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石油天然氣管道公司成立對行業的影響分析報告

2019-07-31     未來智庫

(溫馨提示:文末有下載方式)

1、推動油氣管網分離,國家管網公司應運而生

1.1、系列政策推進管網革新,管網公司有望今年落地

管網獨立設想由來已久,引入民間資本加入管網設施建設

發改委最早在 2010年就提出了「管網獨立」的設想。2014年 2月,國家能源局公布《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為我國油氣市場發展帶來新機遇,特別是為新興油氣企業創造寬鬆條件,也加速了油氣管網設施分離工作的進程,油氣管網或從此進入第三方准入時代。

2017年 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關於「管網獨立,管輸和銷售分開」的指導意見。2017年 8月,國家發改委發布文件指出國家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納入統一規劃的油氣管網設施。

國家管網公司呼之欲出,天然氣行業或迎來新篇章

2019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在《關於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 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提出將組建國家管網公司,推動油氣幹線管道獨立,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

據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 2018年發布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披露,新管網公司將整合三大石油公司旗下所有油氣管道資源,實現管道獨立,並引入社會資本用於擴建管網,最後公司將尋求上市。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後將覆蓋中國大部分長輸氣管道,進一步推動國內天然氣管道體制改革。

2019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5月 24日,國家發改委等印發新版《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用於提高油氣管網設施利用效率,規範油氣管網設施開放行為,維護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和用戶的合法權益,建立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

1.2、管網運輸能力落後,加速建設勢在必行

油氣管道運輸能力滯後,制約天然氣行業發展

我國是天然氣消費大國,近幾年來天然氣消費量快速上漲,2018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 2833.09 億立方米,同比增加 18.34%。但相較於高增長的天然氣需求,我國管道運輸能力尚顯不足。自 2009年來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復合增速達 13.95%,而油氣管道里程數年均復合增速僅為 6.55%,且呈現逐年下滑趨勢。當前我國管道運輸能力陷入瓶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然氣行業發展,因此推出管網公司用以加速基礎管網設施建設、提升我國管道運輸能力可以說是未來十年我國能源行業的重要舉措之一。

天然氣資源分布不均,全國管道聯通有待推進

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不均,大多分布在西北、西南盆地,其中以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地區以及四川地區天然氣儲氣量為最。三大石油公司中擁有天然氣儲氣量最多的是中石油公司,主要儲氣地包括長慶、塔里木、四川等地,天然氣總儲量達 21790億立方米,占三大石油公司天然氣總儲量的 85%以上。除此之外,煤制氣項目大多也集中在西北地區,伊犁及鄂爾多斯兩地煤制氣項目產能達 95億立方米,占全國總產能的 54.3%。

由於天然氣資源分布問題,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西氣東輸、川氣東送等長距離管線為主的管網格局。但中國幅員遼闊,天然氣需求分布廣泛,我國當前基礎管網輻射能力較低,因此推動管道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全國性的管網聯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管道密度落後歐美國家,國家管網公司加速基礎設施建設開放

從天然氣管道密度來看,儘管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管道里程數有較快增長,但相較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落後。根據《2018 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數據,我國 2018年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數為 7.6萬公里,按此推算我國管道密度約為 7.89米/平方公里。而與我國土地面積相近的美國相比,2016年美國天然氣管線長度就已超過 50萬公里,天然氣管道密度約為 53.36米/平方公里。

目前中國天然氣基礎設施的開放性有限,尤其是在主幹管道之間、主幹管道與省級管網之間、沿海 LNG接收站與主幹管道之間互聯互通程度較低。隨著國家油氣管網公司的成立,我國油氣管網建設進程必將加速,根據國家發改委印發的《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到 2025年全國天然氣管網將達到 16.3萬公里,天然氣管道全國基礎網絡形成,支線管道和區域管網密度大大提升。

1.3、借鑑海外經驗,合理規劃管網改革路徑

目前,歐美是世界天然氣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基本已經形成了「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天然氣開採輸送和銷售分開運營的科學市場結構。儘管各國的天然氣管道改革模式不盡相同,但歐美天然氣管道體制均經歷了數十年漫長的改革,才最終實現了天然氣管網的完全開放,其中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和值得借鑑的經驗教訓。

