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好好講講吧

2022-05-11     深度文娛

原標題: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好好講講吧

有些人的命運有時候是註定的,就像有些緣分也是冥冥之中註定的一樣。「我給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1963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一直堅信著這句話的樊錦詩從千里之外的北京,來到黃沙飛揚的敦煌小鎮,靠著一腔熱血和敬愛,紮根大漠。

5月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正式收官。不僅「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和一代代莫高窟守護者用實際行動凝練成「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被更清晰地描摹,節目聚焦的常香玉、辛育齡、孫家棟、彭士祿等一系列楷模人物身上所傳承和弘揚的勇於擔當、樹人鑄魂等時代精神,也如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鋪灑在越來越多中華大地的青年傳承者身上。

認識「時代人物」的堅守背後

鐫刻的是平凡的光芒力量

最後一期節目中,《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讓我們窺見的是,用滿頭華發換來敦煌莫高窟「容顏永駐」的耄耋老人,「擇一事,終一生」的守護故事。「大多數時間她從早上7點鐘,到晚上12點都在工作,真的是坐著想的是敦煌,睡下來想的還是敦煌。」通過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的講述,我們看到了在一代莫高窟守護人的堅守中,其精神的維度變得更加廣闊,也更加具有生命力。

回溯整季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全方位講述了11位時代人物故事、挖掘時代精神,引領觀眾見證了許多細微而閃耀的歷史瞬間——既有行醫80餘載的辛育齡勇攀醫學高峰的豐富講述,他用行動踐行白求恩精神,開展了國內第一例人體肺移植手術,首次將針刺麻醉應用在胸外科;也有被稱為「自行車廳長」的李宏塔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的「守常」家風再現,他在民政系統工作將近20年,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用擔當書寫「為人民服務」的時代答卷;還有先後投身革命事業的彭湃、彭士祿父子「願將此身長報國」的理想信念,以老年彭士祿為視角,回望其繼承先輩遺志,將生命熔鑄進核動力事業的人生歷程……

而引領著回溯之路每一步的,是各個時代里被深層次喚醒的愈發閃爍的傳承精神。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肯定道,《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讓觀眾在歷史深處看到紅色血脈代代賡續,「節目中創新構建的『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場景、生動而鮮活的故事,呼應著新時代新征程的號召——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

20世紀60年代,24歲的魏德友響應國家號召,從部隊轉業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惡劣的氣候環境、當地成群的野狼時刻威脅著魏德友的生命安全,然而他卻從未停止過巡邊的腳步。作為在平凡的歲月中實現非凡堅守的祖國戍邊人代表,這段事跡也在戲劇段落中被重新演繹。更重要的是,節目還上演了魏德友夫婦帶領新時代護邊員完成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巡邊的場景。蔚藍的天空下,魏德友、劉景好及年輕護邊員在國旗下鏗鏘宣誓:「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從某種程度講,在這種守護與繼承的場景交融下,觀眾更能夠感受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中,無須過多語言就能深深觸動觀眾的現實力量。而在看似非凡的成就面前,《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又直接切中每段非凡事跡的平凡個體,走進用實際行動默默堅守的人群當中。

從這個角度看,這檔節目更是在進行一種現實的追問: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何才能實現人生價值?不管是彭士祿繼承先輩遺志,為祖國「深潛」一生;還是立志開山鑿路的村黨支部書記毛相林,用7年時間帶領村民將昔日出山的「天路」,變成如今的「致富路」……這些只要堅守初心做好本職工作,就能夠發光發熱的事跡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故事」的締造者,它離生活並不遙遠,對於你我也並非遙不可及。

突破情境化再現表達

讓每個楷模故事都有現實迴響

在節目最後視頻連線的過程中,樊錦詩站在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內深情寄語年輕一代:「希望就在年輕人身上,我發現他們特別有朝氣,特別熱愛工作,而且有創造性,我相信他們能繼續發揚『莫高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會把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繼續下去,而且會比前人做得更好。」

《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更加注重精神傳承,表現方式也更加細膩多元。原來的「圍讀會」升級為「學史會」後,外景主持人帶領大家參觀陳列在黨史館、博物館等地的歷史文物,在相關專家的講解下,與第一現場的故事講述形成勾連。

