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感與接地氣如何並存?總台秋晚探索出圈新路徑

2022-09-13     深度文娛

原標題:高級感與接地氣如何並存?總台秋晚探索出圈新路徑

綠樹環抱、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在江南水鄉的浪漫氣質中,《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2年中秋晚會》如約而至,為觀眾帶來一檔科技感強、浪漫氣息濃厚、古典優雅氣質突出的節日晚會。

技術升級持續賦能晚會探索創新,天地互動帶來宇宙級浪漫,今年的總台秋晚將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山水間的舞美置景、街頭巷尾、港灣、太空等,都成為秋晚借景抒情的表演舞台。高級感與人間煙火氣並存,總台秋晚再次以質感和創新收穫出圈的傳播效果,刷新著主題晚會的探索邊界。

播出當晚,總台秋晚受眾觸達總量達2.38億次,截至9月12日,總台秋晚收穫全網熱搜650個,#央視中秋晚會#主話題閱讀量近70億,相關話題閱讀增量超100億,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15億。

網友留言「每一幀都超美」「蘇式美景與節目完美融合,鏡頭特別有中國古典美學意境」。

秋晚的高級美學和傳統文化的別樣表達,讓全球觀眾在中秋佳節,感受著「天涯共此時」的東方浪漫。在海外,來自歐美亞非地區的華人學者、華僑代表、留學生等也在網絡上分享他們的思鄉之情和家國情懷;法國網民在歐洲時報微信號《歐時大參》的秋晚推介文章下留言,稱讚晚會舞台的實景園林布局令他在異國他鄉「看看家鄉的美景解解鄉愁」;俄羅斯網友在世界頭條APP「北極熊視野」帳號跟帖,分享關於中秋月夜與親友團圓的詩句。

多元出圈,「首個太空中秋節」帶來宇宙級浪漫

今年中秋晚會在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舉辦,這是長江入海的最後一個港口,總台秋晚以獨具地方特色的蘇州評彈串聯起《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個篇章,在姑蘇大地襟江帶湖的實景山水中,展開對傳統節日的浪漫演繹。

仰望星空,首個太空中秋節帶來宇宙級浪漫。晚會中,「太空出差」已經超過三個月的三位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在中國空間站為全球華人送上節日祝福。當劉洋手中摺疊的星星從空間站「穿越」到表演嘉賓李宇春手中,來自銀河的星星書寫著「可上九天攬月」的浪漫情懷。在#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中秋#話題中,被宇宙浪漫深深戳中的網友感慨「銀河中的星星太應景了吧」「微光可成星海,照耀祖國山河」「致敬中國航天人」,當航天科技的大國重器與傳統佳節的浪漫情思相遇,天地互動的難忘時刻不僅映照著國人心中的民族自豪,也為今年的秋晚賦予特殊意義。

節目中,民樂、流行歌曲、港台老歌、舞蹈等表演形式上演著一個個關於中秋佳節的故事,如何賦予這些節目新的表達方式?總台秋晚就結合場地的多樣性和技術創新,實現一個節目就是一個戲劇情境,在主持人和表演嘉賓的移步換景中,帶來思想、藝術、技術融為一體的中秋晚會。

話題#檀健次毛曉彤 孤獨頌歌#登陸微博熱搜第一,歡快的雙人拉丁舞和節目裡設置的玫瑰花、高腳凳等倒放細節,節目的創新表達讓人眼前一亮。

打開節目製作空間,為內容表達賦予浪漫想像,總台秋晚從創新出發,實現一個節目就有一個記憶點,這些高光時刻帶動起節目的多元出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評價中秋晚會:「新時代文化與皎潔月光相映成趣,傳統元素煥發出勃勃生機。科技與藝術的交融,更讓中華文明的瑰寶更鮮活地展現在舞台上,也為晚會增添了時代特色。」

現居洛杉磯的退休教授蔡德貴先生在美國《國際日報》發表署名文章盛讚總台中秋晚會用「濃濃的文化氣息架起了海內外溝通、聯繫的橋樑,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紐帶匯成人月團圓、家和萬事興的期盼」。他表示,中華文化塑造了海外華人的精神,影響一代代華人的家國情懷,讓身在海外的遊子對家、國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絲毫不會減少。

審美升級,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彰顯文化自信

作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節凝結著團圓、鄉愁、親情等多樣文化和情感內涵。此次總台秋晚營造的「浪漫主義」節日氛圍,就讓網友再次感慨「你永遠可以相信央視的審美」。