美國:「法律主導」下的私營競爭模式

1938年之前,美國州級管道由聯邦政府監管,但由於只監管天然氣貿易,並不干涉天然氣生產與運輸,造成管道公司監管壓力小,形成了管道公司對上下游的壟斷。直到 1992年 636號法令的頒布,美國通過頒布各種法令和修改管理條例,對天然氣各環節施加了適度有效的監管,逐步實現了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開放,建立了天然氣價格合理的形成機制,完成了天然氣行業的改革。美國天然氣改革總體是一種「法律主導」下的私營競爭模式,通過業務拆分,管網獨立,為開採和銷售環節開放和引入競爭機制打下基礎,而大量市場參與者、管網第三方准入、有效的監管體制和健全的法律框架,則為管網獨立和市場良性競爭提供了保障。

美國天然氣市場經過 10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球開放程度最高的天然氣市場,形成了參與者眾多,有序監管,無歧視開放以及科學競爭的市場環境。美國在改革中採取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手段,就是設立獨立的天然氣監管機構和構建法律框架。根據監管實施效果,不斷的修改並完善對天然氣的監管,使之逐步適應天然氣行業自身的特點;同時,以法律頒布為先導和基礎推進改革,構建了健全的天然氣行業法律體系。

英國:拆分業務,打破壟斷

1986年以前,英國天然氣長時間由英國天然氣公司(BG)壟斷,前期發展迅速,有力推動了英國天然氣管網建設,國家天然氣管網網絡基本形成,天然氣消費也迅速增長。1986年-1995年,英國開始對BG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並要求公司對其業務進行拆分重組,成立獨立的天然氣管道公司和銷售公司,並取消補貼,英國政府還限制其天然氣供應量,削弱壟斷能力。1995年以後,英國政府通過頒布法令,降低上游和下游的准入門檻,開放除運輸以外環節,引入更多天然氣供應商和銷售商,增加產業鏈競爭性。

最終,BG被拆分成 3個公司,分別負責天然氣生產、管道建設、運營以及終端供應。英國在銷售和開採環節引入更多市場參與者,加強天然氣行業上游和下游的競爭機制,實現了天然氣管網獨立和天然氣市場的完全開放。

事實上,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均是在天然氣行業發展穩定,管網建設完善時才進行管道改革,在天然氣行業發展前期,集中社會資源發展基礎建設十分必要,貿然拆分壟斷巨頭業務會影響天然氣行業發展根基,無法持續發展。英國正是在天然氣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的階段實施改革措施,前期壟斷優勢和政府扶持推動了英國天然氣公司(BG 公司)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英國天然氣管道和其他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完善,並且天然氣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天然氣行業主要由三大石油公司經營,國家推動其剝離管網資產成立管網公司,正處於想通過業務拆分的方式實現油氣生產、運輸與銷售的分離的初步階段。對中國來說,天然氣管道改革仍然任重道遠。但天然氣管道改革的完成是我國天然氣行業整體加速變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2、資產實力雄厚,展望管網公司估值

2.1、管網公司實力雄厚,資源優勢顯著

當前明確要注入管網公司的資產,除了三大石油公司的油氣管道外,還有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以及儲氣庫和 LNG 接收站也有併入管網公司的可能。

油氣管道資產規模龐大,看向世界級管道運營公司

我國油氣管道資源高度壟斷,主要掌控在三大石油公司手中,其中中石油在國內運營的油氣管道里程占全國 69%、中石化占比約 8%、中海油占比約 7%、其他公司合計占比約 16%。

2017年中石油國內油氣管道進展順利,西氣東輸三線中衛-靖邊聯絡線、陝京四線輸氣管道、雲南成品油管道等項目建成投運,老東北管網改造升級項目完成,投產總里程達 4806公里。2018年底,中石油國內運營的油氣管道總里程為83527 公里,原油管道占全國的 68.9%,天然氣管道占全國的76.2%,成品油管道占全國 43.2%,其中天然氣管道總里程達 51751公里。中石化雖然在管道里程上遜於中石油,但也是國內管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石化管道儲運有限公司是中石化原油輸轉的專業化公司,其所轄管線39條,管道長度達到 6616公里。成立於 2005年 6月 6日的中國石化天然氣分公司,是中石化集團負責天然氣項目建設、營運和天然氣銷售的專業化公司,完善了山東天然氣管網,建設投運了川氣東送和榆濟等骨幹輸氣管道天然氣管道 4546 公里。此外,中海油天然氣管道總里程達 3100公里,是三大石油公司管道里程最短的。

