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看了3期《婆婆和媽媽》,發現陳松伶的婆婆對陳松伶百般嫌棄。
她力求無視自己的兒媳婦,沒辦法無視了就表情尷尬的敷衍,實在不能敷衍了,就直接回懟幾句。她是真的把對陳松伶的不喜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哪怕對著鏡頭,對著全國的觀眾。
而不管張鐸和張鐸的父親如何勸告,她都始終不改初衷,不肯說陳松伶一句好話。並且直接指出,別人都能享受天倫之樂,但是她卻不能。
那種遺憾,那種憤慨,那種不滿,即使隔著螢幕,都能讓人深刻的感受到。而作為兒媳婦的陳松伶直面這樣尖銳的問題,又該是何等的無奈和尷尬。
可我要說的是,在這場三角關係里,最痛苦的,其實不是陳松伶,而是陳松伶的這個「雙標」婆婆。
其一,兒子不站在她這邊。
從節目開播以來,張鐸就堅定地站在了妻子陳松伶這邊。
堅定到什麼地步呢?
可以為了媳婦,跟自己的母親翻臉。
三個人一起去買東西,陳松伶給婆婆買什麼,婆婆都不肯要。最後的結果是,張鐸故意假裝對著母親發脾氣,他的母親在他的怒意中,買了陳松伶想給婆婆買的大衣。
之後,陳松伶的婆婆都快氣哭了,直接躲出去給自己的老公打電話,來緩解情緒。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發現這個婆婆也挺可憐的。
別人想給她買,她心疼孩子花錢不想買,到最後的結果是,她心疼的孩子生了氣,而她又因為心疼孩子,不得不違心的妥協。
她的兒子,一點也不理解她的苦心,而只是責怪她非要把氣氛弄得那樣糟糕。
她何其委屈。
在這場婆媳的戰役中,她從一開始就輸了。
不管她多心疼兒子都沒有用了,因為她的兒子更喜歡陳松伶的生活方式。她的心疼,對於她的兒子來說,不是愛,是負擔。她的兒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完全不需要她那種「為了兒子節儉」的愛了。
其二,老公不站在她這邊。
陳松伶的婆婆是個惡婆婆嗎?
其實,當惡婆婆是有條件的,後面必須有一個拎不清的男人。但是,可惜的是,在張鐸家裡,兩個男人都很拎得清,於是,陳松伶的婆婆即使想當惡婆婆,也是沒有機會的。
陳松伶的公公一直在敲打陳松伶的婆婆,要對陳松伶和張鐸一視同仁。他甚至寫了一封信曆數陳松伶的好處。
兩個男人,在婆媳矛盾這件事上,全部都站在了陳松伶的這一方。而陳松伶的婆婆從始至終,都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
她夸兒子,丈夫會提醒她,也要夸兒媳婦,兒媳婦也很好。
她覺得兒媳婦沒有優點,但是,她的丈夫卻會寫信列舉兒媳婦的優點。
她在自己的丈夫那裡,在婆媳矛盾這件事上,是獲得不了認同感的。她的丈夫不斷地勸她,要多反省自己,不要總去挑兒媳婦的毛病。
她的兒子也不斷地跟她強調,他已經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在他的那個家裡,妻子是主人,而母親只能是客人。
陳松伶婆婆對陳松伶的討厭,真的是肉眼可見。但是,陳松伶的公公和張鐸對陳松伶的認可也是顯而易見。於是,陳松伶在婆婆面前,也從來不是什麼「受氣小媳婦」的形象,反而是陳松伶的婆婆,不管是在兒子面前,還是在丈夫面前,都是一副「不被對方認可」的狀態。
一個女人被保駕護航,一個女人始終孤軍奮戰,這兩個女人到底誰更痛苦一點呢?
