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詩人的感慨,究竟是「無病呻吟」還是「憂國憂民」?

2023-05-31     臨溪柚子

原標題:盛世詩人的感慨,究竟是「無病呻吟」還是「憂國憂民」?

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的人都是運籌帷幄、主動尋找自己想要的環境,要是遍尋不獲,他們就自己創造一個……

蕭伯納的這句話,不知成為多少人的座右銘,起初,只是膚淺地認為這是一句激勵的話,後來才發現,這其實也是一種無奈,懷才不遇的無奈

杜甫《蜀相》

在自由開放並個性張揚的時代,這句話無疑有著深刻的變革思想和開創精神,但這句話放在古代卻是萬萬行不通的。古人所稱讚的賢臣,是不管君主如何窩囊、如何無能、如何落魄、如何敗家,都要堅定不移地陪在他身邊的臣子,這種道德觀也將臣子們的靈魂牢牢釘在了「忠君愛國」的道德十字架上。像屈原、孔明,他們不管自己有多麼委屈,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好像只有這樣,才算盡到臣子的責任。所以,後世一面稱頌他們的忠貞,也一面惋惜他們的才華:

到哪兒去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呢?只有到城外柏樹森森的地方去找,柏森森既莊嚴肅穆,也靜謐淒涼。台階上碧草深深,充滿春的氣息,卻只有黃鸝停在樹上鳴叫。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先生出山,為蒼生濟世,使得天下三分,作為開國元老、承業先臣,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忠肝義膽,可惜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以致後世英雄每每提起,都替他感到惋惜和悲哀。

杜甫寫此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在江山社稷風雨縹緲的年代,杜甫想起了曾經披肝瀝膽的諸葛孔明,他當年的功勳已經被歷史所磨滅,荒草叢生,柏樹森森,如今還有誰會在意丞相的祠堂呢?換句話說,在歷史的變遷中,還有幾個人記得孔明曾經的功勞呢?

最後兩句尤其讓人傷感。

宋代愛國將領宗澤因無法殺敵報國,收復失地,臨終時不斷吟誦這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足見杜甫這首詩,感人之深、影響之遠。在這類詠詩中,世人們常常選取符合自己人生理想的古代人物來歌頌,在稱頌他們的同時,也委婉地表達著自己的心愿和心聲,在感慨他們命運多舛、生不逢時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對現實的情懷。所以,後人在吟詠這些篇章的時候,不僅會想起諸葛亮,一樣會為杜甫而感嘆,會產生雙重的悲傷和同情,也會對前後兩個時代有清晰的比較和深刻的印證。

李白《王昭君》

然而,委屈的,有豈止諸葛亮一人?唐代還有一位女性,也深為詩人所欽佩、所熱衷,她不是楊貴妃,而是昭君。昭君和楊貴妃一樣,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兩個人的命運卻有著天壤之別。楊貴妃從進宮開始就受到了唐玄宗的寵愛,長盛不衰。而昭君卻沒有這個命。

漢元帝選妃的時候,一般不會直接召見後宮佳麗,而是讓畫師給佳麗畫像,然後皇帝會根據畫像上的模樣,評判美醜、作出選擇。其她人都向畫師行賄,而昭君覺得自己很漂亮就沒有向畫師行賄,結果被畫師畫得很醜,於是進宮幾年,始終都沒機會見到皇上。正趕上有一次匈奴單于來朝參拜,漢元帝為了顯示邦交友好,就選了5名宮女賞賜給他。昭君覺得自己進宮幾年都沒見過皇帝一面,一氣之下就主動報名遠嫁匈奴,做了個和親的使者。

按照當時的禮節,在昭君臨走之時,要接受漢天子的賜宴,昭君一出場,真是冠絕天下、力壓群芳。漢元帝當時就後悔了:這麼漂亮的美女我怎麼從來沒有見過呢?雖然心裡捨不得,但是作為一國之君,言出必行。他也只能忍痛割愛,將昭君嫁給單于。而昭君後來鬱鬱而終,客死匈奴!

後人大多稱讚昭君的大義凜然,不但將中原文化傳播到了匈奴,也將和平與安定還給了漢朝,但對於昭君本人來說,懷才不遇的歲月,才是心裡永遠的痛,這是人生的大不幸,也是她主動提出下嫁匈奴的根本原因。

面對昭君的遠嫁,李白也不禁發出感嘆:長安附近,月光如流水一般傾瀉在明妃(昭君)的身上,一步走出這玉門關,從此天涯路遠,再也不能回來了。漢代的月亮依然從東海升起,但是明妃西嫁,卻永遠沒有回來的日子。燕支山常年寒冷,只有雪花,美貌的昭君漸漸憔悴在胡地的風沙之中,活著的時候昭君沒有錢送給畫師,而死了之後,也只能留下一堆青冢,令人嘆息!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昭君天生麗質,卻沒能為天子賞識,就如肝膽相照的志士找不到可以捨身取義的知己。這是種孤獨,也是種哀鳴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女人的美貌會被時光埋沒,和男人的才華得不到施展一樣,其實都是各自的不幸,於是李白在昭君的身世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他吟詠昭君的痛苦,其實也在折射自己心裡的失望。懷才不遇,似乎成了杜甫、李白等唐代詩人的共性。就像宋代所有詞人差不多都會陷入談情說愛一樣,唐代詩人幾乎都有嚴重的抑鬱症,症狀的根源就是——不得志!

但是縱觀唐代歷史,從唐朝開國到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的發展可謂是順風順水,杜甫有詩也說「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見杜甫時期唐代依然國運亨通,人們衣食無憂。隨著科舉考試的大力推廣,寒門學子也有了走上仕途的機會,尤其唐朝對文藝的重視程度,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上至皇權,下至百姓,都對唐代詩人尊敬有加,可是就在這樣的氣氛中,李白、杜甫這些頂級詩人居然還會覺得懷才不遇,實在令人費解,假如非要對此事做出科學界定,也許,只能說詩人們的心靈太過敏感、太過脆弱。

有人說,詩是時代的晴雨表。當盛世的時候,他們居安思危卻依然發出一些感慨;亂世的時候,更不用說,他們傷今懷古,期待天下太平。有時候,壯志難酬的渴望,並不是因為真的生逢亂世、懷才不遇,而是他們對自己人生的期待無法實現,故而常常借古諷今,用前人的故事來比喻自己的不得志。再直白點說,他們是盛世愁,亂世更愁!

李商隱《賈生》

再來看看李商隱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說,漢文帝到處求賢,而賈誼的才氣無人能及,可惜文帝半夜不眠所問的並非天下蒼生的大事,而只是一些亂離怪神的奇談,所以李商隱感慨賈誼的才華不能施展,也哀嘆自己的志向無法實現。可如果翻開歷史,我們不能否認,漢文帝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也比較安定,甚至出現了封建社會輝煌的盛世「文景之治」,可見國家並無憂患,皇帝也並不昏庸。只是在詩人的眼裡,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命運,都應該比現在更好才對。也許,正是這份永不滿足的苛求,才造就了他們的失落,才讓他們在理想與現實間難以平衡,唯一能夠獲得突破的,便是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

昭君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垂憐才選擇了一條極端道路,而詩人們呢?身處盛世之中依然會像「憤青」般地發出諸多感慨,看似憂國憂民,其實,不過是自己私心的一種發泄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0c384e269cb0728fda899247e6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