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科技圈的主角是AI,這一點無疑已經是毋庸置疑。在一代新人勝舊人的情況下,上一代的主角元宇宙已然成為了「過氣網紅」,連帶著NFT(非同質化代幣)更是徹底「涼涼」。日前有消息顯示,X平台在推出NFT頭像功能兩年後,已悄悄放棄了這一功能,所有現有的NFT頭像均已恢復為標準頭像。
無獨有偶,北美知名遊戲零售商GameStop(遊戲驛站)本周在官網上宣布,將於2月2日關閉自家的NFT市場。要知道,NFT在2021年的火熱,推特(X的前身)可謂是幕後推手之一。當年3月,推特聯合創始人、前CEO傑克·多西在2006年發出的第一條推文以NFT的形式拍賣,最終拍出了291萬美元的高價。隨著這一驚人的價格被廣泛報道,很快各種NFT項目陸續出圈,也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造富神話。
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被各路名人青睞的「無聊猿」,上線一年多的時間其就從0.08ETH漲到了147ETH,價格翻了足足1800多倍。而NFT領域頭部平台OpenSea的交易量,也從2020年的2000萬美元一路狂飆到2021年的140億美元、翻了整整646倍。如此狂熱的氛圍,甚至讓騰訊、阿里等一眾網際網路巨頭也紛紛下場。
同樣是誕生於區塊鏈之上,NFT的關鍵創新之處就在於提供了一種標記所有權(非版權)的方案。但NFT不同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同質化代幣,它不具備可替代性和可拆分性,也就是說每一個NFT都是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這樣的特質也使得NFT可以與現實世界中的事物進行綁定。比如,NFT既可以承載數字藝術品,也能成為Taylor Swift演唱會的門票,還可以當作某些Discord頻道的入場券。
而數字資產保值、增值、變現,無疑都取決於稀缺性和後續參與者的數量及熱情。沒錯,當下的NFT所面臨的,基本就是十年前比特幣曾面對過的困境。只不過比特幣這種點對點的支付系統或許還些價值,而關聯著數字藝術品的NFT恰恰幾乎「沒啥用」,畢竟藝術品和實用就不沾邊,其所滿足的是人類的審美情趣。
NFT的問題,就在於它的底層邏輯真的與藝術品一模一樣。藝術品有價值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是有共識的,但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卻不過短短數十年,數字藝術品的價值還沒有形成廣泛共識,這就導致了NFT的運行模式更類似於股票,購買者對未來的預期決定著項目的價值,因此炒作也成了NFT項目的標配。
當初,如果一個NFT項目沒有名人背書,幾乎就是不正常的事情。例如在去年12月,Justin Bieber、Snoop Dogg、The Weeknd等數十位名人在美國陷入集體訴訟,NFT買家指控他們秘密收受無聊猿等項目的報酬,對大眾進行誤導性推廣。
既然NFT是以股票的方式運轉,NFT的擁有者自然就是為了升值。然而由於NFT的價值是靠加密貨幣ETH來錨定,所以隨著加密貨幣在2022年春季進入熊市,NFT也開始了踩踏式的出清,實際上更是陷入了死亡螺旋。其中最典型的例證,就是傑克·多西發出的第一條推文在2021年3月還價值291萬美元,可到了2022年10月20日,賣家的售價就僅僅是130美元,只有當初的0.00005%。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用了差不多十年時間才在一部分人群中建立了共識,而NFT的興盛才不過短短兩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NFT一蹶不振的關鍵或許就是想藉助炒作它發財的人實在太多、真正的數字藝術品愛好者太少。在區塊鏈賽道,共識可謂是比黃金更珍貴,可具體到NFT領域,所有參與者的共識或許只有一個,那就是賺錢。
當市場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是奔著賺錢而來時,NFT可不就變成了一個博傻的遊戲。按照市場分析機構dappgambl的說法,2023 年7月全球NFT市場每月交易額為8000萬美元,僅剩下2021年全盛時期的3%。此外在全球流通的73257個NFT中,有高達69795個NFT的市值為零,這也就意味著多達95%的NFT毫無價值,最終也就只剩了一地雞毛。
經過了這一出之後,NFT想要重新復興恐怕就難上加難了。因為圍繞NFT建立的共識已經被毀滅,而經歷了NFT的這一輪打擊,數字藝術品的未來可就命途多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