據統計,2017年中石油運營管道里程位居全球第四,占總管道比例為4.5%,中石化運營管道里程位居全球第七,占總管道比例為 1.7%,僅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企業所運營的管道里程便足以超過加拿大Enbridge公司,位居世界第二。同時,新管網公司成立後,擬引入社會資本,包括國家投資基金及民營資本,新資金將用於擴建管網。新公司有望趕超俄羅斯Transneft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大管道運營公司。

管道局施工經驗豐富,攜社會資本打造國家管網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於 1973年經國務院批准組建成立,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是從事長輸管道及其輔助設施、大中型儲罐、電力、通信等工程勘察、設計、諮詢、採辦、施工及管理的跨國經營的具有化工石油工程總承包特級資質的管道工程建設專業化公司。

管道局參與建設了西氣東輸管道系統、中亞天然氣管道系統、陝京輸氣管道系統、中緬油氣管道等長輸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 12 萬公里;建設了坦尚尼亞天然氣管道等海洋管道 150公里;建設了舟山、蘭州等原油和成品油儲罐 2155萬立方米,設計建設了中國石油第一座地下儲油庫。

三年來,管道局裝備水平與施工能力大幅度提高,共投資 11.5億元用於管道施工和油氣儲運技術服務,全局管道施工主業的固定資產已達 13 億元,管道施工機組 79個,年施工能力達 3500公里;定向鑽穿越年施工能力,達20 公里、30條大中型河流。近十年間,管道局的整體綜合施工能力和企業信譽不斷提高,已躋身於國際管道建設的先進行列,曾先後承擔了伊拉克、科威特、突尼西亞、蘇丹、利比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長輸管道及配套設施建設,累計在國外建設管道 5000公里。

未來,隨著更多社會資本的注入,藉助管道局的多年積累和整體實力,新的國家管網公司有望打造更多優質管道資產,進一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帶動行業繁榮發展。

儲氣庫及 LNG接收站或將併入,上游准入開放助力投產加速

地下儲氣庫是用於儲存天然氣的地質構造和配套設施,在低谷期採用地下儲氣庫將輸氣系統中富餘的氣量儲存起來,在用氣高峰時采出以補充管道供氣量不足,解決用氣調峰問題。LNG接收站是是指儲存液化天然氣然後往外輸送天然氣的裝置,也在冬季調峰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下儲氣庫是我國天然氣調峰的最重要手段,截至 2018年,我國已建成地下儲氣庫 25座,11個儲氣群,儲氣規模達 400億立方米,天然氣調峰量為 100億立方米,工作氣總量為 200多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環渤海和東部地區。目前國內儲氣庫運營商只有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家,其中中國石油已建成 23座(鹽穴型 1座,油氣藏型 22座),現已全部投運;中國石化建成油氣藏型儲氣庫 2座,其中文 23儲氣庫尚未正式投產。

除天然氣管道資源外,三大石油公司還擁有眾多 LNG接收站,中海油擁有的 LNG接收站最多,一共有 9家,大多數接收站為近期建設。中石油有3家LNG接收站,其中遼寧大連,河北唐山兩家接收站建成較早,規模較大。中石化擁有天津、山東、廣西北海三家 LNG接收站,平均規模較小。其餘 4家接收站為民營天然氣企業擁有,總體上天然氣接收站仍被三大石油公司相對壟斷。

可以預見的是,在管網獨立和公平開放的大環境下,隨著上游准入開放未來 3-5年間將有大批量儲氣庫及沿海 LNG接收站建成投產。在資源多元、主體多元的供氣格局下,資源供應會變得更加充足,高峰時期的氣荒問題將會得到改善。

2.2、三大石油公司引領管網改革,民營資本助力發展

中石油中石化整合增資旗下管道,業務規模效益顯著

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別在 2016 年和 2015 年整合旗下管道資產,並注入更多資金,綜合管理,擴大業務體量。資產整合之後業務規模效益顯著,業務價值有所提高,其估值是衡量新的國家管網公司估值的重要依據。

中石化方面,川氣東送項目設計年輸送天然氣 120億立方米,管道全長2,229公里,包括一條幹線、一條專線及五條支線,途經四川、上海等 6省2直轄市。

中石化全資子公司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管道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6年 6月 21日,增資之前,唯一股東為中石化全資子公司中國石化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天然氣公司」),其主營業務為天然氣管道及附屬設施建設、營運以及天然氣儲運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服務。2016 年 6 月,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承接了川氣東送項目的相關資產與業務。

