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將欲行」,後人紛紛追隨去。
李白這一生可謂與大江、大河、大自然的關係緊密相連。在他這一生中,乘舟無數次,登舟之處不計其數。但我相信,令李白最難忘、最深刻的「登舟處」一定是在今天重慶市奉節縣的瞿塘峽之畔。
那首流傳千古的天下第一快詩《早發白帝城》就是在這裡痛快完成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表面是寫瞿塘峽風光,實際上表達了重獲自由的輕快。
適逢流放中的李白得知自己被赦免的消息後,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之情,立刻調轉船頭,向東歸的方向駛去,隨著兩岸風光快速轉換,那首千年名篇脫口而出,伴著綠水青山迴蕩在三峽兩岸,直至千年。
當今天的我站在當年李白登舟的位置,遙望白帝城時,情感跨越時間產生了連接,猶如時空穿越,踏上了飛躍重山的一葉輕舟。
此「登舟處」就在今奉節縣夔州博物館的江邊(南門沱)。江邊矗立著李白塑像,身前的水面上刻有《早發白帝城》之詩句,不遠處則是萬水千山。
不由讚嘆,李白所到之處真是「絕美的大自然風光」,不論是其詩句,還是其眼光,河山之闊大快人心。
在「李白登舟處」的身後就是今天的夔州博物館(此名真好,既延續了奉節古稱,又傳承了夔州文化),是展現三峽地區人文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夔州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藏品豐富,濃縮了奉節古城2300多年的歷史之精華(歷史上的奉節長期為郡、州、府治地),是個非常值得一看的博物館。
館內展示陳列文物達2萬餘件,時間跨度達到了13萬年前至近代。資料顯示,夔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不少是出土於2005年奉節老縣城的27座戰國墓,這些巴、楚、越文化遺存,不僅有兵器、生活器皿,還有樂器等。
當然,還有不能錯過的鎮館之寶——有峽江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楚式青銅大鼎、精雕細琢的夔龍青玉飾件、東漢陶馬等,但最意外的還是一件人類最早的牙雕作品,此牙雕來自於劍齒象牙。
濃縮就是精華,夔州博物館正是如此。
「楚式青銅大鼎」
這尊青銅大鼎高約30厘米,圓腹,兩耳,底部有三足支撐;鼎戴蓋,蓋上有三隻盤臥著的鹿。這是目前峽江地區出土的最大的青銅鼎。
據《左傳》等記載,戰國時期建立的夔國祖先是楚國王子,因爭權失敗,逃亡後建立夔國,後又被楚國所滅。而這尊楚式青銅大鼎正是那個時期的產物,被譽為當時巴渝地區最先進工藝的代表。
「夔龍青玉飾件」
出土於重慶奉節永安鎮遺址,全長17.5厘米,高11.5厘米,它表面光潔滑潤,龍作垂首屈身狀,雙面雕刻,遍體以隱起手法雕飾勾雲紋,立體感極強。
「東漢陶馬」
這一對威武雄壯的陶馬十分顯眼,路過的遊人都忍不住紛紛打卡。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複製品,走近一看才知道東漢時期的墓室陪葬品。
漢代以來,巴蜀地區逐漸取代了中原,成為了新的「天府之國」,制陶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隨著時間的流轉,陶器從質量上和體積上都有了質的飛躍,也逐漸取代了青銅器。因此,這個時期的墓室中的大量陪葬品多以陶器為主。
「劍齒象牙雕」
據考古發現,在奉節有兩處舊石器人類遺址,發掘中不僅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動物化石,還發掘出人類最早的牙雕「劍齒象牙雕」(在奉節縣西南的「興隆洞」中)。
它的長度為35厘米,刻有兩組圖案,第1組為樹狀,整體由樹梢和樹幹組成,第2組整體形象酷似「露鳥」冠羽。這件牙雕的發現頓時引起考古界、生物界的關注。它對原始藝術的起源和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演化和行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堪稱國寶中的國寶。
不由讚嘆,夔州博物館裡的國寶實在太多了。
且為了讓遊人更深刻感受「詩城奉節」的千年詩詞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將歷代名家詩詞投射在紗布幕簾上,並配合聲光電等多媒體手段,令遊客身臨其境,古人之心油然而生。
雖說千年的奉節古城因三峽大壩之建設而淹沒江底,但歷史和文明永遠伴隨著人的步伐而不斷前進和延續。
這一刻,當我的目光逗留在那些散發著古老光陰的文物上時,腦海里不由想起那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歷史只殘存一個道理。
在這條沒有盡頭的長河裡,不論是我們所經歷過的,還是不曾感受過的,歷史都會默默記錄我們所走過的每一個腳印,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