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巨量石油等礦產資源的安哥拉為何仍然貧窮?

2019-09-19     讀懂本星球

眾所周知,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等一干阿拉伯國家由於石油資源豐富,靠著賣石油成為了「土豪國家」,人送外號「狗大戶」。這就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凡是石油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應該都是很富有的。

然而,很多非洲國家要對這種觀點說不了。位於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也是坐擁巨量的石油等礦產資源,雖然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但仍舊是貧窮落後的代表,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安哥拉首都羅安達


1.安哥拉的資源有多豐富?

若論國土面積和人口,擁有上百萬平方公里領土和近三千萬人民的安哥拉,在世界上怎麼著也算是一個中等國家了。它位於非洲剛果河以南,納米比亞以北,瀕臨大西洋,全境大部分地區是高原山地,也有部分平原地區,還分布有剛果河、庫內河等密布的河流水系。

安哥拉地理位置

安哥拉地形圖

我們說一個人很有錢的時候,喜歡說他「家裡有礦」。安哥拉家裡不僅有礦,還是品種多、存量大的礦。本星君列一組數據:安哥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僅次於奈及利亞的第二大產油國,已探明石油可采儲量達到131億桶,與石油並列的天然氣儲量也超過了4萬億立方英尺。

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像銅、鐵、磷酸鹽、錳、錫、鎢、黃金、鑽石等礦產資源也是特別豐富,如鐵礦約17億噸,錳礦近1億噸,最值錢的鑽石儲量更是達到了約10億克拉。

腦子裡是不是沒有概念?那麼本星君拿安哥拉的數據和我國礦產資源數據做一個比較,2017年,我國的石油儲量為257億桶,天然氣為5.2萬億立方英尺,鐵礦儲量為463億噸,錳礦5.6億噸,鑽石儲量則超過了200億克拉,看起來總量比安哥拉的礦產要多很多。

但若按人均計算,我國的人均石油儲量與安哥拉的對比約為1比25(19桶對468桶),人均天然氣儲量對比約為1比38(0.38萬立方英尺對14.3萬立方英尺)。安哥拉的人均石油儲量也是美國的四倍。

鐵礦儲量對比約為1比2(34.3噸對60.7噸),人均錳礦儲量對比約為1比9(0.4噸對3.5噸),人均鑽石儲量對比約為2比5(14.8克拉對35.7克拉),人均儲量比我國高這麼多,安哥拉就算「坐吃」也不會「山空」啊。

除了礦產資源之外,安哥拉的森林資源總量也排在非洲第二名,森林覆蓋率約占國土的35%。在這麼大片的森林之中,又不乏烏木、紫檀木和桃花心木等名貴木材可供大量出口。

根據市場數據,今年4月廣東市場上烏木行價約為3萬元一噸,桃花心木約為1600美元(合1.14萬人民幣)一立方米,顯著高於其他一般木材的行價,安哥拉賣油可以賺大錢,賣木頭至少也可以賺小錢了。

烏木家具

曾是皇宮御用木材的紫檀木製家具

山地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水力資源豐富,能夠為全國提供充足的水力發電。

以非洲大陸的標準,說一句安哥拉「地大物博」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

安哥拉礦產資源分布


2.殖民掠奪狠,大國爭奪猛

想做土豪,家裡光有礦還不行,還得有獨立自主的社會地位與和平安寧的經營環境,可惜這樣的地位和環境對於安哥拉而言實在是太過難得。

15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500年間,安哥拉一直是葡萄牙下屬的一塊殖民地。

葡萄牙是最早對西非沿岸地區進行探索和殖民的國家,在探險隊首領迪奧戈·康第一次踏上安哥拉的土地時,就深入了剛果河口,與當時統治剛果盆地的非洲土著政權剛果王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帶走了一批黑奴。

古剛果王國

隨著葡萄牙殖民者在西非地區不斷深入,他們逐漸發現這片大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卻又沒有強有力的武裝力量,於是撕下了原本偽善的面具,將周邊的部落政權一個個地征服,當時統治安哥拉的古剛果王國也被歐洲殖民者瓜分。

葡萄牙人從本土移民大批白人到此居住和經營,從此開啟了安哥拉土著居民的悲慘歷史,大批大批的黑奴被販賣和虐殺。

安哥拉之得名是葡萄牙人對古剛果王國國王恩哥拉之名的誤譯,在殖民時代又被稱為「葡屬西非」。葡萄牙人充分利用了這裡充足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大力發展種植園經濟。在黑奴貿易基本結束後,殖民當局在安哥拉的土地上大量種植咖啡、甘蔗、棉花、劍麻等農作物,連帶經營了漁業和畜牧業,將安哥拉建設成了葡萄牙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部分葡屬前殖民地國家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葡萄牙殖民當局發現了安哥拉豐富的礦產資源,開始大力發展採礦業等近代工業,但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並沒有對這些資源進行全面開發。同時覬覦這片肥沃土地的還有荷蘭和德意志,但都被葡萄牙擊退了。

