估算,外出勞務收入是種植糧食收入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必然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致使耕地撂荒。
政策方面,記者了解到,對耕地的補貼是按承包戶的面積進行補貼,而這種「到戶不到田」的補貼方式,使種糧效益低下的腦山地區形成一種「種地者吃虧、撂荒者得利」的狀況。另外,撂荒土地流轉也存在一些困難,如農民對現有流轉政策不了解,大家害怕合同糾紛,認為土地是「命根子」,在城鎮一旦「失業」後還有回去耕作的資源,所以寧荒不轉,致使部分地區耕地雖有流轉,但仍處於自發、無序、零散的狀況。
化隆縣復耕腦山地區土地
當前土地耕地撂荒問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具體體現。它的形成是長時間的,因素是多重的、複雜的,解決辦法不是單一的,也不能一蹴而就。近年來,海東市立足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等要求,解決土地耕地撂荒問題。
近日,記者在黃河岸邊看到,農民們戴著口罩,在田間地頭翻土、平地、耕地……一派忙碌景象。「疫情防控是當前的頭等大事,但絕不能因此而讓農業滑坡、農村凋敝、農民減收。」這是化隆、循化兩縣幹部群眾達成的共識。兩縣針對農村土地耕地撂荒等有關問題,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在找准問題癥結後,循化縣首先針對部分可以灌溉的土地提前灌溉,並與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等單位溝通協調,購置好籽種、化肥等,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同步開展土地平整與復墾復綠,使原本溝壑不平、雜草遍地、處處閒置的土地變成了一塊塊整齊劃一、生機勃勃的水澆地,老百姓原本懸著的心也落地了。
讓撂荒的土地煥發新的生命力,讓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看到荒田變綠地。化隆縣在「復活」土地耕地期間,科學制定復耕計劃,對撂荒耕地、承包人、耕作人及耕作情況全面登記造冊,建立台帳管理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撂荒耕地恢復耕種計劃,做到宜糧則糧、宜草則草、宜林則林。同時,強化監管,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對因外出務工等造成土地荒蕪的,發包方將其耕地加以流轉,對不支持土地流轉且連續荒蕪二年以上的,視為無人承包地收回承包權,重新予以發包或參與流轉。
要遏制耕地撂荒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耕種者提高收入。化隆縣在解決撂荒難題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牧業,充分利用19.1萬公頃優質草場資源和3.6萬多公頃耕地所提供的農作物秸稈,依託「糧改飼」項目激發廣大農民種糧種草的積極性。此外,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規模效益,穩定土地二輪承包關係,通過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明確發包權,將原來的「家庭經營」模式發展成為「公司+基地+農戶」的規模化經營方式,鼓勵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發展現代農業的公司,將分散的家庭經營整合起來,使企業和農戶成為利益共同體,從而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為解決農民「靠天吃飯」的問題,化隆縣優化農業保險方案,確定農業種植保險保額為每畝300元,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
化隆縣撂荒地里種出的青稞
「今年春耕正好遇上了這場疫情,大家都不敢出門種地,但是我們接到了村『兩委』的通知,讓我們戴好口罩,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不要耽誤了春耕備耕工作,更不能耽誤撂荒土地的復墾。」正在循化縣查汗都斯鄉新村三隊忙著種線辣椒的村民說。
查汗都斯鄉由於外出經商人員較多,導致一部分土地撂荒嚴重。今年,在該鄉黨委的號召下,撂荒地整治和復墾復綠總面積達到了110公頃。該鄉紅光村的喇它亥日之前在廣州經營拉麵館,去年,他在相關政策的激勵下返鄉承包了3.3公頃撂荒土地。他說,現在國家政策好,可以用「公司+農戶」的種植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看到政府統一供應肥料、指導技術、保護價回收後,他就決心返鄉創業。一年下來,3.3公頃地的收入不僅達到了16萬元,而且帶動了當地勞動力增收。今年立春剛過,他在承包地里又開始如火如荼地種植線辣椒。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許多返鄉拉麵人陷入返不了城開不了拉麵館的窘境。循化縣和化隆縣借勢動員引導拉麵人把精力再次投向經營土地上,確保拉麵人在疫情中不減收。維修渠道、維修提灌站、拉運籽種化肥……一時間,黃河岸邊形成了一派全民參與整治撂荒地的濃厚氛圍。循化縣之前調查統計的135.3公頃撂荒耕地,經過農業部門的復墾督促指導和各鄉鎮的積極推進,目前復墾率已達97%,主要種植品種有油菜籽、苜蓿、燕麥、玉米等生長周期短、見效快的農作物。
化隆縣是「拉麵大縣」,拉麵人的外出是導致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目前,化隆縣撂荒地867公頃,今年計劃全部復墾,主要種植碗豆、青稞、油菜籽等農作物。
土地流轉是解決撂荒問題的重要途徑,使拉麵人和在家務農者獲得「雙贏」。2012年,化隆縣二塘鄉香里胡拉村村民完麼才旦通過流轉撂荒土地,成立了化隆縣香拉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馬鈴薯、青稞、飼草等。如今,合作社種植面積擴大到了426.6公頃,年總收入143.38萬元,社員人均收入達3016元。
「門口有錢賺,土地不撂荒。」土地流轉不僅提高了周邊農戶種糧的積極性,也吸引外地務工返鄉的農戶開始發展種植業。今年疫情期間,化隆縣拉麵從業人員返鄉達9000人次。不能及時返城開拉麵館的他們紛紛參與到春耕備播中,不僅重拾自家的土地,而且通過流轉承包撂荒土地種植農作物,為全年收入不減少上了一道「保險」。
5年前,化隆縣牙什尕鎮塘一村的冶進明耕種著自家門前0.33公頃地,入不敷出的生活逼得他到石家莊打工,希望甩掉「貧窮農民」的帽子,在拉麵政策的扶持下他從一名拉麵匠變身為拉麵老闆。5年後,一場疫情讓他返回了家鄉,居家隔離之後的他決定重拾撂荒的耕地,重做農民。當然,他不再是守著自家那點地,而是與同鄉合作租下村裡的6.67公頃荒地,計劃大規模種植玉米。他說:「今年這場疫情,讓大家暫時都不敢外出,但是我們可以重新種植自家撂荒土地,飯館裡掙不上的錢就能從地里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