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票訊息:70年破繭蝶變,通遼以現代農牧業構築內蒙「糧倉肉庫」

2019-11-13     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

通遼市是農牧業大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新中國成立 70年來,通遼市農村經濟實現了歷史性巨變。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區之首;肉牛存欄從1949年的62.59萬頭髮展到208.6萬頭,素有「內蒙古糧倉」「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等美譽。70年間,通遼市從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邁進,從農牧業大市向農牧業強市發展,以現代農牧業構築起內蒙古的「糧倉肉庫」。

通遼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地級市之一。70年來,我市糧食生產一直走在自治區前列,始終保持糧食總產全區第一的位置。

1978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21.6億斤,平均畝產249斤。80年代後期,模式化栽培技術得到廣泛應用。1998年總產達到75.9億斤,平均畝產提高到673斤。2018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839萬畝,糧食作物總產首次突破160億斤大關,達到163.3億斤。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00億斤以上。

玉米產業是全市的主導產業之一。為加快構建農牧結合、為牧而農、種養循環的農牧業產業結構,我市重點在半農半牧區和牧區,推廣優質全株青貯玉米品種,推動糧食生產向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和養殖需求轉變。玉米播種面積近1500萬畝,其中青貯428.59萬畝,占28.5%。積極推行玉米「一增四改」、病蟲害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機械化生產等標準化技術,引用制修定玉米產業標準196項,玉米單產水平、商品品質在東北乃至全國遙遙領先,建有全區首家玉米院士工作站、全區首家玉米博物館。

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市努力扭轉玉米「一糧獨大」的現狀,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產品結構,因地施策壓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引導農牧民種植蒙中藥材、雜糧雜豆、紅干椒等作物。 紅干椒常年種植面積60萬畝,是世界上最集中的辣椒生產區域,總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被譽為「中國紅干椒之都」。 通遼還是「中國蕎麥之鄉」,蕎麥常年種植面積30萬畝,總產達4.5萬噸,獲得了生態原產地和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

乾旱缺水一直是困擾我市農牧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如何平衡好增加產量和節水灌溉的關係,是過去一段時間始終困擾我市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

面對水資源短缺以及農業灌溉用水粗放的嚴峻形勢,2011年,我市大膽探索,實施了以淺埋滴灌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有效解決了糧食功能區原有節水設施陳舊老化、利用率低、節水效果差等問題,提高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水平。

曾經,農業生產靠天吃飯,但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推進,這一狀態正在改變。 我市不斷轉變高效節水模式,2017年,集中連片建設了23萬畝玉米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生產示範區,平均單井控制面積由80畝提高到250畝以上,比標準管灌還要節水30%—50%。

近年來,我市不斷探索推進高效節水農業,依託土地整治、農業開發等各類節水項目支撐,先後實施節水增糧「8511521113」工程、1000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等,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綠色、生態。經測算,2018年,400萬畝高效節水工程完成後,畝均節水100立方米、年可實現節水4億立方米,項目區澆灌時間由15天一遍縮短到5至7天一遍,畝均節電17度、農藥用量減少20%、肥效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14%。通過集成應用科技高產技術,畝均株數由3500株提高到5000株,減少用水量的同時每畝增產糧食300斤左右。

從手扶犁杖到全程機械化,從大水漫灌到淺埋滴灌,從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到「抱團取暖」的新型經營主體,從傳統耕作到科學種田,70年來,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內蒙古糧倉」變得更殷實、更豐盈。

現代農業拓展勢如破竹,作為優勢產業的畜牧業也在發生「蝶變」。70年來,我市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肉牛產業形成了良種繁育、規模養殖、精深加工、市場交易、金融創新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我市牛存欄、生豬存欄和肉類產量均居全區第一位,是自治區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

70年來,我市家畜改良工作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良種化步伐不斷加快,家畜品質顯著提高,已經建立起以2個國家級重點種畜場和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為重點的良種繁育體系和以市家畜繁育指導站為核心的市旗鄉三級良種推廣、監督體系。先後培育出肉乳兼用的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原類群、中國美利奴羊科爾沁型、科爾沁細毛羊、等優良品種,其中肉乳兼用中國西門塔爾牛已成為中國西門塔爾牛的主要養殖品種。通過開展牛羊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羊凍精製作等技術攻關和應用,家畜品質得到較大提升。全市現有種畜禽場42個,其中種牛場7個、種羊場26個、種豬場8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牛、羊、豬人工授精,已經建立了2000個以上人工授精站點,加速了品種改良步伐。

我市是全國重要的肉牛生產基地,肉牛種業全國一流、世界領先,肉牛存欄208.6萬頭,現有科爾沁牛業等7家規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業,現已具備年加工60萬頭肉牛能力,被評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被認定為「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8年,「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分別以288億元和203億元分別獲得全區農產品、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一名。

據行業統計,2019年牧業年度,全市牛存欄219萬頭,能繁母牛存欄120萬頭。我市的肉牛存欄、能繁母牛存欄、肉牛屠宰加工能力等主要指標均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在全國100頭最好的種公牛中我市占40頭。「科爾沁牛」獲全國百強區域公用品牌。全市擁有7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活牛達200萬頭以上,交易額150億元,其中成峰牲畜交易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場,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區,並與全國黃牛網實現對接,建立電子網絡交易平台,構建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發展格局。在全國率先建立「肉牛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制定了28項科爾沁肉牛標準。

截至目前,我市糧經飼比例由2018年的66.8:12.7:20.5調整為65.9:12.8:21.3,糧食作物略減,青貯面積增加,經濟作物面積穩定,結構進一步優化。2019年,全市農作物總播、糧播面積分別達到2045萬畝和1776.92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61.35萬畝,預計糧食總產219億斤。2019年牧業年度,全市牲畜存欄910萬頭只,其中牛219萬頭、羊547.5萬隻、生豬131萬口、馬騾驢12.5萬頭,同比分別增長4.4%、4.9%、2%、14%和1.5%。2019年,「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品牌價值分別達到301.6億元、230.3億元、19.64億元、11.29億元。「三品一標」有效用標企業年內增加6家,總數達174家,認證產品440個;有機綠色產品已全部納入部級質量安全追溯平台監管,已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45萬畝。(以上內容出自公號:通遼廣播電視台)

牛票-牛產業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

【「瑪拉沁艾力」全景館】在線體驗:https://w.url.cn/s/AJwLX1a

【頭條號-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運營者: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字化領域專家,PMP項目管理師,網絡營銷,搜尋引擎營銷運營出身,數據分析師,中國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CEAC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網絡營銷師,SEM搜尋引擎營銷師,SEO工程師 。現任北京新薈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新社匯平台聯合創始人、微會動平台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靜花緣精品系列民宿網際網路線上運營,北京宏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事業合伙人,TAS區塊鏈溯源項目營銷合伙人。O2O2O活動場景雙線閉環數字化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與活動場景數字信息化運營綜合解決執行方案提出者,微會動服務共同體發起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6IxaW4BMH2_cNUg7x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