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東:曾經的人民檢察官,如今的全國道德模範 來源:江蘇檢察在線,作者:臧宏年、陳穎、萬曉東。
命運面前,人到底是渺小還是強大,這是一個選擇題。
他的活法是一個人的人生中不常見的答案,一條少有人可以複製的路。8年軍旅生涯, 28年的檢察官身份,他多次立功授獎,反腐倡廉二等功,五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評為宿遷市十佳檢察官、先進工作者。
如果按照這條路走下去,他會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檢察官。但因積勞成疾,他提前病退。不過病退後的他沒有像醫生建議的那樣「看看花,散散步,讓生活慢下來」。江蘇省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江蘇好人、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最美基層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他反而擁有了更多的「頭銜」。
不同的身份,共同構成了他——王愛東。這份罕見的人生樣本看上去是那麼不真實,但是每一位了解他的人又清楚的知道,身份和榮譽的背後,是一位老檢察官一生的奉獻。如今快70歲的他,這一生都在奮鬥,從沒停下來。
在退休後的十幾年的時間裡,他和當檢察官的時候一樣,每天都在奮鬥。聲音響亮,滿臉神采奕奕,他的身上永遠閃出一種熾烈的熱情和滾滾生命力。
是什麼支撐了他?王愛東說:我曾經是一名人民檢察官,一輩子都要踐行檢察官的精神,從守護公平正義到守護生命,為人民服務是我永遠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拚命的檢察官
1982年,八年軍旅生涯結束後,王愛東轉業到了原宿遷縣檢察院。在檢察官這條路上,王愛東給自己定了個原則——拚命。
「『拚命』不是不珍惜生命。」王愛東解釋,作為轉業幹部,不是科班出身,法律基礎比較差,對檢察業務也不熟悉,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檢察官,就要笨鳥先飛。
王愛東愛跟老檢察官出門辦案,趁著記錄的空隙,他抓住每一個機會「偷師學藝」,看別人是怎麼訊問的,怎麼閱卷的。他說, 穿上檢察制服,自己的最高夢想就是偵破案件,心中也只有一個念頭,就是一心一意學習,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檢察官。
要是一個人不能改掉壞習慣,那他就毫無價值。王愛東把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這句話貼在牆上。自費購買法律書籍,加班加點惡補法律知識,凡是與法律相關,與辦案需要的書籍,每一本他都如饑似渴。
在28年檢察官的生涯中,千里追捕路上有他的身影,反貪辦案中他曾立功,先後攻破了多起重大疑難案件。
在一起職務犯罪案件的偵破過程中,他為了不暴露身份,與嫌疑人周旋許久,足跡遍布省內外,甚至在外地被當地派出所被當成是嫌疑人抓獲。直到帶著手銬被帶進派出所的那一刻,他都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在任務完成、真相大白之後,他說,「我一心只想著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吃點苦受點累又算什麼呢?」
案件辦的越多,他的思考也越多。他認為,既然我發現了我們辦案中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那麼就要說出來,然後改掉。剛開始他和同事們積極探討,後來就開始自己寫調研文章。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一篇文章手稿被《人民檢察》的一位記者看到。記者把手稿帶走後,半個月後文章就發表了。從此以後,他仿佛打開了任通二脈,最多的一年,他發表了8篇調研文章。
當年的檢察院,只有一排平房,幾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卷宗堆得滿屋都是,人給卷宗騰地方。全院就兩輛自行車,外出取證全靠那兩輛28大槓,遇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包著卷宗推著車子走,讓自己淋著也不能讓卷宗濕了。
王愛東自工作起每年都為「母親工程」捐款、資助貧困兒童失學、幫助空巢的孤寡老人。而直到2001年宿遷市紅十字會頒發的一份榮譽證書寄到檢察院,人們才知道他一直在默默地做著無名英雄。
2005年2月底,一面錦旗和一份感謝信送到了檢察院,感謝信中寫著:「貴院姓王的同志是我的救命恩人,除夕晚上我意外受了重傷,是他把我送到醫院,還自己墊付了醫藥費。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黨員,是大公無私捨己救人,卻不留名、不圖利的好人。」當年送錦旗時感人的場面,被相機定格下來,一直保存在宿遷市宿豫區檢察院的院史陳列室里。
守護生命不畏艱辛
2009年,他因積勞成疾,從檢察官的崗位上病退了。喜歡空閒時到古黃河邊散步的王愛東發現,由於出門就是黃河,孩子玩水老人釣魚很常見,加之人們的安全意識不強,每年平均有20餘起意外溺亡事件,此外還有少數輕生事件。
目睹了這一切的他,沒有選擇安度晚年,他牽頭組建了黃河水上志願救援隊,在宿遷的古黃河河道附近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2009年1月2號,黃河水上義務救援隊正式成立。拿著一根竹竿、兩隻救生圈,就這樣,他開始了「創業」。
