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令范思轍心心念的「澹泊書局」,在古代究竟什麼樣子

2020-01-01   東湖野客

最近火熱的電視劇《慶餘年》中,郭麒麟扮演的「地主家的傻兒子」范思轍,成為搞笑擔當,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從前幾集開始,「財迷」兼「數學小王子」范思轍就琢磨跟范閒一起開「書局」,一本正經的討論分工、贏利和分紅等。此後,為了心心念的「澹泊書局」,他不惜「低三下四」央求范閒、想辦法求娘娘題字,可謂不放過任何一個對書局有利的機會。

郭麒麟飾演的范思轍

讓人惋惜的是,電視劇《慶餘年》中並沒有對「澹泊書局」作詳細介紹,我們無法從中對書局有一個概括認識。那麼,令范思轍心心念的「澹泊書局」,在古代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慶餘年》改編自貓膩的同名架空歷史小說,沒有真實的朝代背景,不可對其中劇情和細節作過多考究。有人根據劇中提到的北齊國問題和南北朝時期的文化風格,認為該劇是以南北朝時期為背景寫作的。姑妄聽之,但是了解中國古代書店發展歷史後,就會發現南北時期書店的稱呼並非「書局」,也沒有劇中類似的發行功能。

由於秦漢關於書籍法令的變化、漢朝實施察舉制度和興辦太學、書籍材料創新等原因,西漢時期出現關於「書肆」的最早文字記錄。

劇中的「書局」,也就是書店,在古代也稱「書肆」,又稱「書坊」「書林」「書堂」「書鋪」「書棚」等。書籍,作為人類知識和文化記錄、傳承和交流的重要載體,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奉獻。同時,書籍作為表達思想、傳播文化和陶冶心靈的精神產品,一旦進行交流或者交易,便無可避免的成為商品。

簡牘:古代的圖書形態

古代很早就有集中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論語·子張篇》中,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所謂「肆」,即是製造物品場所,也兼具買賣功能。《漢書 ·食貨志 》中,對「肆」也有記載,「開市肆以通之 」,意思更加明確,「肆」就是各類商品集中買賣的地方。書肆,顧名思義,就是書籍買賣的地方。

東為常滿倉 ,倉之北為槐市,列槐數百行為隧 ,無牆屋 ,諸生朔望會此市 ,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籍笙磬樂器 ,相與買賣 ,雍容揖讓 ,或論說槐下 。——《三輔黃圖》

關於書籍交易的最早文字記錄,出現在西漢時期,可在研究西漢都城長安的重要歷史資料《三輔黃圖》中找尋到,「各持其郡所出貨物及經傳書籍笙磬樂器 ,相與買賣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槐市作為商品交易的民間集市,「朔望會此市」,每逢初一與十五才開市;「列槐數百行為隧(通道) ,無牆屋 」,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擺攤交易,類似於目前尚存於鄉鎮地區的集市。

關於「書肆」的最早文字記錄,也是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末年文學家楊雄(公元前53年至公元18年)著作的《揚子法言·吾子》中說,「好書而不要諸仲尼,書肆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喜歡讀書但不以孔子學說作為根本,就像書肆一樣,群書雜然亂陳。楊雄雖然是批評當時讀書人看書過雜、舍本求末,卻為後人留下關於書肆的最早文字記錄。正因為此,一般而言,大家普遍認為「書肆」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

太學舊址

為何「書肆」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個人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 一是秦漢時期關於圖書法令的變化。秦朝時期,實施「焚書坑儒」政策,制「挾書律」,嚴禁私人藏書,大量書籍被焚被禁。西漢初年沿用了秦朝關於書籍的法令,直到漢惠帝即位後,開始「除挾書之策」,儒家學者重又在民間活躍起來。漢武帝時期,「命天下計書」「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來收集書籍,此時書籍開始大量增加
  • 二是漢武帝實施察舉制度和興辦太學。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實行察舉制度,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要求能熟讀經史、精通文賦;此外,還興辦太學,培養封建官僚,太學極盛時期生員一度達到三萬人。這兩項政策,均刺激了文人和社會對書籍的需求。上文講到的槐市,即位於太學附近,主要為當時太學學生(文人)服務

古代造紙示意圖


  • 三是書寫材料出現變化。眾所周知,春秋戰國及秦朝時期,主要的書寫材料是木簡或者竹簡,此時的書籍叫做「簡牘」,非常笨重,秦始皇一天閱讀的簡牘奏摺據說可以裝滿一牛車。而西漢時期,書寫材料出現變化。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曾出土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竹簡年號為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甘肅居延肩水金關西漢烽塞遺址中也曾出土麻紙二塊,同時出土的竹簡年號為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紙張的出現,引發了書寫材料的革命,也有力推動了書籍的廣泛傳播也為書肆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東晉的「以紙代簡」法令、隋朝實施的科舉制度、唐朝興起的雕版印刷術,助推書肆發展駛入快車道

如前文所述,如果《慶餘年》是以南北朝時期為背景所寫,那「澹泊書局」則需要改名為「澹泊書肆」。書肆作為「書店」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了宋代。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確是中國書籍發展歷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環。

