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 長三角創新水平 領銜中國五大城市群

2024-10-22     第一財經

[ 報告顯示,東部沿海城市群憑藉雄厚的科研投入、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強大的創新平台,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而內陸城市群雖然在近年來有所突破,但在創新資源集聚的規模和質量上仍與沿海地區存在差距。 ]

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化,城市群作為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逐漸成為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近日,在2024東湖論壇「首屆長江創新智庫論壇」上,武漢大學首發《中國主要城市群創新發展報告(2024)》(下稱「報告」)。報告系統評估了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創新發展現狀,旨在通過客觀數據和定量分析,全面呈現中國主要城市群的科技創新格局。

評估結果顯示,長三角城市群憑藉其經濟優勢和創新資源的高度集聚,展現出強勁的創新活力和綜合實力,占據了全國創新格局的中心地位;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動大灣區內外的創新資源高度整合,區域協同發展水平領先全國;京津冀城市群在各個維度的發展較為均衡,首都經濟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相比之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則需要進一步立足發展基礎、緊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在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中承擔更大使命、發揮更大作用。

創新要素中心傾向性明顯

中國創新格局展現出顯著的經濟地帶差異,呈現出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漸遞減的趨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東部地區的主導地位愈加穩固。

城市群發展同樣呈現出「沿海—內陸」的分化趨勢,沿海城市群的資源集聚能力相較於內陸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更具優勢。報告顯示,東部沿海城市群憑藉雄厚的科研投入、豐富的人才儲備以及強大的創新平台,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國科技創新版圖中的領先地位。而內陸城市群雖然在近年來有所突破,但在創新資源集聚的規模和質量上仍與沿海地區存在差距。這種區域創新能力的梯度分布反映了城市群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

以省會城市和主要發達城市為主的城市群內部核心城市的創新資源也在加快集聚。例如,北京、上海分別作為京津冀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絕對的創新資源集聚和引領能力;重慶、天津作為直轄市,在匯聚政產學研用等資源方面具有優勢;以南京、杭州、武漢、成都、廣州等為代表的省會城市,依託各自豐富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正逐步成為區域創新的重要增長極。

此外,經濟發達的非省會城市如深圳、蘇州、無錫等,同樣在創新資源集聚方面表現優異。城市群內部創新資源向核心城市的加速集聚,也推動了區域內創新要素的分工協作,提高了整體創新效率。然而,這種中心城市主導的創新格局,在帶動了區域整體創新能力提升的同時,也加劇了城市群內部的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現象。

各城市群發展水平存差異

報告顯示,五大城市群的創新發展綜合水平存在一定差異。長三角城市群以較高得分在城市群創新發展綜合評估中居首位。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城市群在創新資源集聚和創新活動產出方面均表現突出,其領先的綜合創新能力使其在全國創新發展格局中占據核心位置。

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分列二、三位;長江中游城市群與成渝城市群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五,兩者在創新活動產出和創新資源集聚方面表現相對較弱。

成渝城市群在知識創新合作上表現突出,但在互聯互通環境上相對薄弱,有待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聯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互聯互通環境得分較高,但在知識創新合作處於相對劣勢,區域內的協作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作為中西部創新發展的新興力量,其區域創新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需進一步推動城市群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學科教管理與評價中心主任、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張琳建議,長江中游城市群應不斷拓展全球視野,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策略,推動光電子信息、遙感、汽車及零部件、航空製造等優勢產業快速融入全球相關產業創新網絡。以共性優勢產業為抓手,圍繞光電子及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集群,加強研發能力建設,推動各區域優勢產業協同發展,促進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

此外,長江中游城市群應加大省際發展規劃協調力度,構建省際合作信息平台,共同探索科技創新發展問題及解決途徑。

呼籲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報告顯示,在創新活動產出方面,各大城市群的學術論文和專利產出數量可觀。京津冀城市群依託北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創新成果豐碩,成為國家知識創新的重要載體。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則憑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創新創業氛圍,在創新經濟效益和技術創新產出上表現卓越。但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質量效益不高,依然是各城市群面臨的共性挑戰。

在創新成果影響方面,高校科學家是城市群科研創新的主力,各大城市群憑藉雄厚的科研資源和高水平科技人才,持續創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但教育資源和創新能力的集中進一步拉大了城市群內部的創新差距。相比之下,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距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仍存在一定距離。

在區域創新協同方面,五大城市群內部已經建立了緊密的知識與技術交流合作網絡,且基本呈現「核心—邊緣」結構。然而,區域內跨省協同創新的難度較大,創新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不足,省際之間科創共同體尚未形成。

為此,張琳認為,未來亟須加強頂層設計,深化城市群間的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機制,紮實推進城市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d559c80d27b2c187edcf83b511b13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