2016年 12月 12日,中石化天然氣公司與中國人壽及國投交通簽署了增資協議。根據協議,中國人壽和國投交通擬分別以現金 200億元和 28億元認購管道有限公司共計 50%的股權。此次增資資金擬用於繼續推進天然氣管道的建設,用於川氣東送擴能工程和儲氣庫的建設以及用於一般營運資金和償還債務,改善資本結構。

中石油方面,東部管道、管道聯合以及西北聯合三家公司經營範圍為石油天然氣及其產品儲運及相關技術的開發,石油天然氣管道工程的建設及相關技術諮詢。三公司整合之前,西氣東輸一、二、三線的管線資產由東部管道、管道聯合及西北聯合三家公司分區域、分線路地進行管理運營。分散式的管理模式、股權結構與管道資產的統一運營要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

隨著管網建設規模逐步擴大,需要一個統一的平台公司統籌負責籌集建設資金並實施後續投資與經營管理。通過整合,能夠理順各個管道運營公司之間的股權關係,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台,從而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節約運營成本,並為統籌規劃實施未來管道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有望提升管道資產整體價值。

2015年 12月24日,中石油以中石油管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油管道」)為平台,對東部管道、管道聯合及西北聯合管道公司進行整合。中石油以持有的東部管道 100%的股權、管道聯合 50%的股權以及西北聯合52%的股權,占有中油管道 72.26%的股權;其他轉讓方以各自持有的管道聯合及西北聯合的股權占有中油管道 27.74%的股權。

根據收購協定,中油管道以現金為對價收購泰康資產持有的管道聯合13.19%股權、國聯基金持有的管道聯合 1.67%股權以及西北聯合 9.6%股權。在完成上述交易後,中油管道將分別持有東部管道、管道聯合以及西北聯合100%股權,中油管道的註冊資本將由 5,000萬元增加至 800億元。

引入社會資本完善管網建設,管道資產優化升值

2016年 6月,中石化管道有限公司增資完成後,註冊資本由1億元增加至2億元,天然氣公司持有管道有限公司50%的股權,中國人壽持有管道有限公司 43.86%的股權,國投交通持有管道有限公司6.14%的股權。整合之後,中石化川氣東送管道有限公司估值為 456億元。

該公司共管轄 39條輸油管道,全長6616公里。中國石化年報顯示,該子公司 2018年營收超過47億元,凈利潤20.22億元,年末總資產518.18億元。

中石油方面,重組後,中國石油占有中油管道72.26%的股權,國聯基金占 5.33%,社保理事會占4.4%,此外泰康人壽、寶鋼股份等公司也是中油管道的股東。東部管道股東權益評估價值為884.15億元,管道聯合股東權益評估價值為 1239.22 億,西北聯合股東權益評估價值為690.3億元,合計超過 2800億元。

中國石油年報顯示,截至 2018年末,中油管道資產總額為2287.67億元,負債總額為 136.26億元,2018年該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0.62億元,凈利潤 194.36億元。

兩次資產整合,不僅重新規劃了中石化和中石油旗下的管道資源,統一建設管理運營川氣東送項目和西氣東輸三線,還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增強了股權的多樣性,業務體量有望擴大。

中石化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 2017年底,僅2014年和 2016年成立的中石化榆濟管道有限責任公司和中石化川氣東送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資產總額合計已經超過 400億元。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企業的管道資產已超過 3100億元,新的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後,還將引入社會資本,配套儲氣設備加成,但具體方案尚未確定。

2.3、順應國企改革大潮,看管網公司估值情況

管網公司不僅將拆分重組三大石油公司所有管道業務,在重新估值之後還將引入社會資本,包括國有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實現股權多元化。三大石油公司中,中石油天然氣管道資產現估值約達 2800億元以上,中石化管道資產僅次於中石油,資產總估值達 400億以上。

三大石油公司的管道資產將會是成立時的主要資產,僅中石油、中石化的油氣管道資產就達到約 3269.67億元,若有其他相關資產併入同時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管網公司的估值預計將進一步提升。

對照中國鐵塔,展望管網公司後續進程

三大石油公司分拆管道而設立管網公司的進程,與三大電信公司分拆資產成立中國鐵塔公司有諸多相似之處。

從中國鐵塔的成立進程來看,2014 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聯合出資 100億元,成立了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三大運營商分別出資40.0億元人民幣、30.1億元人民幣和29.9億元人民幣,各持有40.0%、30.1%和 29.9%的股權。三大運營商將其鐵塔業務和人員剝離,轉移至該公司,並正式更名為「中國鐵塔」。此後,先後引入了國新控股、花旗集團等戰略投資者,並於 2018年在港股上市。

