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價格戰,誰才是中國最低價?有家公司要挑戰被買爆的Costco

2019-09-18   酒館不打烊

最近很多媒體都在刷屏Costco,因為這是美國最出名的一家超市,號稱價格屠夫。

Costco沒什麼優點,唯一的優點就是價格特別低,把毛利潤壓低到極致。

這家超市登陸中國上海後,瞬間被買爆,開業首日僅3.5小時就被迫暫停營業,因為再讓顧客進來,恐怕要出安全事故。

而那些排隊幾個小時,好不容易到自己卻被攔下的顧客,非常不甘心,在保安的攔截下試圖沖入超市搶購。

殘酷價格戰,誰才是中國最低價?有家公司要挑戰被買爆的Costco

號稱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的Costco真的很火,火到讓所有人震撼,引發了現象級關注。

中國的零售業真的要革命了麼?中國零售公司真的要被美國零售公司給碾壓了麼?

網上的民調顯示,很多人之所以選擇Costco,唯一的原因,就是圖價格便宜。


等等,感覺好像有點不對,中國人向來都是最喜歡打價格戰的,尤其是這種刺刀見紅的價格肉搏戰。

例如平衡車這項技術,最早是荷蘭的團隊發明的,他們做出的平衡車,售價8萬美元一輛,差不多人民幣50多萬元。

這麼一個玩意,賣你50萬,你會買嗎?當然不會,實在是太貴了。

所以,荷蘭的這個平衡車公司,很快就倒閉了,把技術賣給了美國人。

美國人拿到這個技術後,優化再優化,通過一系列的製造技術壓低成本,把價格降低到了2萬美元,一下子打了個2.5折。

2.5折啊,美國的技術確實厲害。但是很可惜,2萬美元還是太貴了,這玩意還是沒人買,所以美國的這家平衡車公司,又倒閉了。

這項技術幾經流傳,沒有一家公司做的下去,最後這個技術被一家中國公司買下來了。

然後事情大條了,中國公司一口氣把平衡車的價格給壓到了2000塊,單位是人民幣,摺合300美元都不到,終於打開了市場,普及了平衡車,甚至反向出口美國和荷蘭。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美國人死死的守住自己的高科技,不管中國出多高的價格都不願意賣技術了吧,因為不敢賣啊,中國製造和中國商家在壓成本方面實在是太可怕了。

論價格戰,中國是世界最強,連猶太人都能被中國人給打哭,中國商品像洪水一樣吞沒了世界各地。

而Costco並沒有什麼高科技,連製造技術都沒有,純粹一商家,靠商業模式來壓低成本,而商業模式,是很容易被複製的。

我當時就懷疑了,一家美國公司,在中國商人扎堆的地方,居然想靠商業模式帶來的低成本擊敗中國公司,這靠譜麼?

不靠譜,中國公司從來不虛價格戰,很快,挑戰者就來了。

1

Costco號稱自己是在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巧了,中國也有一家公司,叫必要商城,也號稱自己是在重新定義全球零售業。

在Costco顧客爆滿,成為現象級商業事件後,必要商城的副總裁芳赫帶著團隊去考察,看看號稱全球最便宜的Costco到底有多便宜。

看完之後他發現,好像Costco也沒有多便宜啊,很多商品必要商城上也有,同質條件下,比Costco還要便宜30%以上。

回去後,必要的團隊開了個會,請示總部後,宣布要當眾挑戰Costco:

「任何人,只要發現必要上的同類商品比Costco的貴,通過必要APP,找到平台客服,上傳相應證據,必要將按照差價的十倍給用戶獎金!」

為了確保挑戰的公平性,還特地強調,這次價格挑戰是在同品質的條件下進行。

必要是散財童子麼?Costco可是全球知名的價格屠夫,和他打價格戰,還要給發現差價的用戶發獎金,不怕獎金會發到手軟麼?

可能還真不怕。。。

2

論商業模式,必要和Costco截然不同,但雙方的目的都是為了壓低成本。

不過論價格戰,Costco也許還真打不過必要。

我們來看看Costco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他憑什麼敢低價?

首先,Costco,也就是好市多超市,他是靠大包裝+低毛利率來壓低單價,把毛利率牢牢的控制在15%以下。

這麼低的毛利率根本掙不到多少錢,所以Costco還會收取顧客會員費,利用會員費來賺錢,交了會員費之後你才有資格購物。

你買的多,Costco賺的多,你買的少,Costco憑空賺你會員費。所以Costco的這種零售模式,被稱之為革命性創新。

但是Costco只是降低了零售端的毛利而已,還是要靠供應商給供貨,把利潤壓到極致,也就是從30%毛利給壓到10%而已,最多算一個8折吧。

這還是在不考慮會員費的基礎上,要是考慮到會員年費的成本,你得買多少東西,才能從Costco手中把錢省回來。

而且,一件商品最大的成本,並不是在零售端,而是在整個流通環節。

3

電視紀錄片曾經曝光過大牌商品的成本,一些大牌化妝品,成本僅為售價的1%。

而一些售價為一千多元的知名運動鞋,出廠成本也不過200多塊錢。

那為什麼出廠價這麼低的商品,到了消費者手中,價格要翻個5倍,甚至100倍呢,因為流通環節的成本,太高了。

一件商品的售價,其80%甚至更多,是給了品牌商和中間商。

Costco處於零售的最後尾部,哪怕把毛利砍到零,也最多降低30%的成本而已,還有50%以上的成本,是他觸碰不到的,更沒辦法去降低。

如果有人能打通供應鏈,從製造商直接供貨到消費者,那得省多少錢,中間巨大的利潤空間,完全可以支撐他隨心所欲的降價,用價格戰擊垮一切競爭對手。

Costco最多降價30%,再多他就虧本了,但是如果有人能打通供應鏈,他就算降價50%,都還有得賺,你說這價格戰怎麼打,這才是價格屠夫。

必要,就是這麼一種商業模式,所以他也號稱自己是在搞零售業革命。

統合供應鏈,是一種非常苦非常累的活,要感知消費者的喜好,要讓下單量龐大到可以讓工廠得到規模效應,這很難。

一家一家的去談,談下所有領域所有商品,那需要好多好多年。

但是已經被談下來,真正被打通的商品供應鏈,由於其巨大的成本優勢,想找到更低的零售價來拿獎金,那也真的很難。

所以,必要敢於發起這次價格挑戰,因為他在售的商品都已經被打通供應鏈,哪怕Costco把毛利砍到負值,它都敢把價格戰繼續向下打。

論高科技,中國公司的確暫時弱了一點,但是論商業模式,論刺刀見紅、刀刀見血的價格戰,中國公司可以說是稱霸地球。

而作為消費者,我們希望這樣的市場競爭越殘酷越好,Costco和必要這樣的零售商家互相殺價,殺的越狠越好,價格戰打的越慘烈,消費者到手的實惠就越多。

這樣的價格戰,繼續打,狠狠的打,打到一方扛不住關門為止。

既然都號稱自己是在改革世界零售業,我們就吃瓜看戲,看看Costco和必要,到底能把價格戰給打到多低。

誰能永遠比對手便宜一塊錢,誰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創新。

最近手頭緊,看戲的同時,買東西能少花點錢,也不錯。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