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芳菲
「行業協會作為政產學研用等環節中的橋樑,可以在產教融合中發揮重要協調、組織、推進等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行業協會作為政產學研用等環節中的橋樑,可以在產教融合中發揮重要協調、組織、推進等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列車穩穩停靠蘇州北站,約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吳中機器人產業園。成立於2019年的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2022年8月搬遷至此,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可以「零距離」服務企業,助力構建蘇州機器人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生態圈。
如今,協會成員單位已達138家,並通過不斷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連結與協同創新,為蘇州市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協會立足本地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多措並舉,持續開展一系列產教融合工作,為蘇州打造全國機器人產業創新集群第一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當前,深化產教融合是我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培養高質量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陸續出台一系列政策將產教融合進一步引向深入。」
在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會長孫立寧看來,深化產教融合,除了企業與院校參與,應將行業協會納入產教融合共同體。行業協會作為政產學研用等環節中的橋樑,可以在產教融合中發揮重要協調、組織、推進等作用,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全方位的深度融合。通過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的實踐來看,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協會大有作為,但也任重道遠。
「產教融合」不是新詞
「產教融合」是熱詞,但不是新詞,早在20多年前,我國就有產學融合的辦學模擬,學習德國的職教體系,但一直沒有成功。
企業注重經營,有效率和利潤的要求,與此同時,學校希望企業有較多投入,從企業獲得更多資源。「這是一場博弈,雖然都在呼籲產教融合,但本應是產業主角的企業對校企合作卻沒有太大積極性。而學校,有的還在『孤芳自賞、自我陶醉』。要麼是剃頭挑子一頭熱,要麼是互相之間『不走動』。」
作為我國深耕機器人領域教育科研工作30餘年的專家,孫立寧有種緊迫感,希望能通過產教融合,推動院校和企業真正形成合力,緊抓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帶來的機遇。
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秘書長瞿衛新舉出產教融合現存的共性問題:「主要有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參與的優質企業較少、優質資源發揮不充分等。」
「院校和企業都深感產教融合之難,哪怕是在蘇州這樣的地方。」協會副秘書長薛芮無奈地說:「找到願意深度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不容易,而如果企業一定合作時期內在經濟收益、人才培育等維度達不到預期,參與積極性就會降低。」
此外,產教融合還需要大的文化環境。
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負責人、江蘇省技術能手、蘇州市技能大師蘇建,不止一次向記者表示:「從整體上說,大環境仍然是注重學歷和知識、忽視實踐。要發展實體經濟和職業教育,需要全社會的觀念更新,要在整個社會建立尊重技術、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
產教融合是雙向的,「讓志同道合的人湊到一起。」在蘇州,已經有一些新興企業意識到未來的生存之道不是老賽道,而是產業新業態,它們對新技術和人才的渴求很強烈,有動力和專業院校合作。同樣,跟著蘇州製造業一同成長起來的院校也早已拆掉圍牆,主動融入社會。此外,隨著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行業問題日益凸顯,工業機器人操作、維護等技能型人才短缺。
2022年7月,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通過凝聚蘇州大學、蘇州市職業大學、吳中中專等區域各類院校,匯川技術、博眾精工、艾利特等機器人龍頭企業,匯博機器人等人才培訓機構為主的社會各方力量,搭建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產教融合專委會。
瞿衛新表示,產教融合專委會的成立,是協會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緊貼企業用人需求,在宏觀政策層面、企業技術創新和用人需求等方面保持深刻理解和信息掌握能力的成果。
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舉辦的賽事活動現場
做好行業「橋樑」
為調動院校老師和企業人力資源的積極性,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以產教融合專委會為紐帶,開展「會、賽、訪」系列活動。「我們概括為以會聚企、以賽展技、以訪促效,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會員單位都很滿意。」瞿衛新說。
