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三角正崛起
編者按
抱團建圈漸成大勢。在成都、重慶和西安的「西三角」以及「成渝西崑貴菱形經濟圈」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之時,一個新的三角區域正在西南地區加速構建。近日,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走進四川、重慶兩地學習考察,深化貴州與重慶、四川的合作,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雖已大步向前,但是川、渝、黔以高水平分工、協同構築連結緊密、共創活力、共享紅利的區域發展共同體仍需時日。
觀新勢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抱團建圈,提速發力。
近日,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走進四川、重慶兩地學習考察,深化貴州與重慶、四川的合作,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其中,貴州與重慶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基礎設施、科技創新、文化旅遊等10個方面加強合作。
四川、重慶、貴州,在地理上呈三角形分布,山同脈、水同源、人同俗。隨著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作持續推進、人員往來日益密切、創新資源整合融通、合作交流更加深入,川、渝、黔「新西三角」經濟圈正加速崛起,牽引新時代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深化川、渝、黔三省市合作,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布局之一,對於增強西南區域競爭力、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等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川、渝、黔三地人才、科技、資金、能源等要素將更加順暢高效地流通,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推動一體化走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
各揚所長共鍛長板
「早晨來碗重慶小面,中午一品成都缽缽雞,晚上吃鍋酸湯魚」,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讓川、渝、黔三省市的時空距離比以往更近。
近日,貴陽至金沙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貴陽至成都的車程從過去的7小時縮短至6小時,對提升貴陽至成都經濟區通道運輸能力,推進貴州、四川、重慶、陝西、甘肅等地區經濟聯動發展,促進區域文化旅遊、資源開發、招商引資等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近年來,貴州與重慶、四川在基礎設施、優勢產業、投資貿易、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深化交流合作,並取得積極成效。2019年12月,成貴高鐵開通運營,實現了成都和貴陽西南兩大客運中心的高鐵互聯互通;2020年4月,連接川、渝、黔三地的國內首條跨省高鐵環線開通,成為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2021年9月,川渝貴「西三角」文化旅遊合作聯盟成立,加速推進文旅跨省協作發展……
頻繁的互訪交流,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2018年4月,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兩省市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11月,四川省黨政代表團到貴州省學習考察,兩省簽訂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和8個專項合作協議;同年12月,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赴四川省學習考察,並舉行了貴州·四川經濟協同產業合作對接會,共簽約項目95個;今年11月,貴州省黨政代表團走進四川、重慶兩地學習考察,達成了多層次、多方面合作共識……川、渝、黔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逐漸呈現。
「貴州能源和礦產資源、生態、航空航天以及大數據產業優勢明顯,四川、重慶的汽車製造、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基礎厚實,三地攜手打造高能級創新平台,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大有可為且前景廣闊。」劉勇分析稱,地處我國第二階梯的川、渝、黔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融,當前三省市正處於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國家實施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帶來的多重發展機遇。作為西南區位優勢最明顯、承載能力最強、產業基礎最好的區域,成渝地區要更好發揮先行探路、示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推動「新西三角」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IPG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建設「新西三角」經濟圈,將進一步加強川、渝、黔三地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有助於加強區域內外的交流合作,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同時有效拓展市場空間,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流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進而實現川、渝、貴三地的互補優勢,形成資源共享、產業互聯、區域協調的發展模式,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新西三角』經濟圈將建設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增長極,有助於加強三省市間的經濟聯繫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體化任重而道遠
當前,「新西三角」經濟圈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還面臨行政壁壘、體制機制障礙,政策難以全面協同,要素流動不暢通,形成強大的合力阻力重重。
柏文喜坦言,一是交通瓶頸有待突破。目前川、渝、黔之間交通連接還不夠便捷,需要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交通互聯互通水平。二是產業互補性不足。川、渝、黔三地產業結構存在重疊和競爭,需要通過深化合作,實現互補優勢,形成良性發展格局。三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川、渝、黔三地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方面存在差異,需要加強協調和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此外,王鵬認為,川、渝、黔「新西三角」經濟圈建設還面臨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他分析稱,「新西三角」經濟圈一體化進程主要受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因素影響。王鵬建議,政府應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企業應積極參與產業協作和市場拓展,市場應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社會應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劉勇強調,要從體制機制上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推進跨區域共建共享,有序推動產業跨區域轉移和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水平等,使川、渝、黔真正成為區域發展共同體,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
「在用足用活用好現有政策的同時,積極謀劃推出更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全力爭取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劉勇建議,要統籌硬體聯通和機制協同,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配合,加強規劃、土地、項目建設的跨區域協同和有機銜接,積極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重點是通過增設地級市、開發區等,加強城市、開發區之間的交流合作,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繼續做好經濟圈內對口支持工作,縮小內部發展差距,深入清理阻礙產業鏈供應鏈延伸的行政性障礙和地理性障礙,促進產業發展體制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將產業鏈供應鏈延伸到西南落後地區,帶動全域經濟協調發展。借鑑廣東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長三角省際毗鄰區建設和協調發展經驗等,考慮設立省際毗鄰地區先行示範區,在不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壁壘,探索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
柏文喜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強政策協同,三地政府應加強合作,制定統一的政策措施,為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區域內外的互聯互通水平,降低交通成本,提升整體競爭力。三是深化產業合作,川、渝、黔三地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優化實現互補優勢,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四是加強人才培養和交流,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流動。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連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7)丨壓力仍在趨勢向好穩就業需多策齊發
解讀丨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 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
熱點丨2024年房地產市場有望進一步改善
圓桌丨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激活創新動力
總 監 制丨王輝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