由此可見,安哥拉一直被葡萄牙當成錢袋子來護著。即使發展得再好,成果和利益也是屬於統治階級上層的葡萄牙人,而不會歸屬安哥拉人民,廣大底層民眾的生活極端窮困,這毫無疑問是一種畸形的殖民經濟形態,也埋下了安哥拉貧窮落後的根源。

安哥拉種植園


3.獨立已難求,內戰仍連綿

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殖民大國的實力,催生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幾乎全境都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非洲各國,也正是在20世紀的後50年里紛紛獨立的

安哥拉人民先後建立了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安人運)、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安解陣)、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等抵抗組織,反抗葡萄牙的殖民統治。這些組織得到了蘇聯、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援。

葡萄牙殖民軍隊

安哥拉人民的武裝鬥爭持續了十幾年,配合同屬葡萄牙殖民地的幾內亞比索和莫三比克等國的獨立運動,給予了葡萄牙殖民軍重大打擊。

國力不斷衰退的葡萄牙於1974年爆發了「康乃馨革命」,原執政的卡埃塔諾獨裁政府被推翻。新政權被迫與這些民族解放組織進行談判,並承認安哥拉等國的正式獨立。新成立的安哥拉人民民主共和國定都羅安達。

西非人民終於獲得了它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但是中國有句俗語叫「只能同患難,不能同享福」。

安人運和安盟、安解陣作為原來通力合作的黨派,為了爭奪國家政權而產生了裂痕。從1975年安哥拉正式獨立開始,安人運、安盟和安解陣三方就開始了綿延三十餘年的安哥拉內戰,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安人運背後站著的是蘇聯,古巴和莫三比克等親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安盟和安解陣背後則是美國、南非等親資本主義陣營的勢力。因此安哥拉內戰實際上是美蘇兩大陣營的一場代理人戰爭,雙方對安哥拉本土勢力的支持,實際上是擴展自己在非洲西南部的勢力與影響力的爭霸之舉。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安盟)軍隊

安哥拉內戰形勢圖

古巴援安空軍

經過了數年殘酷內戰,兩大陣營都損失慘重,誰都吃不掉對方,人民更是飽受戰爭之苦,亟待和平。鑒於此情勢,安哥拉政府從1982年開始與美國就南部非洲的衝突問題進行艱難談判。最後,美國主持南非同安哥拉和古巴談判,使南非和古巴都從安哥拉撤軍。

1991年使得安人運在原宗主國葡萄牙的斡旋下選擇與安盟和解,按西方模式建立了多黨制的總統選舉制。誰料安盟領袖薩文比不甘心安人運的領袖若澤·愛德華多·多斯桑托斯執政組閣,撕毀和平協定,再次掀起內戰風波。

安盟領袖薩文比

安人運執政下的安哥拉政府,及時改變成了親西方的立場,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權。90年代後的安人運政權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兼備,最終於2002年擊斃了安盟領袖薩文比,並解除了剩餘的安盟武裝勢力。至此,持續20多年的安哥拉內戰終於畫上了句號。

安哥拉原本受葡萄牙殖民當局的殘酷壓迫,人民生活本就十分困苦。好不容易贏來了民族獨立,卻又將內戰打到了21世紀,可謂是民生凋敝,殘破不堪。原本留在安哥拉的上百萬葡萄牙裔移民紛紛逃回葡萄牙,留下了一堆爛攤子給安哥拉土著居民。在這樣悲慘的境遇下,安哥拉的經濟能發展得好才是怪事。


4.底子薄難追,重建需時日

上文中提到,安哥拉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直到2002年安哥拉內戰徹底結束後,飽受戰亂之苦的安哥拉人民才有精力重新審視自己家裡的這些「礦」,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大力進行戰後重建與經濟發展工作。

2008年9月,安哥拉進行了戰後第一次多黨選舉,安人運再次獲得議會多數席位。之後安哥拉議會通過了新憲法,並選舉了多斯桑托斯連任總統。至今總統職位仍在安人運一方,安盟和安解陣等黨派則成為了在野黨。

