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門檻最高的紀錄片?《人生一萬年》揭秘百歲老人人生路

2024-01-19     深度文娛

原標題:嘉賓門檻最高的紀錄片?《人生一萬年》揭秘百歲老人人生路

山中難尋千年樹,世上難得百歲人。100歲是堅韌強大的生命力,是洗盡鉛華的平常心。100歲是人生態度,是生命質量,更是幸福人生的終極形態。

近期湖南衛視播出的《人生一萬年》就是一檔聚焦百歲人生的紀錄片,它用紀實鏡頭對話百位百歲老人,關注鮮活個體刻骨銘心的生命瞬間,聚焦時代巨變親歷者們的現代體驗,揭秘通往長壽殿堂的健康密碼。

據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8億,占總人口的19.8%。預計203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國人預期壽命將達81.3歲。《人生一萬年》以老齡化及長壽時代為創作背景,通過記錄百歲老人的日常生活及所思所願,展現當代老年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態度,反映出我國養老事業的巨大進步。

搭建鮮活的「人生博物館」

開啟時間的奇妙旅程

《人生一萬年》是部定位為「關注百歲長壽老人群體的人物群像紀錄片」,旨在全國範圍內探訪長壽之鄉,拍攝100位年齡在100歲以上的老人實況,口述其人生閃耀時、回首百年生活智慧以及健康之道,進階體驗現代潮流生活,記錄老人在新時代的真實生活現狀和精神狀態,可謂是一部「嘉賓門檻最高」的紀錄片。

總策劃、製片人馮奇介紹,「我們能夠找到的國內國外的影片,大都有一種暮氣沉沉的觀感,一檔節目似乎只要帶上了『老』字,都有一種灰暗色調,我們想將老年人題材進行『去老化』,如果將百歲老人題材『去老化』,實際挑戰將更大,無論從題材選擇、拍攝安排、腳本創作都增加了很多難度,是一個硬骨頭。」

主創團隊前期層層篩選,尋找最可愛、最具故事性的主人公,經過四個月紮實調研,建立起了超過300位高質量百歲老人人物庫,這其中就包括抗美援朝戰地記者孫佑傑;抗戰老兵、數學教授張義燊;賣花七十載「花婆婆」曾毛治;堅持運動的健身奶奶丁文淵;筆耕不輟的百歲畫家王德惠;愛打霸王鞭的苗族奶奶楊召雲等。

他們出生於1922年前,飽嘗飢餓、貧窮、戰亂之苦,步履蹣跚地邁入新時代。他們職業各異,不管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藝術家、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工人、商人,都同樣踐行著「愛國、愛家、勤儉、奮鬥、厚德、友善……」的中國精神。

老人們親歷歷史變遷和國家發展,是共和國的建設者與見證者。《人生一萬年》以影像留存口述歷史,深情紀錄偉大時代,展現百年歷史激流中的鮮活人物,以現實意義與時代精神彰顯責任與擔當。

節目播出後,不僅收穫了喜人的收視數據,還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情。根據索福瑞雙網數據顯示,前四期該紀錄片平均收視份額1.06%,排名省級衛視非劇類收視第一名。累計觀眾規模達2000餘萬人,微博多次上榜熱搜,網絡口碑持續攀升。網友紛紛感嘆這就是「嚮往的晚年生活」。

真實最能打動人心

用紀實的力量觸摸生命底色

該紀錄片用紀實鏡頭把百歲老人的不老青春娓娓道來。

節目組在全國海搜超2000位百歲老人,在逐一聯繫和實地調研後,跨越12個省份完成拍攝。從天府之國到齊魯大地,從南國水鄉到渤海之濱,一百載時光,九萬里山河,勾勒影像版《中國長壽地圖》。

《人生一萬年》真實記錄老人,展示長壽老人一日三餐的生活軌跡,拍攝白髮前輩現代社會的新潮體驗,傾聽百歲老人的肺腑之言,用細膩而有力的鏡頭,勾畫百歲老人的立體形象。

泉州105歲的肖秀英奶奶歷經風雨,但內心深處仍是年少時那個愛美的姑娘,不管歲月如何變遷,每天的精緻妝容是她對生活的認真態度。復臨闊別已久的海邊,她激動而顫抖的聲音讓人動容。有網友感嘆「有一種靜待時光的美感和人對大海無限渴望的治癒力」。

成都97歲的丁文淵奶奶,曾經是大學體育教授,退休後嚴格執行「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理念,每天鍛鍊核心力量,時刻充滿活力;泉州102歲的曾毛治阿婆,65年風雨無阻出攤賣花,用一雙巧手點綴古城人的浪漫花事;杭州101歲的「畫痴」爺爺王德惠,70歲時才重拾畫筆,「兩耳不聞窗外事」,全身心沉浸在創作中。

