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版福原愛」火了 ,誇別人家孩子不如學別人家父母

2020-10-19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標題:「翻版福原愛」火了 ,誇別人家孩子不如學別人家父母

前不久,一段小女孩打桌球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視頻中的小姑娘只有3歲,因為個子不高,要踩著小板凳才夠到桌球桌的桌邊。可能是因為訓練太辛苦,女孩一邊手叉腰大哭,一邊揮拍精準回球。網友紛紛讚嘆: 「打球是本能,哭只是助興,說這球技出神入化也不誇張啊!」

這一幕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小時候的福原愛,又愛打球又愛哭,打累了哭,打輸了也哭。

小翻版福原愛的視頻很快被本尊看到了。福原愛很有愛地轉發了小姑娘的視頻,並回應道: 「可能世界上我是唯一懂你心的人吧!」

也有人說孩子的父親太「狠」,而這位爸爸予以了回應,他說並沒有逼迫孩子,孩子是因為嫌累才會哭泣,只是在孩子累了想放棄的時候,他會予以孩子鼓勵,陪伴孩子繼續堅持下去。這難道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爸媽?

明明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他卻堅持不下來?

看到人家娃哭著練球,又萌又勵志,再看看自己家娃上興趣班,能把老父親、老母親逼得直跺腳......

曾經聽過一位媽媽抱怨,「給我家娃報舞蹈班的時候,我問過她要不要學,而且也告訴過她過程中要吃苦,她都點頭答應了我,可是堅持了不到兩個月就想放棄,錢又白花了。」

其實,興趣的激發,來自於快樂物質多巴胺,但是當新鮮勁兒過了,或者中途有一些困難阻礙時,孩子選擇放棄也是一種「本能」,成人遇到困難也常會想到放棄,更何況是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呢?

與其誇別人家孩子,不如學別人家父母。

如果孩子的「三分鐘熱度」是因為注意力總不能集中,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培訓。比如孩子愛畫畫,那可以先培養他坐住5分鐘,專心畫畫,再到10分鐘、15分鐘,慢慢往上加。從科學角度講,幼兒園小朋友能夠注意力集中15分鐘已經是非常好的狀態了。

如果孩子直接說要放棄,那麼對孩子放棄的理由,家長應該多一些好奇心。放棄跳舞是因為腿疼而不想練了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呢?要學會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每當感覺孩子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家長更需要當好「陪跑者」的角色給孩子一點動力,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跨過眼前這道坎。長此以往,孩子就能夠積累起自信和勇氣,意志力也得到了鍛鍊。

家長如何成為優秀「陪跑者」?

1.創造機會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比興趣班數量的多少更重要。

一些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熱愛什麼,可大部分年紀較小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一切看似感興趣的東西其實都是基於「好玩」,所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興趣愛好或許是個偽命題!

孩子無法為自己選擇一種興趣,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細心觀察。觀察要從細節開始,孩子是喜靜還是喜動;擅長文字表達還是擅長邏輯幾何;更傾向拼接創造還是素描繪畫;是有很好的身體動覺能力還是對音色敏感......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多給孩子提供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表現出自己潛在的才能。

而孩子表現興趣所在,與不同年齡段所具備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發展水平也有很大關係。下面有幾項常規興趣愛好的適齡期參考,給各位父母提供了一些建議。

繪畫學習

孩子2-3歲開始對形狀、顏色產生興趣,4-5歲開始對實際事物有了認識並能大概畫出來,5-6歲時,不是畫看到的東西,而是畫想像中的東西。因此, 從3歲開始,直到幼兒園階段,學習畫畫都最為適宜。

樂器啟蒙

家長首先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身體發育情況,像是學習鋼琴、古箏等,則要重點看孩子的手指條件。一般來說, 5歲左右開始樂器啟蒙教育,10歲左右正式學習效果最佳。

舞蹈入門

最好從孩子滿4歲後開始。這個時候的孩子活潑好動,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過程。但痛苦、枯燥的基本功練習,會削減孩子對舞蹈的興趣,以鍛鍊肢體協調性為主即可。

2.真正的興趣愛好,帶給孩子的是愉悅,並不是額外的負擔。

家長們抓住成長關鍵期培養孩子的愛好固然是好事,但凡事要根據實際情況,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興趣愛好不該有功利性如果一開始就希望孩子把興趣發展成未來可謀生的技能,逼迫孩子得獎、考級,或者總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那麼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降低孩子的創造力。

孩子在發展興趣愛好的過程中,可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有些「急性子」的家長喜歡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覺得孩子沒天賦。但其實, 接納和鼓勵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發展興趣愛好,重點在於要讓孩子不斷地從這件事中感受到快樂。激發孩子的興趣是家長需要做的,但興趣愛好歸根結底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盲目的堅持,可能會毀了孩子的興趣愛好。所以,家長應該少一些逼迫和負面情緒。

3. 幫助孩子「保養」興趣愛好,讓他不斷從中感受到快樂。

如果說興趣的激發來自於多巴胺,那麼興趣的維持則來自於鼓勵、讚賞和收穫帶來的成就感。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會在廣場上看到滑輪滑的小朋友,可同樣是玩輪滑,有的孩子能夠堅持玩下去,有的為什麼不能呢?

開始,孩子對很多事物都有種好奇心,但嘗試過後便不再有新鮮感。他可能會說,這麼簡單的東西,學會了幹嘛還要玩?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引導,不斷給予孩子新刺激,對孩子及時進行獎勵反饋。

如果在小朋友掌握了簡單的輪滑技巧後,可以加大難度,試著讓他練習繞賽道、過關卡等等,這種形式又重新給予孩子新鮮感。同時,周圍人的讚賞和獎勵還會讓孩子增強自信心,獲得成就感,孩子從中又獲得了更多樂趣。

心有所愛,學有所得。有愛好傍身的人,一生將樂趣無窮。而培養孩子的興趣是一件長期的事,也是一項考驗父母智力、心力、體力的「技術活」。

人的一生必然會經歷源源不斷的困難,在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的過程中亦是如此。 我們要陪伴孩子,帶著耐心、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尋找到他的興趣、天賦所在,更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呵護、保養他的愛好。

智慧的父母永遠都在學習的路上。每一次對孩子的鼓勵和引導,也是我們自身成長的過程。

撰文/溫欣

編輯、視覺/雅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THQ3UBd8y1i3sJFbeD.html












《Parents BEST》

2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