對照中國鐵塔的股權結構變化來看,我們預計管網公司成立初,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的股權仍會占據主要部分,此後管網公司引入社會資本並尋求上市,仍需要時間穩步推動,而非一蹴而就。

從估值情況來看,2018 年中國鐵塔上市時採用了重置成本法對三大電信公司注入的資產進行了評估,分別給予了中國移動 1.23倍 PB,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 1.19倍 PB的估值。因此我們預計管網公司成立也將採用類似方法評估並給予一定溢價收購三大石油公司資產。

從電信改革的進程來看,自中國鐵塔組建以來,不斷推進鐵塔建設工作,與南方電網公司合作,深化鐵塔共享進程。目前,電信行業只在鐵塔方面實現了資源共享。雖然 2017 年聯通混改引入了一定行業外投資者,但總體來說,在電信網絡向第三方開放和引入更多元民間資本和外資方面尚未完成目標,銷售環節仍由三大運營商控制。未來深化銷售市場開放程度,增加參與者數量,電信網絡向第三方開放等工作仍是電信改革的工作重點。

因此,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只是我國管網改革的第一步,鼓勵市場參與良性競爭、加速油氣管網建設仍然任重而道遠。

3、天然氣市場迎來革新,機遇與挑戰並存

國家管網公司成立規劃分三步走,最快在今年正式成立。國家天然氣管道公司的建立預計將分三階段進行,步驟明晰,階段性任務劃分清楚。管網公司的成立將對天然氣行業從上游至下游產生重大影響。

3.1、推動天然氣價格改革,形成競爭性市場定價機制

我國天然氣定價體系長期存在兩種「雙軌制」,一是市場化定價與政府定價並存,即非常規天然氣氣源價格和 LNG價格市場化,而常規天然氣氣源價格由政府定價;二是管道氣的定價在居民用氣和非居民用氣中實行「雙軌制」,非居民用氣占國內消費總量 80%,價格定價較為靈活,而居民用氣占國內消費總量20%,價格由政府主導,實行最高上限價格管理。

長期以來,居民用氣成本更高,然而居民用氣價格卻顯著低於非居民用氣價格,導致了供氣企業在供應居民用氣的積極性受挫,部分地區用氣甚至出現短缺。價格雙軌制可以說是我國天然氣供應面緊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一直是我國天然氣行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中心城市門站批發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或省級價格主管部門規定,由氣源價與長輸管網管輸價捆綁在一起構成,而長輸管網管輸價的測算是根據上游供氣公司的內部結算價格,而未考慮下游用氣方的需求。管網公司成立後,長輸管網管輸價可從門站價中剝離,使門站價格直接面向下游買方,天然氣運輸更多取決於市場需求,而不受基礎設施的影響,廣開氣源,增加供給主體,形成真實反映市場供求變化,資源稀缺程度的競爭性天然氣價格。有利於避免出現天然氣價格「倒掛」現象,保護天然氣開採企業利益,增強企業發展積極性。

整合管道資源,建設管網公司,能夠進一步綜合統籌協調天然氣生產、管輸、城市燃氣等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加強對天然氣從輸配到銷售的價格監管,避免天然氣產業鏈中部分環節的非正常利潤,不僅推動天然氣合理定價,更避免了天然氣價格虛高,加重居民用氣負擔的情況。

3.2、天然氣全產業鏈體量擴大,為市場注入新活力

管網獨立推動行業整體改革,天然氣市場更具競爭力。「管住兩邊,開放中間」使得生產的天然氣都可以經過國家管網公司管道運輸,將打破三大石油公司特別是中石油的縱向壟斷,合理配置長輸管道資源,提高利用率,形成健全開放,互聯互通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網絡,提升天然氣企業,特別是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氣運輸業務價值,增強三大石油公司管道運輸業務盈利能力,增強我國天然氣行業整體協調度和競爭力,擴大天然氣行業整體體量。

管網獨立,天然氣行業更多取決於市場需求,較少受制於管道方面基礎設施的限制,促進形成競爭有序的天然氣市場。良好的市場氛圍有利於吸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天然氣管道建設,不僅依靠國有資金,更引入民營資本進入市場。新公司成立直接利好三大石油公司和天然氣運輸公司,此外間接利好天然氣下游銷售公司,主要是各個城市的城市天然氣銷售公司。

