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色
來源 | 小十點(ID:sdikid)
01
昨天晚上,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到孩子的暑假生活。
她突然說:「真覺得很對不起孩子。」
原來,因為她工作忙。
七歲的兒子放假在家無人照看,便和往常一樣,送到了奶奶家。
她說,兒子的很多同學,暑假不是出去旅遊,就是參加什麼夏令營。
而她既沒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也沒有經濟實力讓孩子度過一個更快樂的假期。
每當想到這裡,她就覺得愧對孩子,認為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
同為母親,我理解她的內疚和自責,同時也感到有些心酸。
想起知乎上有個問題:
作為父母,你在哪一刻對孩子感到愧疚?
有位媽媽回答說:「沒有哪一刻,是無時無刻。」
孩子不夠強壯,怨自己母乳太少;
孩子感冒發燒,怪自己照顧不周;
孩子愛發脾氣,是自己教養不善;
孩子成績不好,是自己輔導不力……
每天提心弔膽,生怕自己哪裡出錯,給孩子帶來傷害。
如履薄冰,害怕自己不夠優秀,給孩子拖了後腿。
明明用盡全力,卻總是覺得自己給的不夠。
為人父母,最難受的時刻,或許不是為了生活奔波勞累的時候。
而是意識到自己無法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後,深深自責的那個時刻。
我們想到了一切,可唯獨沒有想到:
愧疚感,是最沒必要的育兒稅。
02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中有一個片段,戳痛了無數父母的心。
李立群飾演的老父親,想讓兒子結婚。
兒子卻說:「結婚可以,但婚後要和全家人斷絕關係。」
父親既傷心又憤怒,他怎麼也想不到。
自己幾十年來,每天靠著和面、軋麵條,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兒子,到頭來卻說要和自己斷絕關係。
面對父親的質問,兒子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跟父親毫無關係。
而且,身為醫生,自己明明比很多同事有才華,也更努力。
卻因為只是一個賣面老闆的兒子,得不到公平的對待。
聽著兒子的聲聲控訴,老父親愧疚得泣不成聲。
滿頭白髮的他,對著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對不起,是我沒本事,讓你們受委屈了。」
那個年邁的老父親,為了兒女任勞任怨,辛苦了一輩子。
此刻在孩子面前,卻卑微得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讓人看了無比心酸。
有人說:「父母的心在兒女身上,兒女的心卻在石頭身上。」
父母的愧疚,不僅換不來孩子的感激,還讓他為自己的過錯,找到了理所當然的藉口。
曾經聽說過一個案例:一個20歲的小伙子,因為入室搶劫被判刑。
在宣判前,他當著所有人的面,控訴母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對他過於溺愛,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原來,在他2歲那年,因為媽媽的疏忽,他從樓梯上摔了下來,眼角被劃破,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疤痕。
從此以後,每當看到這道傷疤,媽媽就會陷入自責。
不管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做錯任何事情,她都捨不得拒絕和指責。
因為愧疚,她傾盡所有,毫無底線地妥協包容,卻把孩子一步步送進了監獄。
這樣的父母,既可憐,又可悲。
03
去年有一個很火的新聞:
22歲的男子留學兩年,花了200萬,卻連預科都沒有通過。
回國後天天在家玩遊戲,連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一口一口地喂,活脫脫一個「巨嬰」。
而「巨嬰」的養成,恰恰源自於家人對孩子的愧疚。
父母離異,孩子從小跟著奶奶長大。
為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父母對他有求必應,只要是他想要的東西,都會無條件滿足。
可是這份疼愛,沒有讓孩子變得更好。
反而讓他越來越頹廢,連生存都成了問題。
父母千辛萬苦,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
卻沒想到,最終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廢人。
因為愧疚帶來的溺愛,就像慢性毒藥,會一點一點腐蝕孩子的身心。
終有一天,把孩子的整個人生吞噬殆盡。
這樣的愧疚,對孩子來說,不是愛,而是最深的傷害。
有一位著名的猶太母親,叫沙拉。
她出生在上海的一個猶太家庭,育有兩子一女,後來離異,帶著三個孩子回到了以色列。
沙拉和她的兩個兒子
為了養活三個孩子,她拚命工作。
因為覺得孩子們跟著她受了很多苦,她一直想要補償孩子。
哪怕自己再苦再難,也要讓孩子過得輕鬆一點。
未曾想,她的育兒方式遭到了鄰居的訓斥:
「瞧你的孩子都懶成什麼樣了!
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你這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這才驚覺,別的猶太孩子,在這個年紀已經能夠獨當一面,會打零工,會做生意。
而她的三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跟陌生人說話都不敢。
正是她的愧疚和補償心理,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磨練的機會,成了束縛孩子的枷鎖。
意識到這點以後,沙拉聽取鄰居的意見,改變了自己的教養方式。
她開始放下愧疚,學著對孩子「狠心」:想得到什麼,就靠自己的勞動和努力來換取。
在沙拉的精心培養下,三個孩子都成長得非常優秀,獲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正如沙拉在她的書里說的那樣:
心軟是害,狠心是愛。
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只有放下愧疚,才能真正認清自己、接納自己,給予孩子最恰當的愛。
04
《美國醫學會雜誌》上曾經刊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加拿大醫生諾拉·奈倫接診了一名女性患者。
檢查後發現,她血壓不正常,低壓115,高壓210。
患者希望醫生能儘快讓她恢復健康。
因為她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患了阿爾茨海默症的母親,都需要她的照顧,所以她不能病倒。
奈倫醫生給她開了一些對症的藥物,又另外寫了一張處方:
「允許將你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先,每天至少30分鐘。」
然後對她說:「請按劑量服用。」
這位媽媽拿到處方後,先是大笑,笑著笑著就哭了。
愛,只嫌不夠;付出,不論回報。
因為追求完美,所以心懷愧疚。
這是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真實寫照。
可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完美,而是一份簡單而用心的愛。
正如短片《我的不會媽媽》中,孩子對媽媽的告白:
「我的媽媽不會像電視里的媽媽,不會控制情緒,不會尊重別人,不會言行一致,不會說到做到,不會堅持,不會輕聲細語……
媽媽不會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有一件事她很會,就是當我的媽媽。」
在孩子的眼裡,媽媽雖然不完美,卻是他最可愛、最值得愛的媽媽。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
在教育中,能放下愧疚感去直面孩子的成長問題而守住教育底線的媽媽,是非常了不起的媽媽。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放下焦慮、放下愧疚。
相信自己,只要用心陪伴,用心去愛。
即使不完美,即使偶爾犯錯,你依然是好爸爸、好媽媽。
The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AEIpG4BMH2_cNUgX_0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