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爸
1
兒子入園的第一天。
我跟老婆特意起了早,一起送他去學校。
開開心心地去了學校,但是老師發來的照片,開學儀式上的他,雙手緊緊地捏著衣擺。
表情懵懂,神色迷茫。
看得出他心裡大大的緊張。
老婆看到後,有點著急,給我發了一堆照片。
我看到照片後掛在一顆焦慮的媽媽心。
我說沒事,第一天上幼兒園,等等看吧。
我內心沒有焦慮,因為我相信他。
正如他也相信我一樣。
第一天下午5點,我如約出現在他的教室門口。
老遠就瞧見他在觀望門口。
見到我來了,反而不想回去了,想聽老師把繪本講完。
回家後,我炒了幾個簡單的菜,也備了酒,說給他小小的慶祝下。
祝賀他成為了一名學童。
一家人都覺得這個時刻很奇妙,因為這是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這個圈子。
晚上洗完澡後,我跟兒子說:「從今天晚上開始,你是不是要自己睡了呀?」
他點了點頭。
因為很早以前,我倆就約定好:去了幼兒園就自己睡自己的房間。
當然,第一天分床睡,我還是得哄他入睡,給他唱了最喜歡的催眠曲《長亭送別》
當他聽著聽著睡著後。
我還繼續小聲哼唱著,竟然偷偷流了一把眼淚。
又輕輕地抱了一下他後,收拾心情,繼續去熬夜寫稿了。
老婆這時過來找我說:「第一天上學,就要分開睡,會不會不好?有點小小的殘忍。」
我能體味她的心情,其實她捨不得。
我說沒事,你先睡吧,是他自己答應的,也準備好了。
我們沒有強迫他,他也睡得很香。
過了一會,老婆又從臥室過來,踟躕著,說要不等他讀小學再分睡。
看得出她深深地不舍,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說,我理解你的心情,我自己剛剛唱催眠曲把自己唱哭了呢。 ,
但是,這一次分離,需要我們跟孩子一起堅強的面對。
她也就沒說什麼,回房了,交代我睡前記得給兒子蓋一下被子。
2
為了這一刻,我知道孩子也準備了很久。
記得第一次跟他說:「你看,都給你準備好了小房間,準備好自己睡了嗎?」
他看上去很緊張,直接跟我回絕:「不行,我就是要跟你們睡。」
「好吧,那就再等等,要不等上了幼兒園就自己睡。」
「好呀!」
那時候我已經跟他一起做上幼兒園的準備了。
這可真是一場持久戰。
應該是從剛滿3歲開始的。
那時很多人催著我送他去幼兒園。
我問他:「上幼兒園吧。」
「不行,我還不想去。」
「好吧,那就等一年,好不好?這一年裡,你可要加油嘍」
他同意了。
那時兒子雖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
但是還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一急起來就哭臉動手。
至於規則的遵守,更是讓位於他的本能。
比如出門,無數次說要注意看車,不要亂跑。
可每次一激動,特別是跟哥哥及妹妹一起出門。
那就像一群關了一天的鴨子下了水。
吃飯能自己扒,但是耗時和真正吃進去的少。
上廁所還不知道擦屁股。
不管是心理上還是生活上都沒有準備好。
所以我說晚點去吧,於是等了一年。
其實過早去的結果往往讓孩子無法適應,對培養獨立性無益。
記得朋友的女兒,因為奶奶在幼兒園做事,於是剛剛3歲就帶了進去。
結果小傢伙每天也不哭鬧,就是緊張畏縮。
原本就不愛說話的孩子變得更加膽小。
每天都把大便拉在身上。
因為她不敢喊,也不知道該怎麼如廁。
結果奶奶每天就又急又累地既要幹活又要給孩子清理。
而這樣的經歷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並不是好事。
很多父母看到小小的孩子懂事,就覺得很好,內心就去比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早點成熟獨立起來就好。
可千萬不要這樣以為早點懂事是好事。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我覺得,就成熟來講,個體不應過早成熟,不應該在他們還處於相對依賴的年齡時就作為一個個體建立起來。」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
特別是男孩,他們幼年時期的發育更是晚於女孩。
更要多一點耐心的。
3
很多媽媽面對哭鬧抗拒的孩子,心裡很矛盾,不知道是愛還是害。
因為孩子抱著媽媽的腿,揪心地拉著時,我想每個媽媽都會落淚。
但是媽媽想著:寶貝呀,我不得不放手啊,孩子,你要獨立起來。
對!對於準備好了的孩子,只是因為害怕新的環境而抗拒,我們可以採用老師教會我們的方法,配合老師去處理。
可是,有的孩子真的沒有做好準備。
要知孩子不是一夜之間就成熟的。
個體的心理發展需要很長的過程,甚至一生都在慢慢地不停成長。
而每個年齡要發展出相應成熟的個體,就需要照料孩子的人給予豐富的養料。
讓孩子的內心強大起來,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如果一直缺席,而到了分離的時候,就要求孩子去獨立。
這樣無異於一種「迫害」。
逼迫孩子去成熟,逼迫孩子去獨立。
這樣的結果呢?往往不盡如人意。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家庭與個體發展》中提到:「家庭為個體情感成熟所做的貢獻有兩個主要特徵:一個是持續地為個體提供保持高度依賴的機會;另一個是為個體提供機會,讓他們脫離父母進入整個家庭,然後脫離家庭進入家庭以外的社會單元(比如學校)」
所以,父母的愛要自嬰兒時期開始就要給足,並且一直持續下去。
不僅僅是金錢和奶粉保證,孩子需要的是愛的給予。
這就是父母的第一個任務:跟孩子形成親密依賴,呵護孩子的成長。
而同時,父母要做好分離的準備,為孩子提供獨立的機會。
這個前提是有愛的保證。
試著讓孩子去跟自己的親戚朋友相處,融入大的家庭。
然後慢慢地融入學校、社會。
這就是父母的第二個任務: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促進孩子的獨立。
這個長大後是什麼時候?
我覺得最好的時期就是3-6歲,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家庭經歷不一樣。
所以等孩子真的準備好了,那就大膽地放手。
4
所以,小小魚入園後,就把入園分離和分床睡兩件事一起做了。
我自己會在獨處的時候感到不捨得,也會期待去早點接孩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焦慮。
因為我知道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到了第二天,明顯看到了變化。
因為對環境開始熟悉,開始有了笑容,有互動了。
每個晚上睡在自己的房間,睡得很香。
只是臨時改變了作息,每天早晨起床跟媽媽說:「我的頭暈乎乎的,眼睛也睜不開。」
但去了幼兒園之後,整個一天,開心地像一個小精靈。
我接他回家的路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
跟我展示老師給他的小獎品。
我說你開心嗎?
他說太開心了。
我說真的想做你的同學,你們學校這麼好玩。
他笑呵呵地說歡迎我去。
看到兒子的表現,老婆也把心放回肚子裡了。
這個時候,我知道自己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
幫孩子成功地適應了這一次分離和獨立。
分離,不該是一場「孩子哭鬧,父母堅持」的戰役。
而應該是一場「相信你,陪伴你,直到慢慢退出」的告別。
之後的人生,我們仍舊會在一場又一場地目送和重逢中度過。
而在能牽著他們小手的時候,緊緊捏一會吧,珍惜做父母的寶貴時光。
孩子,我無法許你一生,但我願等你,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