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胡光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深化了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開闢新發展賽道、塑造新發展優勢、奠定新發展動能提供了科學指引。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就必須要藉助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利器」,改革當前不適應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匹配的新型生產關係,全面理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脈絡框架。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需要以科學的方法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統籌兼顧與守正創新,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痛點」和「堵點」,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係為新質生產力賦能;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生產關係加速演進的良性循環格局。
需要正確處理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關係。當前是乘全面深化改革之東風,乘勢向上,主動調整生產關係的良機和契機。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價格機制實現生產要素的效率集聚、生產過程的創新涌動以及生產成果的無縫轉化。同時,市場自發配置資源絕非萬能,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容易造成「一哄而上」「資源浪費」「效率損失」等問題,此時需要發揮有為政府的力量,完善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產權保護等基礎性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實現高質量供給與高規格需求的動態均衡。
要正確處理好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的關係。只有堅持以自主創新為主,才能有效保證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安全,保證我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免受制約。但堅持自主創新並不是「閉門造車」,要藉助一切可以藉助的外部資源和外部力量,加快實現國內技術的更新疊代,儘快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跨越。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已經開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客觀需要與之更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當前,傳統產業具備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厚積成勢、未來產業破題起勢,未來需要進一步健全監管和治理機制為抓手,建設具有韌性的制度環境,不斷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高效蓄勢賦能。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0c0f0d1ed6fb51ed4faf5486cc8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