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丨這些食物是膽固醇的「死對頭」,不是山楂,但能「沖走」血管垃圾、保護肝臟

2024-11-04     驪歌聲聲慢

點擊查看 湖南省湘江書畫院理事會名單

血脂高了,就如同在身體里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讓人面臨生命危險。

而且,它對肝臟也不友好,容易促使脂肪在肝臟堆積形成脂肪肝,損傷肝臟功能。

秋冬季節,大家吃得多動得少,非常容易導致血脂升高,這幾種食物堪稱高血脂的天敵,安排在食譜中——

燕麥

燕麥有兩大益處:

一則,它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尤其是β-葡聚糖,在腸道中可以吸收大量水分並膨脹,增加飽腹感,能夠讓你沒有「胃口」再去吃其他食物。

同時,它能與腸道中的膽汁酸結合,促進膽汁酸的排泄。

而膽汁酸的合成需要消耗血液中的膽固醇,從而降低了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所以,長期食用燕麥,可以輔助改善血脂狀況,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洋蔥

從成分上看,洋蔥中含有豐富的硫化物、類黃酮等成分。

硫化物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可以減少血管內皮的損傷。

類黃酮則能夠抑制膽固醇的合成,促進膽固醇的排泄,有助於調節血脂。

而且,洋蔥中的營養成分還可以調節肝臟的代謝功能,促進脂肪的分解和排泄,對高血脂患者的肝臟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黑木耳

黑木耳富含膠質、膳食纖維和多種微量元素。

膠質可以吸附腸道中的雜質和毒素,促進其排出體外;膳食纖維則能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黑木耳還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血管的損傷,有助於維持血管的彈性和正常功能。

紫薯

紫薯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花青素含量豐富。

花青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水平。

紫薯還可以增加飽腹感,減少高熱量食物的攝入。

芹菜

芹菜是一種常見的蔬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芹菜中的芹菜素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此外,芹菜還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身體排出毒素。

4個方法不讓血脂「越界」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心血管科副主任醫師李冬梅在醫院公號刊文中表示,除了健康飲食,減少「壞膽固醇」還可以從其他4個方面來進行。

1

科學運動

運動方式因人而異,一般可選擇散步、慢跑、打太極、游泳等。

運動量要適當,以運動結束後不感到疲勞為適, 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掌握好運動時間和頻率,建議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1小時。

2

戒煙限酒

吸煙是健康的頭號「殺手」,要向煙草說「不」。飲酒應適量,過量飲酒可使血脂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

3

良好心態

保持良好心態,避免過度緊張。過度緊張、興奮都會引起血中膽固醇升高,還容易引發暴飲暴食;儘量讓自己心情愉悅,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緊張。

4

藥物治療

必要時,規範合理地在醫生指導下採用藥物治療。

只有做到早干預,使「壞膽固醇」的數值控制在目標範圍值內,才能更好地保護血管,不讓「壞膽固醇」給血管添堵!

聯辦位:長沙芙蓉區美術家協會、《湖南書畫》雜誌

編輯:璐子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社 養生中國

本文綜合自山西省中醫院、健康時報等。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文章僅用於交流學習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問題或標記有誤,請聯繫我們。

【1113期】湖南省湘江書畫院院長、副院長推介

【1105期】2019黃志東國畫作品展今天隆重開幕

【1104期】德泉國學書院正式成立暨余德泉己亥收徒儀式在長沙舉行

【第1098期】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工匠之星」書畫精品展18日精彩呈現

【1099期】「工匠之星」書畫精品展隆重舉行

【844期】重磅展訊丨第二屆「芙蓉花開」名家書畫展10月26日開幕

【書畫藝術專刊1179】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作品選登(一)

【書畫藝術專刊||第1181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作品選登(二)

書畫藝術專刊||1182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三) 書畫藝術專刊||1183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四) 書畫藝術專刊||1184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五) 書畫藝術專刊||1185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六) 書畫藝術專刊||1186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七) 書畫藝術專刊1191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八)

【書畫藝術1381期】「暢懷—代碧武國畫作品展」精彩回顧

【書畫藝術1392期】「芙蓉國里盡朝暉」名家書畫展今日隆重開幕!

