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祁陽九牛壩大屋村:正宗濂溪一脈

2019-06-26     金牌主持陳瑜

【永州故事】祁陽九牛壩大屋村:正宗濂溪一脈

圖文 陳瑜


帶著對文化古村的興趣,前往祁陽九牛壩鄉大屋村,車在丘陵地段穿行,不停下車打聽,聽村民講述九牛壩的故事,傳說,有一年這裡發大水,沖毀了莊稼,也沖毀了河堤和沿河居住的房屋,於是大家齊心協力去找石塊阻截河流,不讓其繼續泛濫。可是,方圓幾十里就沒找到一塊像樣的石塊,這時,老天垂憐當地百姓,下來九頭水牛,化身石塊,從此,大屋永無水患。傳說總能體現老百姓最美好的願望。九牛壩解放初期叫九江鄉,六七十年代叫大江鄉或大江公社,大屋村是鄉行政所在地。下車進入大屋村,放眼一望,全是新建的樓房,家家都是小洋樓,在村民的指點下,穿過新修的樓房,沿著田埂小路進入古村落,一片平整的田野上,一塊寬闊的前坪,一棟白牆青瓦的古祠堂,像一位經歷滄桑的老人孤獨的站立在那迎接著我們的到來。

沒有寧遠祠堂的外觀氣派,也沒有高大的牌樓,院牆上方瓦礫黑白分明,檐口下屋垛子白色線條圍住整個祠堂,上面畫有繼承傳統、啟迪後人的多種水彩圖畫。前有三條雙合大門,每條門框用料石砌就,門為木製。門框兩邊嵌有對聯。門上有門當有戶對,雕刻龍鳳吉祥物。中門富麗堂皇,上方書寫「周氏宗祠」門楣條石上刻有「桃園三結義」圖案。兩側門分別雕刻八仙飄海圖像。

從前中門進入祠堂要穿過大戲台底下。戲颱風格優雅,結構複雜獨特,各種動物造型的襯手,或魚、或鰲、或獅、或龍、或麒麟,或托起台頂、或撐住台沿、或扶持棟樑,舞台幾根大柱頂天立地,戲台20多平方米,戲台兩側是演員化妝室和候場區,它們都是用杉木作的橫樑和杉木板鋪的樓面。這個古戲台是建國前後近百年上演古裝戲的地方,祁劇著名的曲牌「目連戲」就在這裡上演多次並拍成電視資料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的重要遺產。

從前兩側門入內是走廊,走廊邊上是廂房,上下兩層。祠堂內有一個400多平方米用鵝卵石砌成的內操坪,它是鄉鄰看戲和宗親聚集的地方。操坪周圍和祠堂前門外植有梅花、石榴花、木芙蓉、羅漢松和白楊樹等珍貴花木。再往裡走就是正殿,約200平方米,正面是一個大神龕,安放著周氏列祖列宗的神位,兩側鑲有「忠孝節廉」四個大字。屋頂大樑上嵌鑲拍金二龍戲珠圖和太極圖,襯托也是吉祥動物造型。中樑上還懸掛著皇帝親筆題寫的匾牌。

戲台對面就是「大禮堂」,這幾個字應該是「文革」時代的產物,大禮堂以及兩旁廂房都是雙層木結構,有木製樓梯拾級而上,古色古香,保存完整。

據周氏村民介紹,周姓家族的始祖周仕德是明朝千兵,隨朱元璋平亂從江西來湖南,選在祁陽南鄉普樂九牛壩安家。仕德公是濂溪公周敦頤第10代孫即次子燾的後代,生三子:日奇、日辛、日璋。日奇為大將軍,日辛為次大將軍,其後裔有遷廣西陽朔一帶。

仕德公第7代孫周希聖即啟聖公遷零陵縣進賢鄉澗岩頭。可見祁陽九牛壩的周姓家族與零陵周家大院的周姓家族是同祖同根同譜同邦行,而且都是零陵周家大院周姓家族的長輩。據村民介紹,至今還保存了仕德公墓,日奇公墓和啟聖公墓。後山有將軍歧,村前有古井,只可惜四個古院落,一個古廟,一座古橋,一個古亭等已被毀壞

周氏宗祠始建於仕德公時代,現有的周氏宗祠重建於1916年,1927年被土匪放火燒毀戲台、正殿,1929年重修戲台、正殿。1948年修建走欄廂房和「女台」。重修後的周氏宗祠,仍氣勢宏偉,樸素古典,蔚為壯觀,後因「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將其毀壞,又因修大江水庫、大江渠道,祠堂內外的石雕石刻被當作料石取走,使得周氏宗祠滿身瘡痍,面目全非。

聽年長的老人說,這個祠堂曾是九牛壩片農協會的會址。九牛壩成千上萬的群眾在這裡打土豪鬥地主,分田分地分農具,從1950年開始作為九牛壩第一所中心小學校址,到六七十年代的九牛壩鄉中學,是祁陽縣當時的名校之一,以後是大江中學、九牛壩學校的校園。歷經時代變遷,祠堂也做過很多用途,至今能保存完好,實屬不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uBnA2wBmyVoG_1Zb7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