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早年接受的教育都有什麼共同點?

2020-01-27     源媽親子營

首先,我們要定義什麼是優秀的孩子。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大規模的調研,他們發現有一類孩子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赫敏鎮樓):



1、善於調控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的速度很快

2、學習成績好,名列前茅

3、善解人意,懂得寬慰他人

4、很少受到情緒困擾,很少焦慮或者抑鬱

5、愛運動,有健康體魄,但從不訴諸暴力

6、有很多朋友,而且友誼十分深厚

分析大量優秀子女家庭之後,心理學家們得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結論,發現優秀孩子的父母總會有一些相似的策略和舉動,總結起來有三點:

教育第一步:注意培養安全型親子依戀關係

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並以積極的方式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能夠大幅度提高孩子未來的幸福水平。



躲貓貓是世界範圍內最常見的親子遊戲。通過類似的遊戲能夠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溝通。

但這遊戲是有技巧的,遊戲的強度大時,嬰兒把頭轉向一邊,母親須停止遊戲,嬰兒重新轉過來時,母親再繼續遊戲,這叫「同步互動」。

這種持續的正性情緒刺激會帶來多巴胺活動的增強,能促進孩子大腦健康發育,認知的快速發展,並讓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

最近幾年,中國父母的關注點似乎轉移到如何對付孩子哭鬧上了,類似哭聲免疫法(請自行百度)這種早已被西方家庭棄用的殘酷手段,居然也能悄然流行。大腦掃描(PET)研究證明,當孩子哭鬧時,強烈的悲傷、憤怒等負性情緒激活會抑制或者減少扣帶回中認知區域的血流量,造成缺血,嚴重者會損傷額葉皮層。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如果孩子哭鬧,不要猶豫,請立即安撫。

否則,你們必須為將來孩子可能發生的情緒問題,以及智商不足負責,切記切記。

教育第二步:積極指導孩子面對負性情緒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孩子不吃飯,向你大聲嚷嚷要吃曲奇餅乾,不給吃就大哭大鬧,你怎麼辦?

有些父母為了孩子能消停下來而選擇遷就孩子,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處理,選擇轉身走到另外一間房,每個人做出的反應都體現出他們對待孩子負面情緒的態度,這種態度有個不明覺厲的名字叫「元情緒理念」。心理學家將父母的元情緒理念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情緒擯除理念

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認為意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有害,要儘可能消除消極情緒。不過他們的做法挺奇葩也很常見,他們會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用懲罰的辦法來消除孩子的消極情緒,目的就是讓孩子意識到消極情緒不值得關注。這種父母會經常表現出攻擊性,容易表達煩躁和憤怒的情緒,也是你們說的情商低。由於長期壓抑情緒表達,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罹患抑鬱症,成為了你們認定情商先天論的所謂證據。

第二種是情緒紊亂理念

父母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體會到深刻的傷感情緒,短期內難以平復。短言之就是,孩子哭,她也哭,孩子從父母身上學不到任何控制情緒的技巧。在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大機率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的。

第三種是情緒不干涉理念

中國父母的特別發明,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沒有什麼態度和傾向性,他們會任由孩子發泄情緒而不做任何干涉。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這麼做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有明顯正面或負面影響。

第四種則是心理學家最推崇的是情緒教導理念

秉持這種理念的父母能敏銳感知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情緒,與孩子共同解決負面情緒問題。

1)幫助孩子理解情緒



在成人的大腦里,情緒和語言兩個中樞系統是互聯的,但在嬰兒的大腦里則是並行的。嬰兒很早就能感受到快樂、恐懼、憤怒等情緒,但是他們要過很久才能說出這些情緒。這意味著當孩子經歷一些複雜情緒的時候,他們會因為不了解而不安,覺得這些情緒很可怕。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方式互聯,那麼不健康的連接方式就會取而代之。他們在黑暗的情緒世界裡摸索前行,每當經歷強烈的情緒時,他們就會感到異常恐懼。只有告訴他們正在經歷的悲傷、內疚、妒忌、尷尬、沮喪等情緒,才能讓他們真正平靜下來。

自從中國進入二胎時代,老大在家裡的地位急轉直下,他們很焦慮,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他們就出現了行為問題,打人、砸東西。


如果這時候父親走過來。


所以,孩子犯錯時,指責很難奏效,但是幫助他們理解情緒往往能有意外收穫。

2)共情

共情分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認知上,首先你要願意去體會別人的情感,這部分對於成年人來說不難。

另一方面是情感上,自動化地對他人的情緒識別和感受,這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

孩子只有經常體驗到你對他的共情,他才能熟練地將共情運用到人際關係中,才能善於社交。

大多數父母遇到的問題是,認知上願意去理解孩子,但從情感上,並沒有體會到孩子的情緒。你需要不斷的練習,設身處地想像孩子面對的情境,準確的表達情緒。

標準的共情教程是這樣的:


1)承認事實(「我很抱歉他們拿走了你的玩具,他們拿走了你最愛的東西,一切都無法挽回了。」)

2)傾聽與回應(冰棒:「這是我和Riley之間最後的信物。」憂憂:「你和Riley一定有過很棒的冒險。」)

3)肢體接觸(伸出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說「是的,是的。」)


教育第三步:樹立權威型教育風格


心理學家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是心理學界的一股清流,老太太不僅學術能力過硬,打擊學術造假更是毫不手軟,1960年代她提出了教育風格框架,至今仍在沿用。


她使用兩個維度來描述教育風格:

維度一,響應程度,即父母給孩子支持、溫暖和接納程度。有愛心的父母用各種形式表達對孩子的愛,充滿敵意的父母對孩子則是冷冰冰的拒絕。

維度二,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實施嚴格控制的程度。有些父母會制定規則,並且嚴格執行;而另一些父母則本著順其自然的態度,對孩子不做要求。

那麼根據這兩個維度劃分出的四種教育風格如下:

低響應+高要求=獨裁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渴望在孩子心中樹立自己的威信,他們為孩子制定嚴格的規矩,冷冰冰的拒絕孩子的要求,他們的孩子十分害怕父母。即使進步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不乏這樣的家庭,敏銳的媒體同志把這種親子關係形容成貓鼠關係,各種孩子反抗父母導致的倫常悲劇也時常見諸新聞頭條。

高響應+低要求=溺愛型

這種教育風格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制定規矩,也很少要求孩子守規矩,確切來說他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李某一就是被這種教育風格給坑了,不解釋。

低響應+低要求=忽略型

這應該是最壞的教育,他們除了提供基本的照料外,對孩子漠不關心。全世界絕大多數變態殺人狂基本都有一個套路,幼年遭遺棄,經常被虐待,對正常社會懷著根深蒂固的仇恨。

高響應+高要求=權威型

這可能是最好的教育。他們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同時對孩子也關愛有加。前幾年,有些無良媒體對郎朗家的教育模式橫加指責,認為父親賣房子供郎朗學鋼琴是冒險行為,這樣不對;生活上對郎朗照顧太過周全,讓他失去自理能力,這樣也不對。我倒想說,人家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傾注一輩子的心血培養出世界前五的鋼琴家,有什麼可指摘的?

1994年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證實了這種教育風格劃分法的科學性,只需要了解父母的教育風格就能夠大致預測出哪類家庭的孩子將來能上大學。

不要問窮養好還是富養好,也不要再問嚴厲好還是寬容好,教育原本就應該讓孩子每天都生活得理性和智慧,每一分鐘都能感受到愛和幸福,每一次眨眼都能看到真實和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Ilp6G8B3uTiws8KOa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