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朝貢體系的巔峰時刻,明朝如何成為「世界警察」

2023-01-10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鄭和七下西洋:朝貢體系的巔峰時刻,明朝如何成為「世界警察」

序言

鄭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國乃至整個世界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海上探險活動。

從1405年明成祖朱棣至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時期,鄭和二十八年七次遠航,足跡踏遍東南亞、南亞、東非、阿拉伯半島等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沿岸三十餘個國家。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封建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海洋為主線的政治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這也意味中國宗藩朝貢體系從朝鮮半島、西域和中亞的大陸板塊向海洋延伸,形成獨立於西方殖民體系的國際關係格局。

從確立「不征之國」,朝貢制度初立到遠航西洋,布國威於四方

公元1368年,朱元璋驅逐蒙元,建立最後一個漢人統治的王朝——明朝。

三年後朱元璋把朝鮮、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剌、西洋國(今印度南部科羅曼德爾海岸)、爪窪、湓亨(今馬來半島)、白花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三弗齊國(馬來群島一部分)、渤泥國(汶萊一帶)等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征諸夷」。

所謂的不征是指以上國家如果不主動侵略挑釁,就不許征伐,同時按照「厚往薄來」的原則,通過宣揚國力和文明,維持其宗主地位。

而明朝則是一元制政治核心,以上十五國尊明朝為共主,自己稱臣,成為大明的藩屬,這就是朝貢制度。

朝貢制度是繼漢朝冊封制度、唐朝羈縻制度的最後一個古代東方國際關係。

與西方依靠武力和堅船利炮建立的殖民體系相比,明朝建立的以中原帝國為核心的等級網狀政治秩序顯得更加文明。

1403年朱棣經過近四年的靖難之役,一路殺到南京,推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自己做了皇帝。

繼位後,朱棣對海外事務更加積極,為進一步擴大明朝影響,發展朝貢體系,朱棣派使者出使古里、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南亞、東南亞地區。

1405年,朱棣派遣具有佛教和伊斯蘭教背景的三寶太監鄭和出使西洋。

第一階段(1405-1411年):從南洋到印度,「軟硬兼施」維護海洋秩序

對於鄭和下西洋,朱棣十分重視,其船隊規模在整個世界航海史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人數構成上,軍隊占據多數。

鄭和歷次下西洋的人數大約2.7萬人,其中包括明朝五個衛所的兵力,每個衛所5000餘人,與其說是出使,不如說是海軍編隊。

規模上,船隊大約200餘艘船隻,很多都是體型龐大的寶船,寶船總計63艘。

其中鄭和的旗艦,也是最大的寶船,高61.6米,長151.18米,共四層,可容納上千人,光錨重就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

相比之下,半個世紀後的哥倫布船隊規模小的可憐,總計只有三艘帆船,人數87人,大部分還是罪犯,最大的旗艦「聖瑪利亞」號,長23.66米,寬7.84米。

1405年七月,鄭和率領規模宏大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發,第一站抵達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區)。

時值明朝大將張輔討伐安南,雖然正史未記載鄭和船隊是否參與這場戰爭,但鄭和在戰爭期間駐足中南半島,很可能利用海上優勢,配合陸上明軍攻打安南,鄭和到占城不久,明軍就攻下安南。

此後,鄭和向南朝爪哇方向航行,當時爪哇正發生內戰,西爪哇擊敗東爪哇,鄭和船隊正在爪哇進行貿易,結果被誤認為是東爪哇的軍隊,明朝船員被殺170人。

此事一出,鄭和率軍興師問罪,嚇得爪哇王親自登門道歉,鄭和保持冷靜,沒有貿然報復,此事得以和平解決,而爪哇則向大明稱臣。

鄭和船隊離開爪哇後,先後到蘇門答臘、滿刺加(馬六甲)、錫蘭、古里(印度南部卡利卡特市)等國。

一路上各個國家被鄭和船隊的恢宏氣勢和強大武力所折服,紛紛加入朝貢體系,在航行的終點古里,鄭和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樹立石碑。

碑文稱:

「古里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返回途中,行至馬六甲,鄭和遭遇大海盜陳祖義偷襲,在此之前,陳祖義盤踞在馬六甲10多年,劫掠往來船隻萬餘艘,控制了從日本、台灣到南海和印度洋的航線。

然而這次陳祖義卻栽了跟頭,鄭和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將領,作戰經驗豐富,憑藉實力規模強大的船隊,大敗陳祖義,剿滅五千多人,燒毀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陳祖義等首領全被生擒。

1407年十月,鄭和回國,陳祖義被斬首,各將士論功行賞,西太平洋海上貿易秩序恢復正常。

由於第一次下西洋成果豐碩,同年不久,鄭和開始第二次下西洋。

在二下西洋中,除了占城、爪哇、滿剌加和古里,還抵達暹羅(今泰國)、南巫里(印尼蘇門答臘西北)、加異勒(印度南端)及柯枝(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

