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地理丨豐收在望,如何讓農民種糧有錢賺

2024-09-27   中國經濟時報

沃野千里盡「豐」景

編者按

秋色美如畫,最美是豐收。眼下,各地正多措並舉推進秋收,確保秋糧顆粒歸倉,總體看全國秋糧有望再獲豐收。本期經濟地理走進黑龍江、湖北、天津等地,領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豐收勝景,共享「稻花香里說豐年」的豐收喜悅,探尋提高種糧農民收益的有效路徑。

問糧策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彩娜

「今年玉米收成不錯,我家種了50多畝玉米,預計每畝產量接近1500斤。從播種到收穫,一直都有農技人員指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種糧農民王春蘭家的玉米地里,一排排玉米莖稈粗壯、穗大粒飽。

四平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核心區,依託「耕地中的大熊貓」的資源稟賦,創建了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是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的「中國優質玉米之都」。2023年,四平全市糧食產量達到96.14億斤,其中玉米產量達到87.46億斤,同比增長3.1%。今年,四平糧食產量有望挺進百億斤,實現「二十一連豐」。

智慧農機田間穿梭不停,農民登台唱響豐收讚歌,豐收市集攤位前人頭攢動,民俗非遺表演精彩紛呈……眼下,從東北糧倉到江南魚米之鄉,全國各地陸續迎來大面積秋收。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目前除雙季晚稻外,大部分秋糧作物進入成熟收穫期,玉米、大豆、中晚稻等作物長勢總體正常偏好,全國秋糧有望再獲豐收。

「種出好糧食只是第一步,如何賣得順暢、賣出好價格,對我們種糧戶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王春蘭告訴記者。「種糧能賺錢嗎?」每逢糧食收穫,糧農的收益總會引發普遍關注。

卓創資訊分析稱,今年9月中上旬,東北玉米市場供應寬鬆需求疲軟,價格回落;中下旬下游企業採購心態謹慎,市場走貨或不快,黑龍江及遼寧部分地區新季玉米上市或增加市場供應,預計中下旬東北玉米價格或難上行。

長安期貨分析認為,當前陳玉米仍有剩餘,新玉米逐步上市,未來有集中上市壓力。而由於當前玉米市場價格弱勢,市場拋售陳玉米心態明顯,價格趨弱。整體來看,甩賣心態與質量不佳導致價格弱勢循環。後續來看,一是當前價格因市場情緒與質量問題大幅下跌,後續接近種植成本線,繼續下跌空間或有限;二是四季度消費呈現增長趨勢,包括生豬能繁母豬存欄回升以及深加工季節性降庫周期結束;三是當前庫存偏低,後續存在補庫需求。但在集中上市壓力之下,上方空間也受到限制。預計後續或以低位偏弱震盪為主。

河南省委諮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張占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我國農戶種糧收益低,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響:第一,農戶種糧規模較小,大部分農戶種植規模沒有達到經濟學意義上的規模化,導致機械化耕作、播種、田間管理、收穫等環節仍然依靠社會力量完成,產業利益外溢,農戶自身每年獲得的收益有限。第二,我國糧食價格一直比較穩定且偏低。近年來,先後多次調整糧食收購價格,但是仍然不高,直接影響種糧農戶的積極性。第三,糧食生產仍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像2023年河南等北方地區小麥收穫季節遇到的「爛場雨」,讓不少地區的小麥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導致農戶收益大幅下降。

種糧收益好不好,直接影響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的種糧積極性,關係國家糧食安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

如何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有錢賺、能得利?張占倉建議,從政策上進一步鼓勵種糧大戶擴大種植規模,破解農戶因為經濟規模不足而導致的收益偏低難題。大膽探索「小田並大田」改革之路,加快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進程,讓一般農戶從兼業種糧中解放出來。提高種糧大戶或專業種糧公司的社會保險水平。通過政策激勵,提高種糧特殊補貼或保險保障能力,讓種糧者抵禦自然災害的保障水平實現較快提升,真正為其確保年度收益不斷增長、安心從事糧食種植提供更好的社會環境。

就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張占倉建議,對於全國糧食穩定調出大省與穩定調入大省,通過國家層面建立確保糧食供給安全評價機制。凡是糧食調入量超過本地需要總量15%的省份,必須與糧食調入占比最高的省份簽署橫向利益補償協議,以國家規定的最高糧食收購價格計算調入總量需要的資金總額,直接補償給調入省份。這些資金由糧食調出省份直接用於補貼當年的種糧農戶、合作社或企業,確保種糧者願意繼續種糧。對全國六個糧食穩定調出大省加大財政助農發展支持力度。面對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勢,通過「三化」項目直接立項,支持種糧大省加快種糧行業的現代化進程,從根本上增強糧食生產的現代化能力。加快糧食種植的科技創新步伐。通過「種業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糧食新品種。全面推行無人機防控,大範圍病蟲害防治責任由地方政府設置專項資金承擔。通過提高農產品產業加工能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延伸產業鏈等,大幅提高種糧地區的農業產業化水平。

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著更多的希望。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陳 波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