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的盡頭是骨科,不是段子

2022-04-21     成都Big榜

原標題:滑板的盡頭是骨科,不是段子

是活生生的同事。

滑板初學者第一天,「永遠年輕,永遠骨蓋淤青」。

滑板初學者第二天,「滑板的盡頭是骨科」。

滑板初學者第三天,「出板,骨折價」。

以前的滑板是小眾運動,一般存在於零星的碗池,伴著大面積塗鴉氛圍,在坡上起飛翻騰降落,輪胎摩擦地面的聲音刺耳又危險。

現在,沒有滑板的反而成了小眾,出門可以不帶飯,但必須帶板。

當然不要以為滑板的門檻比較低,講究的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對滑板初學者來說,最大一筆的消費不是購買滑板,而是學會交保護費。

對滑板動心的各位,記得夜深人靜捫心三問——

買沒買護膝?

有沒有錢找教練?

打開市民雲看交沒交醫保?

滑板並非一時興起,反而在節點上都有跡可循。

之前是因為王一博,強大的號召力與效仿力讓迷妹前赴後繼,現在是三億人上冰雪之後的蝴蝶效應,沒有冰天雪地之後在陸地過癮。

確實有點風靡,朋友圈一半的人在拉天幕,一半的人在玩滑板。

現在和朋友一起逛街的門檻有多高,「根本不能在一起並肩擺條」,前面滑得開心自在,後面追兩步乾脆擺爛越走越慢。

但如果朋友停下來喊你試一試滑板,你的心動程度會迅速提升。

同桌@必丹 組建了一個滑板社群,「像一個XX組織一樣發展下線」,因為她是滑板初學者,為了能夠持續滑下去而尋找板友。

她交的第一筆保護費,給板友買咖啡送點心,糧草先行,融入集體。

條件聽起來不錯,又伴隨著@必丹 的安利,於是@小白 躍躍欲試。

前十分鐘淺試一下,「她確實有天賦」,後十分鐘,「很穩」,正在@必丹 以為不用目光關切的時候,一切都曬乾了沉默。

故事的發展,大概以四宮格漫畫就可以講清楚。

@小白 說,「一切都是因為沒穿護具」,但摔跤之後反而買了護具。

護具的故事也有點荒唐,她在閒魚尋了一個二手護具,對方表示不包郵,「你騎自行車過來取」,@小白 又曬乾了沉默。

在她取貨之後,賣方追問,「美女,還要拐不」,《賣拐》成都版。

滑板的盡頭是骨科,不想上班的時候也可以滑板,只是疫情不好找工作。

所以嚇得滑板初學者連夜買保險,@航寶 緊急聯繫保險經理,@必丹 見縫插針研究保險,@門牙 想跟風買針對性保險。

但其實@小白 有買保險,只是不知道把票據弄哪裡去了——

對方:「下次記得把手續帶好」,

小白:「沒有下次」。

後來她不斷反思問題出在哪裡,「可能是今年犯太歲」,然後發來一張健康運勢截圖,「屬豬的人今年容易跌傷」,她信了。

早在兩年之前,@小白 的前室友@炮姐 就因為滑板斷了手臂。

情況是真的有點嚴重,「醫生喊我立刻手術」,恢復不到左手可能喪失旋轉功能,她抱著一點愧疚但更多是渴望安慰的心情告訴了領導。

領導說,「你這種情況是不是可以申請殘疾,給公司免點稅收」。

不要說@小白 不記得教訓,就連@炮姐 自己也重新站上了滑雪場。

但這一次她交了該交的保護費,購入專業的滑雪服,頭盔護膝手套護臀一應俱全,商店沒有守護天使,但至少要穿上鎖子甲。

買了保險的@必丹 又繼續入了一個熊,「綁在屁股上」。

有點病急亂投醫的意思,且隊友都不想跟她一起滑,「覺得丟臉」,但即便如此了,依然防不勝防地一個撲爬,雙重社死。

@狗蛋 在把腳擰到之後,發消息給丈夫,說了一長串過程。

丈夫情商之高,並沒有質疑她的技術,從另一個角度給出建議,「重新給你買一個板」,@狗蛋 警惕,這是另一種狼的誘惑。

我問她得出什麼教訓,《需要對滑板有敬畏心》。

她說她的摔法護具都救不了她,一次是為了躲狗屎而摔,一次是一個坡,「當著同事的面一個大仰摔」,在都江堰衝過坡的人也會陰溝裡翻船。