將舞台場景化,總台秋晚通過多維度審美升級,為傳統文化的表達帶來創新演繹。整體來看,秋晚的舞台視覺風格以「圓」為主造型,緊扣中秋團圓之意。集合江南水鄉、蘇州園林元素的暨陽湖生態園組成大圓造型,緊緊圍繞水中圓月,形成大圓套小圓的多層次360度全景舞台。表演嘉賓或在舞台中間的「小圓」動情演繹,或從外圍的「大圓」舞台行船至舞台中間,不同的舞台置景和行動路線,就帶來一幕幕多元表達的節目內容。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歌曲《念奴嬌·中秋》情景交融,水中浮板、烏篷船、竹筏等成為嘉賓表演駐足之地,煙雨濛濛的江南之景映襯著蘇軾之詞中的浪漫豪情;從蘇州園林中的蘇式長廊走出,李玉剛演繹的《把酒問月》創新改編李白之詩,夜空中的孔明燈、慢慢升起的燈籠、遠處的煙花不斷烘托著節日氣氛,連接古今,人們對於月亮的美好嚮往,彰顯著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歌曲《吉慶團圓》根據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填詞改編,節目將北方的請兔爺兒風俗與南方景色融合,展現出中秋祭月的傳統文化。

同時,評彈、蘇燈、蘇繡等非遺元素同樣成為節目表達的重要元素,在歌曲《聲聲慢》中,波光粼粼的水景舞台效果與虛擬製片中的蘇繡技藝互為對照,地域文化的多種風情傾盡彰顯;《望星辰》的國風音樂與舞美視覺中的蘇式建築風格吊頂相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時尚碰撞,散發著歷史的厚重之感。

來到戶外,《推開世界的門》走入斜塘老街,街邊祈福的年輕人、聚會中人們的歡聲笑語,一幅幅市井生活畫卷真實展開;在張家港灣,自然之景下交響演奏的《長江之歌》大氣磅礴……當虛擬製片、外景拍攝與實景山水巧妙融合,總台秋晚為傳統文化賦予現代表達,拉開表演空間,水、景、月、人互為映襯的一體化審美體系,放大著唯美與浪漫的節日氛圍。

技術賦能,高級感與接地氣並存,一展家國情懷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今年,總台中秋晚會在美國中文電視台、美國舊金山26電視台、加拿大魅力中國IPTV、歐洲華文電視台、日本主流視頻網站NICONICO、阿聯中阿衛視、肯亞斯維奇電視台、馬來西亞八度空間電視台等海外媒體,以及香港無線電視台、澳廣視、澳門有線電視同步播出。中秋凝聚著全球華人的共同情感,從製作到傳播,總台以技術賦能節目創新,實現全球華人節日寄懷與鄉愁的同頻共振。

在技術升級上,今年的秋晚還實現多個首次:首次採用8K超高清技術和三維菁彩聲技術製作播出,並首次通過「百城千屏」超高清公共大屏傳播體系播出。中秋夜,市民走到戶外賞月之際,全國70個城市的270餘塊戶外地標大屏上的8K秋晚畫面,同樣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節目的視覺震撼,同時,網友還可以通過「雲聽」客戶端收聽到與視頻同步的三維菁彩聲晚會電視伴音。總台秋晚將觀看方式從一家一戶的螢屏拓展到更廣闊的自然空間中,室內室外同頻的沉浸式節日氣氛,滿足著觀眾的多樣觀看需求。

更生活化的節目內容,更沉浸感的觀看體驗,不管是內容創新還是技術升級,中秋晚會對於「家文化」的書寫,喚起著人們對於傳統佳節的特殊情思。《如願》講述跨年代的生活故事,《小城是故鄉》聚焦鄉愁與鄉情,《爸爸媽媽》展現溫馨的家庭情境,《守候》向奮鬥者致敬……既有宏觀的民族生活情趣觀察,也有微觀的一家一戶相處細節,秋晚從生活的溫度出發,將人間煙火氣融入其中,帶來高級感與接地氣並存的晚會氣質,實現觀眾對於中秋佳節的情感共鳴。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從「小家」到「大家」,《千千闕歌》《紅日》《我們會更好》等耳熟能詳的歌曲點燃現場氣氛,「香港明天會更好,我們會更好」,感懷鄉愁,更珍惜當下的生活,人們對於祖國的美好展望,就凝結在這一聲聲祝福中。

透過主題晚會講好中國故事,在總台持續深化「5G+4K/8K+AI」戰略格局下,中秋晚會以技術持續賦能影視節目探索創新,將自然之美、生活之景、科技之力有效融合,多維度展現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描繪出人們奮進新時代的火熱圖景,展現著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凝聚力與民族自豪感、歸屬感。發揮節日晚會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當總台秋晚成為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這些節目也如一個個東方「名片」,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中國故事傳播到全球各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63ebb36ad1cd118f8b5e7761b114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