【書畫藝術1358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一、二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389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三期電子版(書畫精品展、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427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四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488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31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三季度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87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四季度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88期】「盛世芙蓉」湖湘名家精品國畫展今天隆重開幕 免費向市民開放三天

【書畫藝術1785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850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二期王友智書法小品展專輯(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901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三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929期】《書畫藝術報》余德泉書法小品展專刊

【書畫藝術1931期】《書畫藝術報》鮐背春秋—熊大炎專刊

【書畫藝術1934期】鮐背春秋——楊炳南展品欣賞

【書畫藝術2024期】《湖南書畫》2023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2237期】《湖南書畫》第八十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湖南省湘江書畫院成員登記表(附表格)

【1113期】湖南省湘江書畫院院長、副院長推介

【1105期】2019黃志東國畫作品展今天隆重開幕

【1104期】德泉國學書院正式成立暨余德泉己亥收徒儀式在長沙舉行

【第1098期】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工匠之星」書畫精品展18日精彩呈現

【1099期】「工匠之星」書畫精品展隆重舉行

【844期】重磅展訊丨第二屆「芙蓉花開」名家書畫展10月26日開幕

【書畫藝術專刊1179】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作品選登(一)

【書畫藝術專刊||第1181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作品選登(二)

書畫藝術專刊||1182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三) 書畫藝術專刊||1183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四) 書畫藝術專刊||1184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五) 書畫藝術專刊||1185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六) 書畫藝術專刊||1186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七) 書畫藝術專刊1191期:書畫名家"疫情防控"主題創作選登(八)

【書畫藝術1381期】「暢懷—代碧武國畫作品展」精彩回顧

【書畫藝術1392期】「芙蓉國里盡朝暉」名家書畫展今日隆重開幕!

【書畫藝術1358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一、二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389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三期電子版(書畫精品展、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427期】《湖南書畫》2020年第四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488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31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三季度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87期】《湖南書畫》2021年第四季度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688期】「盛世芙蓉」湖湘名家精品國畫展今天隆重開幕 免費向市民開放三天

【書畫藝術1785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850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二期王友智書法小品展專輯(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901期】《湖南書畫》2022年第三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1929期】《書畫藝術報》余德泉書法小品展專刊

【書畫藝術1931期】《書畫藝術報》鮐背春秋—熊大炎專刊

【書畫藝術1934期】鮐背春秋——楊炳南展品欣賞

【書畫藝術2024期】《湖南書畫》2023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2237期】《湖南書畫》第八十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湖南省湘江書畫院成員登記表(附表格)

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

非法。』」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

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

、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

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

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

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

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

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

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

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 莊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

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

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

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

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

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

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

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

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

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

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

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

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

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

『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

: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

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

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

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

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

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

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

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

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

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

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

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

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

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

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

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

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

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

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

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

,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

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

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

,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

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

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

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

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

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

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

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故名如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

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

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

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

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

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道德經》全文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

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

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

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譯文〗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

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

治。〖譯文〗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譯文〗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譯文〗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譯文〗

【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

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譯文〗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ǎi)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

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譯文〗

【第十章】載(zài)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

知(zhì)乎?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

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

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譯文〗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

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

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譯文〗

【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jié),故混(

hùn)而為一。其上不皦(jiǎo皎),其下不昧。繩繩(mǐn mǐn )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

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譯文〗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

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譯文〗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

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

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譯文〗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

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譯文〗

【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譯文〗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xiàn)素抱朴,少私寡慾。〖譯文〗

【第二十章】絕學無憂。唯之與阿(ē),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

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無所歸。眾

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

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sì)母。〖譯文〗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

狀哉?以此。〖譯文〗

【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

(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

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譯文〗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zhāo),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

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

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文〗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

在道也,曰餘食贅(zhuì)行。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譯文〗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

【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guàn),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譯文〗

【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xiá zhé),善數(shǔ)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jiàn)而不可

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譯文〗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

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

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譯文〗

【第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

行或隨,或歔(xū)或吹,或強或羸(léi),或挫或隳(huī)。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譯文〗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hào)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

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

謂不道,不道早已。〖譯文〗

【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wù)之,故有道者不處(chǔ)。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

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yào)殺人。夫

樂(yào)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

sāng)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譯文〗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

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譯文〗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譯文〗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

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譯文〗

【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yuè)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jiàn),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譯文〗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

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譯文〗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

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譯文〗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

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bó)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

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bó);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譯文〗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

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fèi,「發」通「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jué)。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

侯王自謂孤寡不穀(谷gǔ)。此非以賤為本邪(yé)?非乎?故致數(shuò)輿(yù)無輿。不欲琭(

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譯文〗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譯文〗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

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

渝(yú)。大方無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譯文〗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

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譯文〗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譯文〗

【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

不殆,可以長久。〖譯文〗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

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譯文〗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

足之足,常足矣。〖譯文〗

【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譯文〗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

事,不足以取天下。〖譯文〗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譯文〗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

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ì)虎,入軍不被(p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

zhǎo),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譯文〗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mò)身不殆。

塞(sè)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

,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譯文〗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迤yí)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cháo)甚除,

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譯文〗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zhǎng);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譯文〗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獸不據,攫(jué)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

