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萬人正在外賣App里當「賽博判官」

2023-11-16     游研社

原標題:幾萬人正在外賣App里當「賽博判官」

最新消息,近期很多人被確診為「賽博判官」。

在外賣軟體上。

因為就在這幾天,美團軟體(不是暗廣)的一個功能引起了網民們的關注——「評審員」。

所謂「評審員」,是一個相對更利好商家的功能:當收到一些來自顧客的差評,商家們可以申請上「網絡法庭」,邀請「評審員」來決策這條評價是不是有失偏頗,決定差評的展示與否。

而任何用戶都可以成為「評審員」,參與到一場場商戶和消費者之間的掰扯中。

猛一聽會感覺這功能多少有些無聊且浪費時間。但小姨自己試了一下,馬上就理解了為什麼它能成為網絡熱門話題。

因為在一場場關乎柴米油鹽的瑣碎衝突中,不僅能滿足吃瓜看熱鬧的旺盛需求,你還能在這裡看到十分耀眼的正義之光。

至少在外賣法庭里,正義絕不缺席。

在外賣軟體的法庭里,「評審員」們正化身「賽博判官」,管天管地管正義,深度銳評每一條差評。

雖說權力滔天,但審判的案子大多比較接地氣。

比如「不加香菜但給了蔥花」到底對不對。

又或者「宮保雞丁到底是酸甜還是脆辣」。

酸甜!

只不過雖說都是些零碎小事,「評審員」們卻從不馬虎。再細微的衝突,也要將道義貫徹到底。

大多數的「案件」都類似於此,很難機械地斷絕對錯。

想來這也是這個功能誕生的原因:如果單憑客服和工作人員來判斷,難免會讓原告被告心有不甘,結果再正確也會感覺是軟體在偏袒。

但大眾法庭的形式卻能確保其產出的結果更使人信服,因為群眾永遠站在正義的那邊。

而在這期間,不僅正義得到了聲張。「評審員」們也滿足了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看熱鬧。

甚至是超量滿足,因為還能插一腳。

今天你能為沒筷子吃煎餃的顧客仗義執言。

明天又可以為一句「阿姨」而辯得緊張激烈。

再後來還可以根據「給桂林米粉備註螺螄粉究竟能買到什麼」而進行頭腦風暴。

法庭得到了正義,「評審員」也通過當判官來有效打發了時間。

除了窺見正道的光,「評審員」這個功能,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商家確實不容易」。

因為在這看樂子的期間,不難發現大部分差評都有點強詞奪理、難為商家的意思。

以前只是偶然聽聞外賣商家不好乾,這次才真正理解到底有多不好乾。

有不少差評,是確實沒什麼道理。

像是買滅火器因為「不好吃」給了差評。

住酒店因為「環境優美所以懷孕了」而責怪店方。

類似於此的差評非常常見。也導致當「評審員」的時候比較省腦力,挺多評價都是幾乎一面倒地商家勝利。

所以看了無數場網絡審判的開庭現場,我幾乎沒有感覺到特別難斷的案,唯一比較引起爭議的話題,還是亘古不變的南北差異。

而如果沒有這個途徑,我恐怕很難想像到有人把差評給得這麼輕易。

儘管在實際中,差評對大部分商家的影響其實大過大部分人的想像。

在餐飲行業,就曾統計出個「1=17」的說法,大概意思就是,一位不滿意的顧客會影響17個人的光顧意願。而在餐飲行業普遍進入線上運營模式的時代中,一個差評甚至能有更大的影響力。

網上有商家曾透露過一個數據,如果門店收到1-2條差評,可能會對實際訂單量產生一到兩成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小型店面而言。

這事就比較一體兩面。因為我們的確需要差評的威懾力來整治一些食品安全不過關的商家,但對於部分相對恪守行規的商戶來說,一些想薅羊毛的惡意差評又確實不怎麼公平。

而如今有了「評審員」機制,關於這些的心理內耗將不必要。因為現在,人人都是蜻蜓隊長。

對顧客其實也有比較好的方面,比如Tony理髮失敗可以讓大家評評理。

其實在閒魚甚至微信公眾號上,都有類似的公開網絡「法庭」可以參與,但它們中的大部分事都比較瑣碎,需要認真去辨別。

而在這種以外賣為主App上,法庭對我來說就有意思得多了,因為直觀。

一方面,能暢快地看個樂子,另一方面,也滿足想評個理的心理。

除此之外,還給我帶來一個極大的寬慰:大家還都還挺正義的。

平時看多了社會新聞和被頂到高贊的逆天評論,總會覺得周圍全員惡人,可能下一秒就要有人偷我外賣、戳我快遞、在高鐵上逼我讓座了。

但看到網絡法庭里「評審員」們明辨是非的觀點,這份過分的提防減少了許多。

在極端個例面前,壓倒性票數說明了個事實:(至少在看其他人的事的時候)大夥還都挺正常的。

附加題:顧客寫錯備註『為500歲領導送賀卡』,商家把備註原話列印到賀卡上,誰對誰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6ebc130dca42b114cbf5b61c25616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