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重要古蹟之一,耗費10年時間建成:堪稱「世界的肚臍」

2022-03-13     蘇丹卿

原標題:耶路撒冷的重要古蹟之一,耗費10年時間建成:堪稱「世界的肚臍」

今天,在這個明媚的陽春三月里,終於是看完了那本厚實的《耶路撒冷三千年》,這距離我的上一次耶路撒冷之旅已過去4年了,我仍是對這座城市念念不忘。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邦國的興亡、民族的攻戰、宗教的紛爭,在這裡深深地糾結在一起,直到今天還沒有平息。

我想,世界上再也沒有第二座像它這樣錯綜複雜的城市了。我對它的「不忘」,正是因為漫長歷史的交織,剪不斷理還亂。

在書中,提及到的許多古蹟、遺址我都曾經走過、看過、摸過。其中,多次出現的聖墓大教堂勾起了我深深的回憶。

這是一座精美的大教堂(又稱「復活教堂」),相傳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自建成後一直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建築之一。這座教堂是自4世紀初,由羅馬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而建。

年逾古稀的海倫娜受君士坦丁之託來到耶路撒冷,她在橄欖山上建造了耶穌升天教堂和艾琳娜大教堂,後又耗費10年時間建成了她的第三座大教堂(聖墓大教堂)。

它正面朝東,是一座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建築群,被視為「世界的肚臍」(聖殿是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的聖地。

由於歷史的關係,聖墓大教堂屢建屢毀。公元7世紀,波斯帝國征服該地後,聖墓大教堂幾乎被完全摧毀。直到1149年,十字軍重建。

我第一次見到這座大教堂的時候,初步印象是精美絕倫的設計感,後來才是複雜、難解的歷史人文的探索。

今天的聖墓大教堂是面朝南方,由三大部分組成,仍是一座巍然壯觀的古建築。

這是當年十字軍留下的,也是十字軍所有藝術中最精緻的,吸引了全世界無數遊客前來觀光。同時,它也是國際新聞中最常出現的一座建築之一。

這教堂融合了各個教派的藝術氣息,深受希臘正教會、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教會建築風格的影響。教堂內部建有小教堂、巨大迴廊以及諸多聖跡、壁畫等,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那聳立的圓形大廳的穹頂。

每逢陽光折射進來,可以直接找到耶穌的墳墓上,即「聖墓」,位於一個類似小房子的建築里。每當大教堂開門後,來此排隊的人的非常多。據傳,這個遺址也是當年由海倫娜發現的。

整座教堂十分精美,不論是建築本身的設計,還是歷史的悠久,每一個路過的遊客都不會輕易錯過聖墓教堂的風采。

同耶路撒冷這座城市一樣,聖墓大教堂從來不屬於某一個特定人群。由於歷史的複雜性,這座教堂由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和希臘東正教共同享有監護權。而教堂建築本身的每一個遺產都屬於不同的教會。

如教堂正門的前方院子屬於希臘東正教,通往前院的樓梯屬於亞美尼亞教。但樓梯最後一級台階是屬於院子的延伸部分還是樓梯,兩派爭執從未停,這也是史上最著名的公開爭鬥。

如果跟著當地導遊遊歷這座大教堂的話,他會告訴你這個梯子是永遠不能移動的,除非有另一個教會占有它。那麼,這個梯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150餘年前,這個梯子的存在是通往亞美尼亞主教的陽台,在那裡有他的花園,他經常與朋友們喝咖啡。梯子放在那裡是便於陽台清理。

除此之外,教堂的守護也是由不同家族進行擔任的。

在薩拉丁王朝時期,薩拉丁任命加尼姆·哈茲拉吉為教堂守護人,直到今天,加尼姆·哈茲拉吉的後代努賽貝家族仍在擔當這一角色,「聖墓大教堂的守護人、守門人」。

而教堂的鑰匙是由在朱達家族手上,為「鑰匙保管人」。這兩個家族一直負責大教堂的各扇大門,但彼此警惕,存在互相競爭的關係。在朱達家族眼裡,努賽貝們只是守門人,而努賽貝家族則不允許朱達家族的人觸摸門或鎖。

據悉,聖墓大教堂共有兩把鑰匙。一把已有850年的歷史,且仍未損壞。另一把則是如今實際使用的鑰匙(也有500年的使用歷史),現被保存在隸屬於教堂的一個狹小辦公室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26266a0ee5d792e5243425ab24758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