2009年的一天晚上,正在河邊巡邏的他突然聽到「噗通」一聲落水聲,隨後黃河橋上傳出急促的呼喊聲:「快來人啊,有人跳河啦!」王愛東聽到聲音後立刻通知了其他救援隊員,然後快速跑到事發地點,看到水裡撲騰著幾個身影。王愛東馬上脫去鞋子和衣服,一個猛子扎進水裡,游到一名女子身邊就要往岸上拽。只聽那女子嘴裡不停喊著:「孩子,我的孩子!」
「孩子?!」王愛東心裡一驚,回頭隱約看見水裡還有兩個小孩的身影,已經開始慢慢往水底沉了。他趕緊把女子交給趕來的志願者,又鑽進水裡,往孩子落水的地方游去,從下面把兩個孩子扛在肩上,在眾人的幫助下把孩子救到岸邊。這時,王愛東才驚訝地發現,這兩個孩子大的有4、5歲,小的才1歲多。
是什麼原因讓一位母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輕生,王愛東想,人命是救上來,人心也得救起來。通過了解,他知道這名輕生的女子因為遭遇到家庭暴力,自己又無依無靠,一時想不開才帶著孩子跳了河。王愛東就把了解到的情況報告給了社區民警,並主動要求幫助民警做這個家庭的調解工作。他發揮曾經在檢察機關做群眾工作的優勢,多次到這名輕生女子的家中進行調解,逐漸緩解了家庭矛盾,最終讓這個家庭重新回到了幸福。
從王愛東組建黃河水上志願救援隊以來,單獨或率領救援隊先後在古黃河上成功救起了27名意外落水或輕生的人,成全和挽救了幾十個家庭。為此他受過傷、流過血,住過院,差點殘疾,救人時嚴重扭傷的腰部至今未愈,可當看到被救上來的人和家屬感激的眼神,一家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的場景,他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王愛東很享受奮鬥的狀態。「我那麼努力,不光是為了救人,更想把安全意識傳的更遠,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守護生命這項永無止境的事業中。」
他的行動點燃了很多人心中的熱情,黃河水上志願救援隊日益壯大。社會各類愛心人士主動申請加入他組建的黃河水上志願救援隊,目前團隊已建成黨員先鋒突擊隊、女子救援分隊、技術救援分隊等多支分隊。
花甲之齡的王愛東時刻隨身攜帶著三樣東西——手機、對講機和速效救心丸。其中,手機是生命救援電話不能關機,對講機是用於與救援隊隊員保持溝通,速效救心丸則是長期患有嚴重心臟病的王愛東為自己準備的「救命藥」。
王愛東像退休前那樣充滿活力地「奮鬥」著。而這種精神,也讓他的人生呈現出一種罕見的生命力。這位病退的檢察官,用奮鬥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了另外一種奇蹟。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者,然後並肩作戰,不畏艱辛且甘之如飴。如今,王愛東帶領的江蘇宿遷黃河救援隊已走過13個年頭,期間阻止540多起危險事件,在水中完成了上百次生命托舉,被當地群眾稱為「身邊的守護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人,但他又真的還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這樣的事,誰能做到?誰能做一輩子?他的一生,都在踐行檢察官的精神——求極致。」2021年5月12日,王愛東應邀為宿豫區檢察院全體幹警「上了一課」,一位青年幹警頗受感動的說。
王愛東和他的水上救援隊,與檢察工作始終密不可分。在宿遷市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期間,這位曾經的檢察官多次回到他戰鬥了28年的地方 ,與青年幹警傾心交流。「如今的檢察官,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法律守護者,青年幹警是檢察工作的未來和希望,希望大家肩負起時代重任,做一生的奮鬥者……」
2021年3月31日下午,宿豫區檢察院聯合宿城區黃河水上志願救援協會舉行「水潤花開」未成年人幫教項目簽約儀式。活動現場,王愛東向被幫教對象介紹了黃河水上志願救援協會發展歷程,並根據自己親身經歷,講述了救援隊十幾年如一日,日夜守護群眾生命安全的故事。2名被幫教的未成年人也親身體驗黃河水上巡邏工作,深切感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
王愛東說,孩子是祖國的希望,他會真心關愛被幫教的未成年人,以榜樣的力量感化教育他們,幫助他們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為增強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識,他還和宿豫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們一起將安全知識送進校園。有孩子因圍巾卷進車輪遇險,有幼兒錯把爺爺的降壓藥當糖丸分享給其他小朋友、有中學生忘記關煤氣打火時引發爆炸……衣食住行玩,用處處講安全,在安全小課堂上,一個個貼近生活的安全小案例,引發了學生們對安全話題的興趣。
「黃河救援隊是一個純公益的志願組織,多年來不計名利、無私奉獻,很好的展現了宿遷人民見義勇為的精神風貌。」宿遷市市委書記王昊曾在批示中這樣評價說。
奮鬥者,擁有更廣闊的人生。從古黃河到運河、駱馬湖,從水上到岸上、橋上、樓上、路上……王愛東奮鬥了一輩子,他用自己的人生回答了所有人都曾經考慮過的那個問題:一個人要活成什麼樣子?答案就是,奮鬥一生,超越自我。
直到現在,他還在奮鬥著,做好事不圖回報,為人民只講奉獻,一腔熱血,大愛無疆,無私無畏。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