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作為現代傑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常常出現在教科書中,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不外乎是這兩篇經典之作《背影》和《荷塘月色》。
小的時候不知道何為美文何為經典,但這兩篇絕對是90後兒時的噩夢, 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只是全文背誦難度可是不小呀。估計有不少的小夥伴,因為背不出來這兩篇而被老師罰抄或留堂吧!
長大後才明白,他的散文里充滿 「整飭而溫和、莊重而矜持」的文人氣息,而且文辭優美,意境恬淡,讀後引人深思,不愧多年來能夠一直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然而,前段時間卻有家長提議,要從語文課本中刪掉《荷塘月色》一文,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其實在此之前,就有家長強烈要求刪除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而刪除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 就是文中父親穿過鐵軌去給作者買橘子,還爬上了月台。而這樣的做法,在家長眼中,就是違反了交通規則,如果孩子跟著學的話,在鐵軌和月台上跑來跑去,很是危險。
好吧,感覺說得也蠻有道理,但家長還是有些杞人憂天了。在我看來, 初中的學生已經逐漸建立起三觀,至少能分辨基本的危險,不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次受到了批評,而這次是僅僅是因為文中的8個字。
我們首先來看這篇散文的創作背景:《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 而朱自清雖手無縛雞之力,卻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他始終沒有投筆從戎的決心和毅力,從而無法平息對現實黑暗和憎惡。
那時的朱自清內心是抑鬱的,久久無法平靜。於是他通過對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 流露出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的複雜心情。而文中那月下荷塘景色,正是朱自清的內心「桃源」,也是他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如此美好的散文,能夠令讀者心靈滌盪,是歷年來中學生必學必讀的一篇優秀課文。但我們耳熟能詳的文章,有的家長直言要刪除,僅僅是因為描寫月下荷花的8個字上。
原文這般寫道,「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把荷花和月色的交相呼應, 比喻成「剛出浴的美人」,其潔白、純凈的特徵自不待言,是用來形容荷花的清新潔凈的,學生的想像也僅限於此!
然而「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這8個字在家長看來,描寫得過於直接,而且中學生剛好是青春期,對一切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有早熟孩子看到這8個字,會讓他們想入非非,充滿了誤導的作用。
而實際上,朱自清先生的本意,很顯然,是為了突出其 亭亭玉立、風姿綽約、婀娜柔美、嬌羞無比的特徵的,它對應的本體事物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荷花!
有些網友也看不下去了,也表示 「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就十分美好,孩子沒有什麼想法,家長反倒先行「想入非非」了。
總之,不管是《背影》中的父愛深厚,還是《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婀娜,都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如此優秀的作品, 僅憑文章中的幾個字就斷章取義、吹毛求疵,是說不過去的。畢竟時代不同、觀點不同、立場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