其三,自己分裂的痛苦。
張鐸選擇了陳松伶。
不管陳松伶的婆婆多不喜歡陳松伶,她都不得不接受現實。她可以無視兒媳婦,可以嫌棄兒媳婦,但是,她做不到無視兒子和嫌棄兒子。
於是,她把自己分裂開來,對著兒子的時候,什麼都是寬容的,兒子什麼都是好的,兒子想要怎樣都可以。可面對兒媳婦的時候,她便換了一種面孔,兒媳婦怎麼做都不對,兒媳婦做什麼都讓她嫌棄。
可是,她的兒子已經結婚了,已經有了妻子。在她兒子的那個家裡,妻子是第一位的,而她不是第一位的。她不得不接受這種「退了一位」的冷落。
她不想見到陳松伶這個兒媳婦,可是她要見到兒子就不得不見到這個媳婦。她想要對著兒子展示她母愛的偉大,可是兒子已經會飛了,不需要母親的投喂了,他需要的是能跟他並肩飛翔的人。
陳松伶的婆婆,因為不能做到對兒子和兒媳婦一視同仁,於是她把自己對兒子和兒媳婦的感情,完全分裂開來。當這種分裂,越來越大,大到她不能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她就會愈加痛苦。
因為,她捨棄不了兒子,也不得不接受兒媳婦。
於是三個人相處的場景,陳松伶的婆婆的心情隨著兒子和兒媳婦的不斷轉換,此起彼此。而在這種此起彼伏中,她還不得不面對更重的打擊:兒子和兒媳婦在一起的時候,她會很多餘。
陳松伶和張鐸有著非常多的共同話題,並且恩愛度很高,而陳松伶的婆婆即使跟兒子相處,因為婆媳的這種矛盾,也因為張鐸的個人成長,他們之間總是會有一些隔膜。
兒大不由娘,不管陳松伶的婆婆接不接受,她都到了該退居二線,看著兒子和兒媳婦秀恩愛的階段了。可是,她不想退出,兒媳婦,她也不喜歡,於是,她才會變現的如此痛苦,很少有發自內心的笑容。
她始終彆扭著,始終掙扎著。
其四,有不喜歡的理由。
很現實的一個問題,陳松伶不能生孩子了。
這是個死結。
不管我們怎麼勸解老人,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但是對於很多老人而言,不能兒孫繞膝就是最大的遺憾。
鍾麗緹的婆婆,伊能靜的婆婆,都很通情達理,但是對於下一輩人的渴望,依舊是很強烈的。他們可以接受兒媳婦不能生,但是他們會有遺憾,會難受,會不滿。尤其是,看到別人家有小孩子的時候,那種失落,的確令人心酸。
陳松伶不能生一個孩子,張鐸接受了,並且制定了他們的養老計劃。這是張鐸自己選擇的人生。
他的母親無從干預,只能接受。可是,她又不滿,又遺憾,又不甘心,於是,這一腔怨氣,總要找一個可以宣洩的地方。
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張鐸不會離開陳松伶,而張鐸也永遠割不斷跟母親的親情。而這個矛盾又不可調和,於是形成了現在這個「解不開」的局。陳松伶很好,但是陳松伶的婆婆就是不能接受。可她又不得不接受。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源於自己對事物的無能為力。
無力改變,又不甘心,還無外援,只能獨自掙扎著痛苦。
有一種痛苦,唯有自救。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道: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愛和自由。
其實,陳松伶的婆婆給予了張鐸最好的禮物。她愛張鐸,也尊重了張鐸的選擇。陳松伶婆婆的痛苦不源於張鐸的選擇,而源於她自己的「不得不接受」。
她給予了兒子自由,卻又過不去自己心裡的那道坎。
於是,她會很痛苦。可是,這種痛苦又是必要的。因為只有母親的這種脫離,母親的這種成全,孩子才能是自由的,才能是幸福的。
張鐸是幸福的。陳松伶也是幸福的。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張鐸的母親是痛苦的,但是,這種痛苦源於她自己,任何人都救不了她,她只能自救。
既然不得不接受現實,與其痛苦掙扎著接受,不如豁達快樂的接受。沒有兒孫繞膝的快樂,能有一個善良仗義的兒媳婦也不錯。
更何況,對於一個女人而言,孩子不是最重要的,配偶才是。既然已經接受了,既然僅僅是婆媳短暫的相處,與其處處彆扭著讓自己痛苦,不如放開胸懷,一視同仁。
做不到愛屋及烏,至少要做到自己內心快樂。因為當你對別人百般嫌棄的時候,很多時候,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因為,你是發射所有嫌棄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