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譯文〗

【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譯文〗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jì)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譯文〗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ì),直而不肆,光

而不耀。〖譯文〗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sè)。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chóng)積德,重(chóng)積德則

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dǐ),長生久

視之道。〖譯文〗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

,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譯文〗

【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

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xù)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譯文〗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

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

以免邪(yé)?故為天下貴。〖譯文〗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

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

難之。故終無難矣。〖譯文〗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

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

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譯文〗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

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

至大順。〖譯文〗

【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

,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譯文〗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

長(zhǎng)。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

之。〖譯文〗

【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

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譯文〗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xíng)無行(háng),攘

(rǎng)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譯文〗

【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

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pī,「被」同「披」)褐懷玉。〖譯文〗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譯文〗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xiá)其所居,無厭(yà,「厭」同「壓」)其所生。夫唯不

厭(yà,「厭」同「壓」),是以不厭(yàn)。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xiàn);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譯文〗

【第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wù),孰知其故?是以聖人

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譯文〗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

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譯文〗

【第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

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譯文〗

【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

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譯文〗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

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

不處,其不欲見(xiàn)賢。〖譯文〗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譯文〗

【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譯文〗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遠徙(xí)。雖有舟輿,無

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

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譯文〗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zhì)者不博,博者不知(zhì)。聖人

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譯文〗

易筋經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達摩會意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原系道家導引之術,與佛教實無干係。

易筋經簡介:「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藥,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彙。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籤.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鍊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臥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鍊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易筋經》全文

總論

譯曰,佛祖大意,謂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虛,一曰脫換。能清虛則無障,能脫換則無礙。無礙無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則進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虛者,洗髓是也;脫換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說,謂人之生感於情慾,一落有形之身,而臟腑肢骸悉為滓穢所染,必洗滌凈盡,無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聖之門,不由此則進道無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內;易筋者,欲堅其外。如果能內清靜、外堅固,登壽域在反掌之間耳,何患無成。

且雲易筋者,謂人身之筋骨由胎稟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若其人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哉?故入道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壯內以助其外。否則,道亦難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者,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存乎人。弄壺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陰陽。故二豎系之在人,無不可易。所以為虛、為實者易之,為剛、為柔者易之,為靜、為動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後先者易其緩急,順逆者易其往來,危者易之安,亂者易之治,禍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氣數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豈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經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經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豈可容其弛、攣、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寧許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攣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強,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縮者易之以長,筋靡者易之以壯。即綿泥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聖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陰陽為人握也,而陰陽不得自為陰陽。人各成其人,而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驅,而易為金石之體。內無障,外無礙,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來。然此著功夫,亦非細故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至藥物器制,節候歲月,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徵驗。入斯門者,宜先辦信心,次立虔心,奮勇堅往,精進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無不立躋聖域矣。

般刺密諦曰,此篇就達摩大師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譯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見或創造一語。後篇行功法,則具詳原經譯義。倘遇西竺高明聖僧,再請琢磨可也。

膜 論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與神,外而筋骨與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周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也。是故修煉之功,全在培養血氣者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隨陰陽之所至,而百物生焉,況於人生乎,又況於修煉乎。且夫精氣神為無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煉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專培無形而棄有形,則不可;專煉有形而棄無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無形之氣,相倚而不相違,乃成不壞之體。設相違而不相倚,則有形者亦化而無形矣。是故煉筋,必須煉膜,、煉膜必須鍊氣。然而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鍊氣更難也。先從極難,極亂處立定腳根,後向不動、不搖處認斯真法。

務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閉其邪惡不正之氣。勿傷於氣,勿逆於氣,勿憂思悲怒以損其氣。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能起能張,則膜與筋齊堅齊固矣。

如煉筋不煉膜,而膜無所主;煉膜不煉筋,而膜無所依;煉筋、煉膜而不鍊氣,而筋膜泥而不起;鍊氣而不煉筋膜,而氣痿而不能宣達流串於筋絡。氣不能流串,則筋不能堅固,此所謂參互其用,錯綜其道也。

俟煉至筋起之後,必宜倍加功力,務使周身之膜皆能騰起,與筋齊堅,著於皮,固於內,始為子母各當。否則筋堅無助,譬如植物,無土培養,豈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諦曰:此篇言易筋以煉膜為先,煉膜以鍊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內壯論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堅是真堅也。堅堅勇勇,勇勇堅堅,乃成萬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剛之體矣。

