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在中國古代,人們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很注重禮節和細節,就連自己的身後事也是格外有講究。諸如秦始皇更是有著名的秦兵馬俑坑以及其他更多分門別類的陵室。
於是人們對在晚清時擁有極高權利的慈禧的陵墓也意外的感興趣,似乎意在探尋此人的陵墓可有什麼特別之處。
據史料記載,慈禧死後埋葬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然而,這座陵寢卻存在了一個神秘的傳說,稱它的墳頭「百年不長草」。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滿洲女子獨一份,兩度專政掌權人
慈禧作為清朝晚期的一位著名歷史人物,達成了以女子之身兩度作為垂簾聽政的實際掌權人,出生於滿洲鑲藍旗的貴女,她在政治上的表現其實不算很差勁,其利用出色的手腕和權謀。
加以自己的權力,控制了清朝的政治大權,並且不斷地施加壓力,使得清朝的政策和決策更加符合她的利益。她也以她的手腕穩定了清朝內部政治局勢,延續了清朝的統治和穩定。
同時,慈禧在經濟上也有不俗的表現。她推行了一些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鐵路和郵政的建設等。這些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慈禧的專橫和任意妄為導致了清朝的許多政策和決策的不合理和不公正。其在位期間,官僚腐敗現象嚴重。
此外,她還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中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政策,導致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現代化進程受到嚴重挫折。
而她對外交事務的處理不當更是導致了多次戰爭和領土割讓。她還對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持保守態度,阻礙了清朝的現代化進程。
這樣一個褒貶不一疑雲眾多的女子,她的每一份異於常人之處都值得推敲,那麼她那座百年不長草的墳墓究竟包含了什麼故事呢?
墳頭切莫長草,身後才能安寧
有關這個傳說的起源,歷史上存在多種說法。
其中一種傳說認為,慈禧曾經作惡多端,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所以她的陵寢上不長草是因為受到了天譴。
兼之慈禧生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用了大量的人參和其他草藥,這些草藥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更是導致墳頭長不出草來的根因之一。
眾所周知,常規的墳墓是避免不了草木叢生的,這也是今人常提的「墳頭草」。且在當時古代有一種說法——墳墓面前長草視為吉利之象。
那麼按理說慈禧的墳墓也應該是如此,可是現實是她的墳墓百年見不到一點綠意,她到底做了什麼呢?
有傳聞說道,曾經慈禧突發奇想,想去視察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可當她看到陵墓面前長草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尋常的墳頭草吉利事,而是腦中驟然間閃現的一個詞語——「落草為寇」,當然,她能有這樣的反應也是在今人看起來比較微妙的一種自我心理暗示。理所當然的,慈禧覺得憑藉自己的高貴身份,怎麼能和土匪一詞沾邊呢?
對此她做出的選擇是一聲令下,命人想盡辦法解決自己的陵墓長草的問題。
這一選擇可謂是苦了接受命令之人,這可是在化學化工知識並不發達的古代,到底怎麼樣才能不讓墳墓長草呢?
於是授命著就極盡全力去翻閱各種古書,同時也讓手下的人到處尋找不長草的辦法,期間經歷過將陵墓的土當活物火攻炒熟以此斷其生機的辦法,保險起見還得運用上煙燻的手法,令泥土的營養成分和水分徹底揮發喪失掉。
於是開始了以這樣一種樸素的手段實行的階段,方法的初期自然是能做到不長草的。
可惜他們低估了大自然對自己的保護和頑強的生命力,經過幾年的調養生息,那片土地又奇蹟的煥發綠意,這本是大自然的奇蹟,可在他們眼裡這便是讓人頭疼的失敗。
可以說是非常的無奈,他們不得不繼續尋找不長草的辦法。
後來有人發現,放過鞭炮的土地似乎長不出草來,揣測可能鞭炮裡面蘊含了遏制長草的東西,而他們做出的舉措是再次將土壤和鞭炮的原料混在一起炒和熏,於是最後終於成功了。夾持了污染性的鞭炮成功毀滅一方土地的生機。
而另一種說法,和前者則截然不同,比之更是多了幾分殘酷。眾人皆道慈禧心狠手辣,她狠在哪裡呢?
