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昭化古城,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三國古城

2019-09-27     五湖四海霞客行

昭化鎮(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對昭化古城的嚮往已久,2016年到廣元市以及劍門關旅行時,沒有機會到昭化古城。因此,此次決定一了夙願。昨天從酒店服務人員那裡打聽到了路線,於是早上從酒店到劍閣縣城汽車站,準備坐汽車到利州區寶輪鎮,然後再轉車到昭化古城。

在車站等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有發往寶輪的班車,向車站工作人員打聽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於是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出車站打了個的士70元送到昭化古城景區門口。

在遊客服務中心購票進入,票價52元,包含了古城裡的6個收費景點。進入景區最先看到的就是葭萌牌坊。

昭化,古稱葭萌,由奴隸制時期的苴侯國都邑到秦漢、三國時蜀漢的重要郡縣,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驛道上的重要郡縣,再到民國,新中國的昭化縣,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全國甚為罕見。原名益昌縣,後才改為昭化縣,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

過了葭萌牌坊,進入了古街,感覺厚重古老的歷史開始撲面而來。一座不算雄偉壯觀的城樓就在離葭萌牌坊不遠處矗立著。

這是昭化古城的東門,名叫瞻鳳門。傳說在昭化山巔的密林之中,棲息著一對「鳳凰」,人們站在東門城樓之上,每天都可以看見它們成雙成對,早出晚歸,雙棲雙飛。所以這道城門就取名叫「瞻鳳」了。

穿過古老的城門,進入到古城內。每次穿過這樣古老的城門,看到斑駁的城門石與幽暗的光影交匯,讓我總是充滿了敬畏感,是對古老歷史的敬畏,也是對曾經在數千年前從這裡經過的生命的敬畏。

檢票後,登上城樓,兩邊的城牆並不長,多半都已被毀壞,只能依稀看出曾經的規模。

站在城樓上俯看古城的街道,建築樸素,人流不多,倒也顯得清靜。

古城內的街道兩邊,裝修得古色古香的商鋪林立,商品也琳琅滿目,這與其他古鎮並無太大區別,無非是賣些當地特產以及旅遊商品。但是古城裡的商鋪做生意的,都也比較安靜,不像以些古鎮里的使勁吆喝著買賣,雖然熱鬧但也讓人覺得非常嘈雜。相比之下,我還是喜歡安靜的氛圍,這樣才和古城顯得更配。

即便街道上的人流不多,但逛街可不是我來古城的初衷。我喜歡撿清靜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地方走。好在昭化古城的街道也相對比較規整,三橫兩縱的古青石板街比較好走,也不容易迷路。

清幽而整潔的古城街道,古樸而靜謐,總是讓人心緒寧靜,身心放鬆。

在往昭化古城北門拱極門走的過程中,看到了一座貞潔牌坊。這個曾在歷史中的糟粕文化,上面「冰清」「玉潔」等字樣,都是坑害婦女的毒咒,但是作為牌坊留到現在卻成了古老的歷史的見證。

考棚是昭化古城極有特色的一個景點。昭化考棚是清代昭化的縣試考場,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考棚,鼎盛時可以容納三百多位考生,就連鄰臨的考生都來這裡參加考試。

參觀考棚,終於知道古代時候考試是什麼樣的場景了。每個考生一個單間考室,待遇看來還不錯。

文廟就在考棚的旁邊,主要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有孔聖人在旁邊庇佑,在考棚里考不好試,有點說不過去啊。

大成門裡的大成殿,就是供奉孔子的主殿。文廟始建於宋,曾歷七次改建,建築大都被毀,現在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所建,至今有200餘年歷史了。

昭化縣署也是一個比較值得參觀的地方。縣署落址為古城最高處,象徵權力至高無上。縣衙門外有塊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誡官員不要貪贓枉法,要為政清廉。縣衙門前放一對碩大石獅,象徵衙門的威嚴。

親民堂是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正中間放著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審理公案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簽。

正面屏風上繪有「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

昭化古城,是一部珍貴的歷史畫卷,它濃縮了中國地方政權連續的建置史,是中國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縣"之美譽。自建縣2千多年來,有數百任縣令在昭化執政,據史料記載可考的都有182位。多為進士、舉人出身,且都是交流避籍任職。

縣署里種植有很多株桂花,現在開得正是繁盛之時,陣陣甜蜜的幽香,沁人心脾,提神醒腦。

縣署里還有一座退思亭,據說是古代縣署的標配,讓縣令大人在退堂後到亭里冷靜思考,總結得失。真是很有意思的配置。

昭化在歷史上之所以這麼重要,除了地理位置以外,水運發達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哪裡水運發達哪裡就繁榮發展。昭化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

此圖片來源於網絡

桔柏古渡,是昭化比較古老的碼頭和渡口。我在參觀完縣署後,就又從葭萌牌坊走出,沿著一條青石板路往渡口方向走。道路兩邊是滿滿的田園秋色。

川著石板路走上一個河堤,嘉陵江便在眼前了。眼前的嘉陵江,水面平闊,江流平緩,水波不興,溫順地蜿蜒流淌。

桔柏古渡曾是熱鬧非凡的碼頭,車馬喧囂,貨物成堆,舟船擁擠,人流如織。而現在已經在歲月的流淌中淡出並消失,只看見一條曾經的石頭路還連接著江水,顯得孤寂而落寞。

沿著江邊的堤壩往上遊走,堤上的格桑花開得正艷,蘆葦也快要凋謝了。

沿著堤壩走了幾百米,就可以看到一片開闊的三角形水域,這就是白龍江和嘉陵江的匯合處。清江河先是在上游與白龍江交匯,然後又流到這裡與嘉陵江交匯。可見在古代昭化的水運應該是非常發達的。

從桔柏渡口返回古城中,找了一家民宿住下,在淡季價格還不貴,80元的單間。站在陽台上能看到寧靜的古城。

晚飯後,繼續在古城裡閒逛。在一條街上又看到了一個牌坊,叫友孝坊,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官方立的這種牌坊。

還看到了漢代古城牆遺址,曾經的城牆現在只剩下斷壁殘垣,野草萋萋,爬滿瓜秧。

還有很多具有年代感的老宅,無聲的彰顯著古老的氣息,這就是昭化古城應有的氣息,並非刻意打造的古蹟。

但是,出於旅遊的需要,昭化古城也在進行擴建,而且新修的建築就成了仿古了,雖然也不失違和感,只是僅僅作為旅遊需要罷了,沒有太多的觀賞價值。

昭化古城中的比較好的一點是做生意的基本上都是本地人,暮色中大家也是都坐在門口或街邊,熱熱鬧鬧的聊著天,非常有生活氣息,讓人感覺不是一座非常商業化的古鎮。

臨清門又名葭萌關,是昭化古城的西城門,雖然並不算高大雄偉,但也顯得氣宇軒昂。城樓下正在進行施工。

當我穿過葭萌關後,路燈就亮了。華燈初上的古城,顯得更加寧靜。在這份靜謐之中又多了幾分朦朧,多了幾分神秘,也多了幾分溫暖。我喜歡昭化古城這樣的感覺,清而不貧,靜而不孤,麗而不艷,美而不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RAMhG0BMH2_cNUg9p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