2022年7月,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將年度大會主題特別設為產教融合發展。2022年11月、2023年3月產教融合專委會組織數十家名企參加校園招聘會。「協會把機器人產業鏈的企業聚集起來走進校園,學生能了解到更多公司崗位的需求,並且可以在看到機會時,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王仁忠說。
「協會秘書處也會在日常走訪企業活動中組織相關院校專業建設負責人一同深入企業走訪調研交流,詳細了解企業在人才需求、產學研等維度的最新需求,收集市場信息。」薛芮介紹。
2022年,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協同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匯博機器人等,共同舉辦蘇州市「吳地工匠」職業技能系列競賽活動中的技能狀元職業技能競賽工業機器人賽項。
「舉辦大賽,是希望企業能意識到,企業派出參賽的技能人才是從內而外需要的人才,而且這些高技能人才所展現的技能是企業直接可以使用的。」瞿衛新表示,最終的目的是「提高會員單位的參與度和認同度。」
「項目合作」是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為使產教融合發展得更深入更持久採取的方式,其中包括「聯合攻關合作模式」和「多元合作共建模式」。
多家協會會員企業,如綠的諧波、珞石機器人、匯博機器人、艾利特機器人、江蘇北人、海博機器人,與蘇州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攻關項目合作。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政企事務部總監相海華表示:「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也培養了高端技術人才,更讓技術攻關成果易於轉化落地。」
此外,考慮到產業、企業不同崗位及各層次人才培育的不同需求,同時鼓勵企業和培訓機構提供更貼近產業的優質項目資源,豐富完善資源素材,更好滿足學生、企業在職員工、社會學習者和教師四類人員的學習需求,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推動多家區域知名機器人企業、培訓機構參與共建產教融合專委會,蘇州市職業大學作為專委會秘書處單位牽頭「智能機器人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
困擾的難題一一破解,但瞿衛新並沒有想像中的興奮。他坦言:「以往院校傾向選擇規模較大的企業建立校企合作,但目前一些院校新設的智能機器人專業面向的企業大部分處於成長型階段,相對來說,這類企業暫時沒有足夠的資金、人力投入產教融合,更傾向於直接從社會上獲取所需人才。這也是協會在推進智能機器人產教融合工作中遇到的一道難題。」
更現實的問題是,瞿衛新補充道,作為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的協調者和推動者,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目前暫時未能在產教融合工作中探索出造血機制,無法獲得相應經費用於投入持續的產教融合推進工作。
任重道遠
產教融合專委會成立這一年來,「成果還不錯。」
推動院校與機器人企業對接128家,推薦企業負責人進校擔任產業導師10餘名,促成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5個,授牌實習基地3個,舉辦技能大賽1場,匯聚百名技能人員,與蘇州市職業大學聯合申報專精特新產業學院獲批,聯合共建1個省級智能機器人教學資源庫。
今年6月20日,在全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經驗交流現場會上,國家發改委發布50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典型案例。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報送的「發揮產業協會紐帶作用,構築產教融合新生態」案例入選。
行業協會是政府、院校、企業間的橋樑和紐帶,它能夠承擔政府想做但無精力做、院校想改變而難進行的、企業做不到而市場需要的事情。
「為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提升院校與企業間的互動溝通,提高它們合作的積極性。讓政府精準施策,院校和企業才能充滿信心地跟著政府的決策方向走。」瞿衛新說,這就是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作為行業連接器、助推器最直接的體現。
在蘇州機器人產業協會產教融合專委會的工作規劃中,推動會員單位與學校加強互動交流,提升更多企業對產教融合的認識,提升更多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探索解決制約校企合作難題的路徑、鞏固現有合作學校關係等成為重點推進的工作。
晨間,一列列高鐵呼嘯而來,又匆匆而去。在蘇州大力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融合發展建設過程中,蘇州市機器人協會正求索創新,努力探索更好的產教融合新生態之路,助力蘇州經濟高質量發展。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原文刊載於2023年第17期《民生周刊》雜誌
原標題:《蘇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零距離」服務機器人產業》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羅芳菲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