除了違背後宮不得干政的不成文規定,不僅在生前奪取同治帝和光緒帝的權力,就連對標自己的身後事,也是不惜一切代價。
在野史中的說法是,修建陵墓的規矩必然很嚴苛且細緻,不但需要找人看風水,而且對於其他事物的安排也要妥帖,而這時問題就出現在了風水大師上,他告訴慈禧,「您的墳墓面前可千萬不能長草,只有這樣才能在逝去後得到安定,如果施加童男的鮮血,那麼效果會更好。」
聽聞此言,慈禧當即就下令殺掉了幾個男孩。這是何等草菅人命的做法啊,因為一己之私就危害他人,不顧他人的生命。可恨她的身份地位,無人能違抗她的命令。
當然離開第一種迷信色彩的揣測,因為其可信度並沒有得到科學證實。
而實際上,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所謂造成墳頭百年不長草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對陵墓泥土所做的那些化學因素混雜所致,那樣的方法使得那片土地的生長條件變得格為苛刻。
須知河北遵化氣候適宜,日照充足且年降水量也很豐沛,這本該是一片肥沃之地,硬生生因為慈禧的一己之私令她陵墓所處之地變成了不毛之地。
偏執化作無情刃,利益即是上好藥
其實從慈禧的作為中多少可以看出她本人的性情無疑是偏執的,她對某些特定事物有強烈不信任、猜疑和自我心理暗示的自成一套的邏輯。
首先,慈禧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行了新政,包括重組內閣、創辦北洋海軍、設立新式學堂等。這些改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但同時也存在著種種不足和限制。
其次,慈禧的政治手段往往是以權謀私,削弱了官僚體制的權威,干預政治決策,濫用皇權。她對光緒帝可以說是幾乎做到了監禁,以便於自己掌握朝政大權,甚至對政治對手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處決,單憑她猜疑和不信任便註定了她將難以與他人建立所謂的真正的親情。
但她的偏執也導致她二度想攝政時大臣的不贊成和不信任,但即使缺乏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她依然可以在自成一套的邏輯中自圓其說。
閉塞偏執的思想讓慈禧對於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她曾多次接見西方外交使節,與之交流,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但是,不得不說在她的影響下,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現代化進程是受到了限制和阻礙的。
若有生前可堪顧,戲謔人生可重演?
在慈禧的世界觀中,直面她慾望的點即是她所行的進程。為了要攝政,她可以毫不猶豫揮刀想和她奪權的大臣,她也可以藉由扶持年幼的新帝而垂簾聽政,甚至可以實際的監禁帝王以全自己的掌權之心;為了自己所謂的莫須有的身後安穩之名,她可以肆意毀壞自然環境,更可以殘忍奪取他人性命,僅僅為了一句莫須有的可安陵墓。
慈禧在封建專制的古代,而她恰好又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她的作為和行事其實不難理解,畢竟那個年代人命才是最廉價的東西。
其實初期慈禧是有著非常強的個人魅力的,她善於交際、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領導才能,這些特質也為她在政治上贏得了許多支持者。
故而她才能在攬權的路上越走越遠。所以固有思想的裹狹令這個站在權利慾望最高峰的女子蔑視人性。她意在最高峰,她便行在最高峰,行事冷漠猖狂。
後來在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北京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一件有些戲謔的事情在她臨終前上演。
慈禧遺言說道: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這次她終於可以住進她精心為自己設計的不長草的陵墓了,帶著後人無盡的謾罵聲慈禧就此退出歷史舞台。
未見大義於其身,終是垂頭向人性
跟隨著歷史的轉輪,時代在不斷地更新改變,人性自古就是人類層面最耐人尋味,最難以理解的,人性駕馭著形形色色的人們,人們在其實迷失,在其中找尋自我。
人類本質便是一種可悲的生物。人們窮極一生在違抗著基因的安排,不斷得向死而生的過程中懂得了所謂的人生。對於人們而言,這究竟是可悲的事情還是可喜的事情呢?
參考文獻: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