此次航行中,鄭和向各國佛寺進行布施,充分利用宗教影響力,正式冊封古里王,將南亞沿岸邦國納入明朝影響範圍,古里也成為明朝在印度洋的重要據點。

1409年十月,鄭和第三次率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目的地依然是南洋和印度諸國,以此鞏固朝貢關係。

在返程抵達錫蘭時,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反叛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鄭和則來個釜底抽薪。

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時,親率二千官兵突襲王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家屬,成功鎮壓這次叛亂。

1411年七月,鄭和船隊回國。鄭和在六年時間裡三次下西洋,一面利用宗教廣泛布施賞賜,拉攏西洋各國,另一面殲滅海盜陳祖義,武力鎮壓錫蘭叛亂,達到震懾效果。

鄭和通過胡蘿蔔加大棒,成功將東南亞和北印度洋沿岸納入明朝朝貢體系,使明朝影響力第一次滲透至海外。

第二階段(1412-1433年):從阿拉伯半島到東非,盛世大明,萬國來朝

1413年初,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朝貢目標也不再局限於南亞和東南亞,而是繞過阿拉伯半島,到達東非麻林迪(肯亞)。

這是明朝首次到達東非,也是歷代中原王朝觸及的最遠地方,鄭和到達後,宣讀詔敕,對麻林迪國王進行封賜。

麻林迪見識到了大明朝強大的艦隊和強盛的國力,在鄭和的恩威並施下,麻林迪向大明臣服。

為表示敬意,麻林迪派遣使臣隨鄭和回到明朝,向朱棣貢獻「麒麟」(長頸鹿),至此東非沿岸國家加入明朝朝貢體系,成為明朝的藩屬。

當然,鄭和對待朝貢國家時依然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對不臣服者堅決剿滅。

回國途中,鄭和擊敗並生擒了陰謀篡位並企圖截殺大明船隊的蘇門答臘國王蘇干剌,1415年八月鄭和返京獻俘,明廷按律誅殺蘇干剌,大明聲威遠懾南洋。

在鄭和的多年經營下,各藩屬國紛紛遣使來華,貢獻本國奇珍異寶,一時間北京各國使者雲集,大明朝迎來萬國來朝的鼎盛局面。

1416年和1421年,鄭和兩度下西洋,主要目的是送還使者並訪問諸國。

在這兩次下西洋時,鄭和到達木骨都束(索馬利亞摩加迪沙一帶)、卜喇哇、忽魯謨斯(伊朗荷姆茲海峽一帶)等印度洋、東非十六個國家。

直到1422年九月,鄭和返航。在二十年間,鄭和依然延續了前三次下西洋的手段。

在強大海軍力量的支撐下,或封賞或攻伐,將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囊括在大明勢力範圍下,明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半全球性質的唯一超級大國。

歷史意義:中國古代史上空前絕後的海洋政治擴張

鄭和下西洋雖然將明朝的朝貢體系推向巔峰,但財政消耗巨大,每次出航平均耗費600萬兩白銀。

大明雖然國力鼎盛,卻經不起一次又一次的折騰,造成國庫空虛,民間稅賦負擔沉重,白銀大量外流,社會出現「錢荒」。

1424年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熾繼位,停止了航海計劃,鄭和調任南京擔任守備太監。1431年,六十歲的鄭和受明宣宗朱瞻基委派,第七次出使西洋,這也是鄭和最後一次出海。

這次出使的任務是調停暹羅不要再侵擾滿剌加,此時的大明帝國儼然成為亞太地區國際秩序的制定者和維護者。

鄭和完成任務後,再次渡過馬六甲海峽,出訪印度洋、東非沿岸等二十個國家。

最遠到達非洲南端的莫三比克海峽,此時的鄭和飽經滄桑,也已到了人生終點,返程中在古里逝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至此歷時二十八年的鄭和下西洋划上了句號。

鄭和七下西洋共出使三十六個國家,遍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以及東非海岸線,包括:

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菲律賓蘇祿群島)、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錫蘭山、彭亨、急蘭丹(馬來西亞的哥打巴魯)、忽魯謨斯、溜山(馬爾地夫)、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索馬利亞境內)、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利亞境內)。

從影響上看,除了發展海外貿易,最大的作用是擴大朝貢體系,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意義。

向大明朝貢的國家最高峰達到65個,除了鄭和下西洋的諸國,還有朝鮮、日本、琉球,以及哈密、吐魯番、撒馬爾罕等西域和中亞國家。

明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並通過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優勢,使朝貢體系擴大至印度洋區域。

在這個朝貢體系中,中國是絕對的核心,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緊緊依附於中國核心,往外擴散則是日本、西域以及暹羅、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而中亞、印度南部沿岸、錫蘭和東非是最外圍藩屬,而維持朝貢體系的就是明朝的國力,明朝初期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憑藉實力將半個世界的國家攥在一起。

但隨著帝國實力的衰弱,以及海禁和內斂的對外政策,導致朝貢體系衰落,給西方殖民者以可乘之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8234215412928bd1e14c87b813f93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