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趙雲在諸葛亮一伐中的表現

2022-08-02     仲安筠

原標題:聊一聊趙雲在諸葛亮一伐中的表現

趙雲是網絡論壇中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在傳統文學形象中,趙雲被劉備封為「五虎上將」,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同一地位;而在歷史上趙雲的地位要低於前四個人,即便他們被並列於一傳。

另外趙雲打過的硬仗的記載也比較少,比如入川後攻克犍為、江陽,但並不清楚戰役的規模;在「漢水之戰」中有所表現,但一是出自《雲別傳》,史料來源長期受到質疑,二是「漢水之戰」只是「漢中之戰」的一次局部戰役,而且是防守戰。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的趙雲參與的戰役,應該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次戰役中趙雲的表現。

諸葛亮一伐的背景和策略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的錯誤決斷讓劉備集團丟失了荊州,無法實現《隆中對》的計劃,那麼諸葛亮就要採取一個新的計劃。

擺在諸葛亮面前有三種北伐的戰略:一、攻取隴右,然後以隴右和漢中為依託和發力點,對關中進行兩面夾擊;二、直接從漢中進攻關中,占據潼關、武關等關隘,將蜀漢的版圖直接擴張為潼關以西;三、重新奪回魏興郡、新城郡,打通進攻襄陽的通道,配合西線的軍事行動。其中第二種計劃對於諸葛亮來說太過懸危;第三種計劃諸葛亮可能也不是沒有考慮過,所以諸葛亮試圖與新城郡的孟達建立關係,策反他重新歸附蜀漢,但孟達最終被司馬懿消滅。於是諸葛亮只剩下了第一種:先攻取隴右,再東下關中。

《三國志·蜀書·費詩傳》:「亮欲誘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

《晉書·宣帝紀》:「旬有六日……斬達。」

《魏略》:「延曰:『……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

在建興三年(即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定了長期困擾蜀漢的南中地區的叛亂,初步穩定了後方,並且取得了一定的軍資和優秀兵源;在建興五年(即公元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籌備對曹魏的北伐戰爭;在次年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

雖然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奇謀為短」,但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確實運用了奇謀。蜀漢軍隊一方面派一支疑兵走漢中到關中的褒斜道,做出進攻關中地區的態勢;另一方諸葛亮率領主力部隊進攻隴右。而這隻走褒斜道的偏軍的主將就是趙雲。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趙雲偏軍的士兵數量

諸葛亮一伐究竟用了多少兵力,在史料中沒有確切的記載。至於趙雲部、諸葛亮部或者馬謖部各自的兵力究竟是多少,更是難以進行考證。小編下面貼一些資料,對趙雲所領偏師的兵力進行一個不負責任的猜測。

《魏書》:「乃部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

《漢晉春秋》:「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今欲減兵省將。』」

《諸葛亮集》:「統領步騎二十萬眾。」

《晉書·宣帝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

可以從這些史料中得知,諸葛亮一伐時蜀漢名義上是動用了二十萬人,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少水分,不是很清楚;《晉書》的記載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而在兩次北伐中,諸葛亮有一個「減兵省將」的步驟,進行了裁兵。如果《晉書》所記載靠譜的話,那麼諸葛亮一伐的時候動用的兵力顯然超過十幾萬。

根據《魏書》中的記載,曹真的兵力有五萬。趙雲充當疑兵,目的就是將曹真的軍隊牽制在關中,他也成功做到了。

按照《漢晉春秋》中的說法,無論是主戰場隴右,還是趙雲這邊的關中,諸葛亮的軍隊數量都高於曹魏軍隊。即便諸葛亮這邊可能並不了解曹真部的具體人數,小編以為,這也能證明趙雲的軍隊至少應該也在幾萬上下。

但是人數多不代表軍隊強。比如東漢末年發生的「東光之戰」,公孫瓚用兩萬人就擊潰了三十萬黃巾軍。趙雲的偏軍不至於到黃巾軍那樣的戰鬥力,但與進攻隴右的諸葛亮部相比,也可以說是老弱軍隊。

而且在《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中也說趙雲部的戰鬥力要低於曹真部。一方是疑兵,一方是主力部隊,那麼雙方一交戰,趙雲很自然地戰敗了。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

趙雲的表現

雖然趙雲在與曹真的戰鬥中失敗,但趙雲和鄧芝沒有遭遇大的失敗,輜重和士兵都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一是得力於地勢,曹真追擊趙雲需要穿過秦川,趙雲和鄧芝依託這種險要地形「斂眾固守」,曹真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二是趙雲本身的發揮。

趙雲親自為大軍斷後,穩定了這支偏軍的軍心。於是趙雲偏軍沿著褒斜道安穩有序地向後撤退,有驚無險地回到漢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趙雲在撤退的時候,燒毀了一段棧道。這個舉動很有意思,影響了後續的兩次戰役。趙雲燒毀棧道的做法,阻止曹真對漢中的繼續深入,是一個比較保守但是萬無一失的措施。

《諸葛亮集》:「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

這個燒毀棧道的舉動雖然保護了漢中,但也導致諸葛亮下一次北伐時,可選的通道少了一條。從漢中北伐有這麼幾條道可以走:進攻隴右的祁山道;進攻關中的褒斜道、陳倉道、子午道、儻駱道。

其中祁山道諸葛亮剛剛在一伐走了一遍,子午道和儻駱道位置偏東,不符合諸葛亮西取隴右的戰略,褒斜道的棧道被毀,那麼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大機率走陳倉道。曹真應該也是看到趙雲燒毀的棧道,也預測到了諸葛亮二伐時的路線,加強了陳倉城的城防。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真以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

另外曹真也不願意一味被動挨打,他也對蜀漢的漢中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南伐」,多路進攻漢中。

其中有一條路線就是褒斜道。不過這次對蜀漢的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曹真在子午谷遭遇連天霪雨,無法繼續行軍;褒斜道的棧道也沒有被修復。可以說趙雲在一伐時燒毀棧道的影響頗為「深遠」了。

《三國志·魏書·曹真傳》:「(曹真)從子午道南入……諸軍或從斜穀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

小結

總而言之,趙雲作為諸葛亮一伐時期的一支偏軍,與諸葛亮的主力相比,史料的記載相對少一些,而且在與曹真的戰鬥中也失敗了。

但是趙雲在失敗之後維護軍隊有序撤退的行為,以及燒毀棧道的行為,也體現出他作為一個優秀的老將的軍事素質和謹小慎微的性格,在這次戎馬生涯的謝幕演出中的表現還是很可觀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諸葛亮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658574a60961707232f9b993c4467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