凡煉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於用揉,其法詳後。凡揉之時,宜解襟仰臥,手掌著處,其一掌下胸腹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應須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弛,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曰守。斯為合式。蓋揉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神俱注於是。久久積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設如雜念紛紜,弛想世務,神氣隨之而不凝,則虛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氣血不能自主,悉聽於意,意行則行,意止則止。守中之時,意隨掌下,是為合式。若或弛意於各肢,其所凝積精氣與神,隨即走散於各肢,即成外壯,而非內壯矣。揉而不積,又虛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與守,所以積氣。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惟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此氣即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者,是吾浩然之氣也。設未及充周,馳意外走,散於四肢,不惟外壯不全,而內壯亦屬不堅,則兩無是處矣。

般刺密諦曰: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慾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其鎖絆矣。故達摩大師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歸,而登正果也。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極樂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 法

夫揉之為用,意在磨礪其筋骨也。磨礪者,即揉之謂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節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時,恐有春寒,難以裸體,只可解開襟。次行於二月中旬,取天道漸和,方能現身下功,漸暖乃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氣左血。凡揉之法,宜從身右推向於左,是取推氣入於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於左,揉令胃寬,能多納氣;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勞。

三日揉宜輕淺。凡揉之法,雖曰人功,宜法天義。天地生物,漸次不驟,氣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盪,徐徐來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為合式。設令太重,必傷皮膚,恐生癍痱;深則傷於肌肉筋膜,恐生熱腫,不可不慎。

采精華法

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無堅志,且無恆心,是為虛負,居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內煉者,自初功始,至於成功,以至終身,勿論閒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無間斷,則仙道不難於成。其所以采咽者,蓋取陰陽精華,益我神智,俾凝滯漸消,清靈自長,萬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於朔,謂與月初之交,其氣方新,堪取日精。月取於望,謂金水盈滿,其氣正旺,堪取月華。設朔望日遇有陰雨或值不暇,則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猶可凝神補取。若過此六日,則日昃月虧,虛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時,高處默對,調勻鼻息,細吸光華,合滿一口,閉息凝神,細細咽下,以意送之,至於中宮,是為一咽。如此七咽,靜守片時,然後起行,任從酬應,毫無妨礙。望取月華,亦准前法,於戌亥時,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恆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誤也。

阿薩德哈還看見愛上框架還是科技華工科技上過課嘉禾街道華工科技海景房警方卡羅拉積分好幾十放假哈司空見慣卡死你符合我發SV不是內部VN但是不能方便VN不合適 是點擊建設大街發送及時的幾號放假設計費黃金卡是點擊復活甲山東礦機回復就開始儘快哈會計師倒海翻江很快就收到貨放假啊哈積分和會計師付款靜安寺就開會的房間號會計師和空間和開發商看得見風會計師浩豐科技山東礦機回復速看講話稿一官方群毆佛七我去聚合物凈額沒事的呢男生女生的能收到放技能發史蒂芬人工湖和你說的發給你發生過但是很多但是很上頭好突然都很方便的崩壞為代表的方便低功耗低功耗二哥和地方

3月2日,國網湖南電力組織300餘名輸電檢修工作人員深入祁韶線、賓金線、復奉線等多條跨區域超特高壓線路現場,通過防山火瞭望、值班蹲守、無人機巡檢、張貼樹立防山火告示等多種方式,進行全方位、精細化、無死角的線路巡視,認真查找安全隱患,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保電護航。

為確保全國兩會期間電力安全可靠供應,國網湖南電力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工作部署,嚴格落實國網公司工作要求,重點圍繞「保平安」要求,成立兩會保電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國網湖南電力2021全國兩會電力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結合工作職責,成立設備管理、調度運行、電網建設、優質服務、疫情防控等九個工作小組,對八大方面的重點工作進行了明確。

據悉,3月2日8時起,國網湖南電力將正式進入全國兩會保電時段。按時啊是比較符合胺基酸家框架還是卡號看見看見俺可是副科級好幾副科級啊哈副科級哈哈鏡哈哈是副科級哈哈uwiguh 護身符金卡號房間號是會計灰色空間暗黑風會計師科技核實幾個和就好哇交話費了解和手機看黑客技術是會計AV國幾截污納管十點半是USAVN喝酒然後就是

易筋經十二勢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

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動作: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要領: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併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動作: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覆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要領:

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動作: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覆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要領: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動作: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鍊。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要領: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動作: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覆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要領: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動作: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要領: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動作: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覆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要領: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動作: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覆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併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要領: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鐘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2、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3、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覆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動作: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要領:

1、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2、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勢:臥虎撲食勢

動作: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儘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覆,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要領:

1、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2、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餘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3、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第十一勢:打躬勢

動作: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覆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閒;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要領:

1、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2、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3、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4、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第十二勢:工尾勢

動作: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覆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要領:

1、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2、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複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3、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4、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始終。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夸。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鑑。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晏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譯文

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梁灝這麼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讚賞和稱奇,我們正值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在古代有許多出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d4466fa283adde3389265f4cb87a2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