從一張寄託了美好祝福的明信片,到一塊見證了革命友誼的老懷表;從屹立風沙的土坯房,到陳列展館的親筆對聯……他們不再只是文物藏館中的冰冷物件,也不是沉寂於泛黃史料的寥寥數語,經由事件的穿插講述與情景再現,化為延續至今的萬家燈火與喧囂人間。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這一季的《故事裡的中國》實現了新的突破,「創新設計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兩大舞台,雙故事線交匯進行,讓不同時期繼往開來的傳承故事遙相呼應,將時空對話感、精神接力感、藝術沉浸感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然而,對於楷模故事、榜樣故事,如何減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始終是最難的。一段段璀璨而又偉大的人生經歷,如何與「我」有關?一個個飽經滄桑、歷盡艱難萬苦達成的人生成就,如何撥動觀眾心弦?

《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最令人銘記在心的地方不在於它講述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故事,而在於它讓每一個故事都照進了現實。

張桂梅這一期節目中,曾就讀於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楊晶晶也來到節目現場。回憶起張老師對自己的呵護,楊晶晶忍不住熱淚盈眶:「媽媽給我的,她給我了,媽媽給不了我的,她也給我了。」如今的楊晶晶已經成為一名警察,繼承張老師的精神,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

而在「當代愚公」毛相林的故事最後,節目也現場連線了下莊村消費幫扶館,毛相林和村民們唱著歌謠出現在螢幕上,向我們展示著皮兒薄、水分多、甜度大的當地水果……下莊人花了7年時間,用生命、用勇氣、用雙手開闢了一條「天路」,也讓我們看到他們步履不停,正在把這條幸福路走得更遠更開闊。

「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它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人,願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它永不磨滅。」敦煌研究院的牆上寫著這句話,也正表達了節目所承載的現實使命:不只是讓歷史有了溫度,更讓久經歲月與風沙的堅守有了更多現實迴響。

在時代榜樣的感染下

讓文藝作品傳承民族精神

「堅守大漠,開拓進取,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最後在三代莫高窟守護人的帶領下,主舞台上,莫高窟工作者們站在敦煌莫高窟前朗聲誦讀「莫高精神」,每個人都融入其中,榜樣和你我徹底打通。

表面上看,《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呈現的是多位代表性黨員的人生故事,其實它更是那些堅守事業與追求的奮鬥者群像。這些人在各自崗位上矢志不渝地堅守初心,折射出中國人延續千年的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讓觀眾從螢屏上感知榜樣的力量,這份力量既感染著每一個平凡的你我,也塑造著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在剛剛收官的《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不管是李家五代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敢擔當、善作為,還是一首《紅梅贊》勾連起江姐和張桂梅兩代人的樹人鑄魂故事,或是常香玉用一生對豫劇藝術的極致追求訴說著對祖國誠摯的愛……他們都鋪陳出追尋紅色記憶、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的恢弘圖景。

節目也總能找到循序漸進且適合年輕受眾的創新性示範,用獨具現實底色的先鋒故事在年輕觀眾和榜樣棟樑之間,架起一座認知和共識的橋樑,不僅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跨越時空,成為紀錄中國的時代印記,也將在今後的時間長河中永葆生命活力和藝術魅力。

「《故事裡的中國》較好地實現了知、情、意、行統一的中華美學追求,不但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還以自信的藝術樣式和審美形式引領大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在仲呈祥看來,面向大眾傳播革命文化,最忌扁平化、公式化、口號化,而《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不失為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正因如此,我們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有了更具體的所指。大量觀眾通過網絡渠道主動表達自己對「時代楷模」、英雄榜樣的敬畏之心。看完瞿獨伊的故事有人說,「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您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守邊老人魏德友的堅守又讓人破防,「沒想到會有一天追著看這些民族脊樑的故事,希望年輕人都能看起來」;植物學家鍾揚的故事也激發了廣泛的共鳴,#父親你敢走啊我還沒長大呢##他援藏16年採集4000多萬顆植物種子#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半年以來,《故事裡的中國》第三季陸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刻骨銘心的精神傳承故事,也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2的電視螢屏進一步成為觀眾的精神「加油站」和文化「棲息地」添磚加瓦。作為總台連續創作三季的經典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持續發光發熱,用一個個偉大而感人的故事給人鼓舞,也將一個個精神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621bb68991654ca9de4ae6978d6e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