管網平台或能為小型天然氣生產商爭取更多訂單。天然氣開採需經國務院授權的有關主管部門審批,准入門檻高。我國天然氣市場由三大石油公司壟斷,僅有不到 10%的份額留給中小型天然氣生產商。中小型開採商缺少運輸管道,依靠自身銷售能力銷售天然氣,銷售能力不佳也沒有可利用運輸管道的企業只能就近銷售。

並且我國天然氣資源分布不均,東少西多,集中在陝西、新疆、四川等西部地區,但我國的經濟中心和人口都集中在東部,造成了我國西部天然氣價格低,東部天然氣價格高。小型開採商銷售途徑少,銷售利潤低。管網整合之後,天然氣擁有了與國家電網類似的運輸網絡,中小開採商不再受制於銷售能力和氣源地限制,擁有更多銷售目標,在天然氣開採招標中也能夠受到投資者的更多青睞,獲得更多招標名額。

管網互聯互通,直接利好天然氣運輸公司。國家管網公司建設能夠逐步實現長輸管道和省內幹線聯通,改變各省市成立的省級天然氣運輸銷售企業則大多只擁有省級幹線,與跨省幹線尚互聯互通程度低的局面。讓更多的天然氣可以直接從氣源地運送到千家萬戶,中小型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能夠獲得更多訂單。

管網獨立城市天然氣公司將擁有更多氣源,或提高天然氣分銷效率。我國目前已經有超過 200家城市型天然氣配售公司,國有資本,民營資本,港資紛紛湧入,參與主體較多。國家天然氣管道公司的成立,打破天然氣長距離運輸壟斷,省級天然氣公司將擁有多個氣源,分配銷售天然氣業務體量增大,同時也能保障居民用氣,推動「統購統銷」實現,城市天然氣管道公司統一運輸銷售省內市內天然氣。

3.3、優化管網及配套設施,完善天然氣基礎設備建設

合理布局天然氣管網,健全完善國內基建。我國天然氣運輸分為跨省長輸管道和省內天然氣管道,跨省長輸管道從氣源地出發,可以直接將生產出的天然氣運送到銷售地。長輸管道鋪設難度大,成本高,是具有稀缺性和戰略性的重要管道資源,建設完成後,管道具有不可轉移的特性,因此需要統一安排建設,由少數大型綜合石化企業集中建設成本低,更有效率性。

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數為 7.6萬公里,與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中到2020年全國天然氣管道里程達10.4萬公里、2025年天然氣管道總里程達 16.3萬公里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國家管網公司整合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氣管道業務基本上可以大致覆蓋國內主要長輸天然氣管道,便於統籌布局國內天然氣管道事業。新公司成立,整合管道資源,有利於集中力量大力推進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優化中國長距離輸氣管道網絡,提高天然氣管道總里程和密度,增加國家對基建行業投資,繼續發揮基建「穩投資」的主導作用,通過穩基建保證國內經濟增長穩定。

加強儲氣設備建設,緩解保暖季天然氣調峰壓力。儲氣設備與天然氣管道相連,是天然氣管網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達76億平方米,沿海 LNG接收站儲罐容量達到 680萬立方米。我國天然氣規劃規定主幹管道應配套建設地下儲氣庫。管網獨立後,不僅管網將向第三方開放,更多配套儲氣庫也將向天然氣運銷企業開放,此外新公司成立後將加強管網建設,同時儲氣庫建設預計也將提上日程。這無疑會加強我國燃氣應急調峰能力建設,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儲備體系,實現 2025年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超過300億立方米的目標,緩解天然氣供給壓力。

4、投資建議

天然氣市場投資涵蓋上中下游三個市場,新公司成立後,首先三大石油公司管道業務增值,其他中小型天然氣管道和運輸企業也將受益於「管網獨立」和管網向第三方開放。中小型開採商有望獲得更多招標,下游天然氣銷售公司,特別是城市天然氣營銷公司將獲得更多氣源,銷售業務或將受益。因此我們重點推薦擁有天然氣資源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廣匯能源及油服行業公司中油工程、石化機械、石化油服以及下游天然氣銷售公司崑崙能源...(略)

溫馨提示:如需原文檔,可登陸未來智庫www.vzkoo.com搜索下載本報告。

關注公眾號「未來智庫」,及時獲取最新內容。

(報告來源:光大證券;分析師:裘孝鋒/趙乃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HKfUWwBtRl-7Ca7B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