平地摔是一門學問,而她最該交的保護費可能是拜一拜土地公。

滑板初學者的體驗就是,明知山有虎,請問明知山在哪裡。

然而到了明知山,又反覆試探不敢下腳,心裡癢,也害怕。想像自己滑板的樣子應該是御劍飛行,實際上是站上去都需要人扶。

@門牙 有兩個保鏢,一個是陪伴的丈夫,一個是陪練的教練。

丈夫的作用就是看著她,每天抬個小板凳往地下車庫一坐,一邊耍手機一邊餘光惦記,旁邊的小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跳繩。

教練是朋友推薦的,倒也沒什麼野心學動作,「主要是交保護費」。

雖然教練不會像偶像劇那樣在她摔的時候抱住她,但會給她示範,「我花錢請教練就是後路,經過專業學習還三長兩短我也認了」。

@門牙 會算帳,「醫藥費誤工費營養費加起來,這點學費算什麼」。

教練也比較佛,喊@門牙 去她朋友圈找視頻學習,@門牙 一圈看下來,「大部分是她念rap的視頻,唱得挺好的」。

@門牙 的滑板第一步可能是學rap。

@小扶 的準備工作是,「在公園裡找了一塊平地」,人少,比較空曠,不允許有小石頭出現,「辦了這個地方的月卡」。

然後又認真選購了砂紙,一套有安全感的護膝。

沒有花錢找教練,但每天都著急忙慌下班,為了去看大神怎麼滑,「活得像個高三的學生」,願意花時間為自己的滑板鋪墊。

但專業的動作沒學會,盡搞些花里胡哨的動作,結果狠狠摔——

臀部重重落地,滑板飛出去100米,「大概兩周時間,躺下睡覺都痛」,主要是造成了恐懼陰影,她暗自決定不滑了。

好死不死,生日悄然來臨,「好姐妹送來了好看的史努比滑板」。

親手送到她面前,該來的終究會來,「她們讓我當面試板」,忍著痛假裝盡興滑行,「滑了30米我就下來dia上走」。

想起@必丹 說,一個路人想試她的板,「我鼓勵她原地踩一踩」,下來之後對她說,「你滑一下呢,我看網上好多帥女生」。

然後@必丹 表演了一個直線滑行,溜了溜了。

其實大多數的初學者,會把大把的時間留給自己找後路。

滑板選哪款,「主要是看哪款二手賣得出去」,聽說滑板飆出去傷人不屬於交通事故,「查一下要判多少年」,如果要摔倒,「哪個姿勢可以自保」。

問題層出不窮,一直在只年輕一次和還想再活活之間徘徊。

上一句是,「寧做滑板的菜狗,不做愛情的舔狗」,帶勁,下一句是,「別人滑的是滑板,我滑的是血小板」,費命。

反正只要動了這個念頭,中午不買早晚也會買。

@必丹 不滑之後準備掛起來,或者做成換鞋凳,@阿康 一雞多吃,已經用滑板拉了一車快遞,@一駿 決定買長板,燒火應該挺旺。

雖然但是健身房也沒開,練一下臂力也是不錯的。

雨天不能滑板,出太陽全是向日葵也不適合滑板,好不容易遇上陰天出門,一打開社交軟體,「有人滑板骨折了」。

當然就算鼓起勇氣出門了,也會被小朋友「碰瓷」。

有人問滑板到底危不危險,反正有的東西一輩子只能玩一次。

我問@小白 傷好之後是否繼續,她停頓半秒,「今年不會了」。

從她旁邊的@JOCK 說,「我本來想說試一試,結果看到你」,一瘸一拐的@小白 力挽狂瀾,「你試一試嘛,真的沒啥」。

@彭主任 也小聲說,「我也不買了,周末她來找我借拐」。

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你和滑板是一公一母。

滑板本身不是陷阱,只是滑板的人要過分小心與冷靜,初學者可以嘗試,但務必收起自信,酷蓋板仔不是一日而就。

否則不是玩滑板,而是換車滑輪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22444413f71bbb529ea7cd8e229d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