安哥拉議會選舉

受戰爭的影響,安哥拉工農業與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被聯合國評價為世界最不發達地區之一。主導國家局面的安人運痛定思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大力發展本國經濟。

由於安人運是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取得最終勝利的,因此他們也十分重視國際社會的經濟援助與投資。政府不斷提高本國的石油出口量,並加入了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也開始走上了中東土豪們的賣油之路。

對其他的礦產資源,安哥拉儘管開採能力有限,但也是能賣就賣,並且歡迎西方和中國等國來進行礦業等方面的合作。到2016年,安哥拉已經是全球第一大對華石油出口國,日均出口超過110萬桶。

2015年安哥拉原油出口分布圖

在農業方面,安哥拉發揮優良傳統,繼續種植咖啡、劍麻、棉花等經濟作物,並增加水稻、小麥和玉米等糧食耕地面積,輔以漁業和畜牧業的改造升級,以緩解多年來的缺糧局面。

同時安哥拉政府利用本國壯美的自然風光,著力打造特色旅遊品牌,每年吸引數百萬人次的遊客前來觀光。不過這些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遠小於石油產業的助力。

得益於安哥拉政府對這些產業的全力扶持,以及對本國資源的開採利用,從2001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間,安哥拉的GDP從91.3億美元增長到837.9億美元,每年增長率都超過10%,人均GDP也從556.8美元增長到3587.9億美元,成為世界上增長率最高的經濟體之一。

安哥拉礦山分布

安哥拉人均GDP變化

但是好景不長,安哥拉的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中受到較大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安哥拉政府財政收入就急劇減少,多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被迫停工,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09年經濟增長僅有2.4%。

為了自我拯救,安哥拉政府制定了類似於「中國製造2025」的「安造計劃」,從中低端製造入手,發展本國的工商業。在金融方面,安哥拉宣布建立主權財富基金,並於2013年開始發行新版貨幣,這有點像印度總理莫迪老仙兩年前搞得廢鈔政策,難得的是兩國都沒有因此發生特別大的動盪。

但是在支柱性的石油產業方面,安哥拉卻沒有好好解決問題。2014年國際原油價格再次下降,導致安哥拉石油收入再次大減,直到2017年油價才有所回升。

為什麼安哥拉的石油產業這麼「弱不禁風」呢?一方面,安哥拉的油田多屬於近海油田,其開採難度相較於陸地油田更大,產量也是越采越少,並且需要花費更大的投資去予以維護。但是,國際油價的大幅降低直接導致安哥拉經濟發展增速降低,增速降低了就很難吸引到外資,外資投資不足反過來又影響安哥拉油田產量,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安哥拉國內石油產業利益集團盤根錯節,腐敗盛行。儘管沒有出現像幾內亞那種外國利益集團壟斷石油利益的局面,但是安哥拉本國的石油公司本身債台高築,卻又要搞壟斷盈利,導致一小撮人占據了社會大部分財富,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到了一個很誇張的水平。這麼搞下去,人民群眾不造反就算是不錯了。

安哥拉雖盛產石油但是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仍常常石油短缺,這是安哥拉居民排隊搶購石油

儘管目前油價有所回升,但是跑掉的外資並沒有全部回來。2017年多斯桑托斯卸任之前,安哥拉的石油產量就因油價下降開始銳減了。新上任的總統洛倫索啟動了重振石油產業的計劃,撤人改制,設部立新,想要挽留這一逆風局面。

可惜逆風局不是那麼好翻盤的。安哥拉的油田產量在近兩年仍然是直線下滑。本星君要是安哥拉總統,只怕是心態要爆炸了。

由此可見,安哥拉的經濟結構太過單一,過於依賴賣石油作為經濟發展的命根子,缺乏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一旦石油崩盤,整個國家經濟都會跟著崩潰。

雖然安哥拉其他的礦物和木材很多也可以賣,但安哥拉早已把自己的經濟綁在石油戰車上,其他產業短期內都無法取代石油產業在經濟領域內的支配作用。

截至2018年,安哥拉GDP剛超過1000億美元,排在世界第61位,仍有近一半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依舊是聯合國重點援助的對象。想要將國民經濟發展到發達的南非那種水平,還需很長的一段時日。

安哥拉貧困人民

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為安哥拉人民如今面臨的良好和平環境而高興,如果不再有內亂和外國勢力的攪局,安哥拉作為賣油產礦大戶,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的話,遲早會擺脫如今的貧窮局面的。

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沒有安寧的和平環境和強大的自衛武力作後盾,想要守住自己的家業並做大做強,無異於痴人說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UqS20BJleJMoPMG_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