麻紙

這一時期,造紙業有了長足發展。草(稻、麥稈)、藤(皮)、麻、楮(皮)等被用作造紙材料,紙張開始被大量生產和應用,紙張質量相比兩漢時期有了飛躍進步,竹簡、木牘、縑帛作為書寫材料逐漸被紙張取代。東晉末年,晉安帝司馬德宗時期,太尉桓玄下令:「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宜以黃紙代之」。從此,作為書寫材料,沿襲千年的簡牘被紙張代替。這也是書肆(書店)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紙代簡」法令的實施,為書籍的更廣泛的流通創造了有利條件,也促進了書肆的較快發展。

隋朝雖然僅僅存在38年(581年-618年),是一個典型的短命王朝,但隋朝兩任皇帝對文化和書籍卻都非常熱衷。隋文帝登基後下令,重金搜索各類書籍,於是「民有異本,往往間出」;隋煬帝即位後,繼續搜羅書籍,一度達到「三十七萬卷」。除此之外,不得不談一下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允許原則上允許自己報名參加考試,吸引了大量中下層社會出身人士進入官場。隋朝的收集書籍政策、科舉的發展,催生了書籍市場的繁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書肆的快速發展。

簡牘公文

值得注意的是,從兩漢到隋朝以及唐朝初期,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肆」出售的書籍基本都是手刻(簡牘)或手抄(帛、紙等)版本的。《三國志 ·吳志 ·闞澤傳》提到, 「(澤 )居貧無資 ,常為人傭書 ,以供紙筆 」。所謂傭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就是指抄書,而從事傭書活動的人也稱呼為書傭。由於手刻或者手抄速度較慢,無法批量化生產,這一時期「書肆」的功能比較簡單,主要以交易買賣、有償借閱和相互交流為主。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是中國書肆(書店)發展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重要事件。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的推廣普及,使得書籍進入批量化製作成為可能。可惜的是,由於雕版印刷術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且書法在唐朝成為人人崇拜的文化盛宴,加之朝廷思想守舊等,雕版印刷術並沒有引起統治階層的充分重視,多運用於非官方的民間或宗教場合,印刷的多為佛經、佛像等宗教讀物和曆本、字書等民間用品,規模狹小、質量不高。官府文書及私人書信文集等,主要還是依靠手抄。

刻板

五代版印《九經》、宋代出版業繁榮,書店(書坊)發展進入爆髮式繁榮期

五代時期,後唐宰相馮道等人,在受到民間市場中版印書籍逐漸流行的啟發下,向朝廷提議採用雕版印刷《九經》,出版儒家經典。從此之後,雕版印刷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出版事業。書籍的刻印版本逐漸取代手抄版本,改變了「書肆」的生產方式和運營模式,為宋朝時期書店(書坊)的爆髮式繁榮奠定了基礎。

版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自馮瀛王 (馮道 )始印五經,以後典籍皆為版本。——沈括

然皆寫本,學者艱於傳錄,故人以藏書為貴。五代唐明宗長興二年,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錄梓之法,其本此,因是天下書籍遂廣。——王楨

宋代書坊

到了宋朝,雕版印數技術不斷創新完善,雕版水平和印刷質量進入黃金時代,推動圖書出版業和書店進入繁榮發展期。在宋代,圖書出版大致可分為官、私、坊三個組成體系。官刻書籍由政府機構刻印發行,主要是儒經、正史和法令等;私家刻印書籍由私人在自己家中刻印,大多為自家著作和個人文集等。以上兩者都不以贏利為目的。而坊刻書籍,則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刻印的是百姓日常曆本、喜聞樂見的通俗讀物和科舉考試用書等。書坊,即是當時書店的主流形式。

書店的功能逐漸豐富和多樣化,形成了規模化產業。「書肆」這一名稱,在宋朝已無法滿足書店功能多樣化的需求,逐漸改稱為「書林」「書堂」「書鋪」「書籍鋪」「書坊」等,如臨安陳氏書坊、建寧府黃三八郎書鋪等,宋朝以後書店逐漸統稱為「書坊」。書坊兼具了收藏、刊刻、批發、零售等功能,如「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的老闆陳起,他不僅經營書坊,而且還搜集善本、收藏圖書、聚集文人墨客收稿等,深受當時圖書市場的歡迎,「付雕即成,遠近傳播」。

今天的上海大眾書局

及至明清時期,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通俗小說戲曲等文化繁榮,書店發展又呈現出新特點,書籍種類、經營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到了近代時期,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治理江南時,在南京設立金陵官書局,此後又陸續設立了諸多官書局,書坊逐漸被改稱為「書局」。

中國古代歷史上,書店名稱有所變化,功能日臻完善,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位於武漢漢街的文化書城

《慶餘年》中,「地主家的傻兒子」范思轍通過開設「澹泊書局」,成為富甲一方的掌柜。從南北朝時期書店的發展來看,雇「書傭」抄書,然後對外出售,與真實的歷史情況還是比較相符的,可見作者貓膩在這方面下了功夫。

中國古代歷史上,「書肆」的產生、發展和繁榮,既與國家關於書籍的政策息息相關,也與造紙、印刷等硬核技術發展密不可分,又和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交互影響、相互促進。從「槐市」「書肆」,到「書鋪」「書坊」,再到「書局」,書店的名稱雖然不斷變化,但出售的書籍種類日趨增多、書店功能日臻完善、發展規模日益擴大,對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