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美國禁止中阿嫦娥七號合作,結果阿聯還是找到辦法與中國合作了,加入了中國國際月球研究站 (ILRS) 的合作項目,這是不是又合作起來了?畢竟嫦娥七號項目是屬於我國月球科研站的一部分。
所以,這就印證了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該合作的還是要合作,無論怎麼阻撓都沒有什麼用處,中國的航天開放已經是世界公認的事實。
所以,看到該消息,也說明了中國的航天路線走法是對的,下面就來一步一步地來看看。
中國——國際月球科研站,如何建設?
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中國聯合多國共同建設,也是屬於一個開放性的項目,任何一個國家,機構或者大學等中心,都可以參與進來,因為主打的就是「國際合作」。
而這個項目建設完成之後,將會實現對月球自身探索和利用、月基觀測、基礎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科研活動。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整個國際月球科研站大部分項目都是我國來進行,所以,其實也具有「中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說法。
而整個項目主要是按照三步走:
第一步、計劃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
第二步、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並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
第三步、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而我國將陸續實施的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任務,其實就是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當整個月球科研站的體系建設完成之後,未來我國的航天員就可以在太空之中執行任務,並且長期居住在月球科研站之中,進行科學探索,技術實驗研究,月球資源開放等等,未來甚至還會為中國載人登月任務提供重要的支撐。
所以,國際月球科研站是期待建得越早越高,而且說大一點,甚至有可能這個科研站還會成為中國走向火星,甚至其他天體的重要橋樑,這就是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建設方案,實現什麼目標。
美國這下沒辦法了,阿用大學參與ILRS任務
上面給大家說了,嫦娥七號任務是我國月球科研站的一部分,該項目將於2026年前後發射,進行對月球南極月表環境,資源等探索,而最為關鍵的是開展飛躍探測,爭取能找到水。
而在這個項目執行的過程之中,我國也是採取開放式的項目合作,軌道器上總共有15公斤的有效載荷,任務著陸器上有10公斤的有效載荷,部分是給全球開放的。所以,中阿進行了項目合作,
然而,在2023年3月的時候,港媒報道指出,證實由於「技術規則禁止,阿聯月球車參與中國嫦娥七號任務被擱淺」,這裡面的技術規則禁止是來自美國,是美國禁止了中阿嫦娥七號的合作,因為美國的技術轉讓阿聯,是不允許這樣做的。
反過來說,那就是阿聯的月球車裡面含有美國的技術,只要存在美國的技術,那就不允許合作,美國認為 Rashid-2敏感技術會落入中國手中。
當然,話說回來,中國的月球車技術是擁有的,美國利用這種「說詞」來做這件事情,那完全是多餘了。
當然,我國也不用擔心什麼合作不合作的問題,畢竟我國的航天實力可以看到,不合作,月球車依然可以打造。
這不,美禁止中阿嫦娥七號合作,阿卻用大學合作了,依然可以走到月球項目的合作上,這下美國怕是沒有辦法了。
沒錯,中國深空探索實驗室 (DSEL) 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AE) 沙迦大學 (UoS) 已經在第十四屆阿拉伯天文學和空間科學聯盟阿拉伯會議開幕前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之間的協議側重於合作並為實施、運營和利用 ILRS 提供國際平台。
合作將包括——科技實驗交流、數據交換和分析、教學和培訓以及太空探索能力的發展。
看到沒?美禁止中阿嫦娥七號合作,阿用大學合作,這樣依然可以走到中阿月球科研站的合作上。所以,美國沒有辦法了,大學合作是不違反美國的協議了。
而且此前關於中阿在2022年9月簽訂的一項協議,將於2026 年在嫦娥七號月球南極任務中駕駛小型月球車,其中包括一份關於未來月球任務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但沒有包括關於ILRS。
所以,那一份一些就算是中阿作廢了,那新的協議也不管美國什麼事情,這也可以完全避美國指手畫腳了,難道不成美國連阿聯的大學合作都要管?
那完全不太可能,這就是本次事件的情況,也期待中阿之間的合作能夠上升一個新階梯。
中國航天一直很開放,從未斤斤計較
沒錯,中國的航天路線一直很開放,並不會因為任何事情斤斤計較,因為我國希望與世界共同發展,共同交流,共同創造奇蹟。
所以,在這一次外媒的報告之中,再次提到了美國在吸引各國簽署《阿爾忒彌斯協議》,該協議概述了太空探索合作的原則,並支持美國宇航局的阿爾忒彌斯月球探索活動,並且已經有32 個國家加入,又說中國的是「潛在競爭對手」,真的有必要嗎?
其實並沒有什麼必要,因為中國從來不與其他國家競爭。
如果真的要競爭,中國也不會實施航天開放了,而是斤斤計較所有的項目,美國在這方面的確想得太多了。
而且,從中國空間站的合作項目都知道,印度,日本等17國都加入中國空間站合作了,如果中國與美國一樣「小肚雞腸」,這還如何合作,肯定就全面拋棄了。
所以,中國航天一直很開放,從未斤斤計較,而且在探月,探火,甚至衛星工程等方面,我國也是提倡開放,相互合作。
大家要知道,在2023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上,我國直接公開說明了——我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50多份政府間航天協議,積極拓展國際航天合作。
這也凸顯了中國航天開放的程度,已經在世界各個角落布局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