《人生一萬年》還展現了老人與科技、時代的微妙關係,百歲老人坐地鐵、嘗鮮VR眼鏡、和孫女一樣喜歡奶茶可樂,體現了老人們新潮的一面,還從飲食、心態、環境等不同方面,探尋老人的「長壽密碼」。該紀錄片用生動的語言和溫暖的畫風、平等又仰望地對話百歲長者,展現了生命奇蹟下的溫度和厚度。

老人的故事,總是能觸碰人們內心的柔軟。看這些百歲老人的故事,猶如翻閱一本厚重的書。在老齡社會、長壽時代背景下,呼籲社會對老人的關注與討論,傳遞正能量。該紀錄片以老年題材為切口,破圈話題、公益屬性讓其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

長壽的「深意」

是讓活得久的人生更有意義

人生不在於活得長短,而在於我們如何度過這些歲月。人一生能記住多少事情,又有多少事情被一扇扇回憶之門緊緊鎖住。

儘管已經103歲高齡,但鏡頭前的黃潤蘇奶奶依舊錶現出了一種難得的真性情,她對著鏡頭玩自拍、做搞笑鬼臉,還玩起了剛學習到的「手指操」。

黃潤蘇,1922年生於四川榮縣,出身書香門弟。早年黃潤蘇奶奶在家鄉榮縣學習成長,後考入復旦大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之際,她從這所百年名校的中文系畢業。

她的一生和詩詞創作相伴,即使是風雨飄搖的年代,也始終懷揣對文學的赤子之心,筆耕不輟,將愛與生活譜寫成詩。《澹園詩詞》是黃潤蘇奶奶一生詩詞創作的結晶,也是她一生苦樂悲歡的見證。在詩詞中,黃潤蘇奶奶從生活的角度觀照世界,將對生活、自然和愛情的本真都化為詩思,躍出筆端。

成都五代同堂的98歲吳紹群奶奶,隔代養娃,照顧患乳腺癌的孫女,和晚輩一起拍攝短視頻,嘴裡吐槽自己還沒「退休」。在她身上,是無數堅韌、善良中國母親的縮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奶奶不是不能「退休」,而是對晚輩的關切讓她無法停下忙碌的腳步。親情的羈絆,是百歲吳奶奶的甜蜜「負擔」。

南通99歲的許勝爺爺,為革命理想戎馬一生,即使退休了,仍有一顆熱情高漲的心,不肯清閒。搞鍛鍊、練書法、糾錯字,熱心參與各類活動。把每一次活動當成一場學習,甚至是一場革命,是這位老人對社會的責任心與使命感。許爺爺的熱心讓網友紛紛點贊,並在微博上積極與這位「全網年齡最大的節目嘉賓」踴躍互動。

觀眾嚮往的不只是老人們活到了百歲年紀,更是這些動人的百歲生活細節,是他們善良溫厚的性格、真摯熱烈的情感、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隨性洒脫的人生態度。該紀錄片也正是希望通過這些真實鮮活的人物與故事,讓觀眾看到漫漫人生長路的無限可能。

作家汪曾祺在《人之所以為人》中寫道,「人總要有點東西,活著才有意義。人總要把自己生命的精華都調動出來,傾力一搏,像幹將、莫邪一樣,把自己煉進劍里,這,才叫活著」。《人生一萬年》中的老人都是這樣認真生活,讓生命活出意義的人。縱使臉上爬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眼裡的光卻始終未熄,這大抵就是對生活的熱情。

不止於活到100歲,百歲的他們仍在積極、主動地探索自我價值的實現。當我們談論「長壽」時,與其說我們是在思考「如何延長生命」,不如說我們是在討論「如何讓生命延長」。有的人到老才第一次體驗青春,有的人一直青春不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個人都會老去、每個家庭都有老人。《人生一萬年》以真摯情感激發共鳴,為老人爭取更多的話語空間和社會存在感,推動社會進步。

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發展銀髮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人民福祉。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細。

我國需要樹立積極老齡化、有為老齡化的發展理念。《人生一萬年》為老人發聲,用生動的語言平等又仰望地對話百歲長者,真實紀錄中國老人的生活現狀與精神面貌,引起社會大眾的心理觸動和關注慾望,讓更年輕的人們看到百歲老人的態度與生命張力,讓人們看到老年黃金時代的意義,並充滿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af20e83ecfc874e47e550debc274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