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至嗩吶

2019-08-16     在長安

嗩吶是我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管樂器。其發音開朗豪放,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是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嗩吶單吹,雙吹,兩人組合的單吹單打,三人組合的雙吹雙打,五人以上多於十人組合的混合班子,包括有絲弦,打擊樂伴奏的戲曲坐唱。

周至嗩吶可追溯到唐朝。相傳唐明皇女婿郭愛被流放周至勒馬時,自解煩惱,將自己所戴的帽芯子盔上的銅管與房頂棚上的蘆管結合在一起,做成嗩吶吹奏音樂,並因此被皇帝特赦,留下周至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成為周至嗩吶的源頭。因而勒馬村吹嗩吶之風代代流傳、經久不衰。現在,周至嗩吶主要分布在終南、辛家寨、侯家村、青化、竹峪、廣濟、翠峰等地。這其中,青化鎮竹峪溝的嗩吶,自清代相傳,村民祖輩以演藝嗩吶為生,一代一代用《宮車譜》相傳,現已有13代傳人。目前,參與紅白喜事吹奏、開業典禮吹奏的嗩吶共有13人左右。

周至嗩吶屬木製雙簧管樂器,由哨、氣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組成。它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嫁、喪、葬、禮、樂、典、祭等儀式伴奏。特技表演有頂磚、掛壺、墜凳、口鼻同吹、噴火、啞巴戲等十多種吹法,堪稱一絕。周至嗩吶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實用性的特點。趣味性主要表現在樂曲的「戴帽」「穿靴」上。「戴帽」是指樂曲一開始先奏幾小節後,才入正曲。其作用不僅為了統一音高與音速度,還有提示作用。「穿靴」指樂曲結束後,再奏一段速度較快的樂曲,雖與所奏樂曲要求不完全一致,但能形成高潮,適應觀眾欣賞情趣的需要。經常演奏的曲目有六七十首,有曲譜記錄的則有二百餘首,大型曲目主要有《三難女》《刮地風》《雁落沙灘》《水龍吟》《賞宮花》《飄雪花》《單雙放牛》等。

2014年,《周至嗩吶》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周至嗩吶》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fB13mwBJleJMoPM9Dfk.html










史記 張偉麗傳

2020-03-09





疫情下的西安

20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