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夠克制關羽的三國名將,並非呂布,而是此二人

2022-03-15     記錄我的家鄉事

原標題:真正能夠克制關羽的三國名將,並非呂布,而是此二人

說起三國的關羽,許多三國迷都是他的粉絲。在《三國演義》當中關羽幾乎是整本書的第二名將——第一是呂布,這個沒得比。而且因為「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也奠定了呂布不可單挑的「遊戲規則」。除了呂布之外,關羽真的幾乎在三國當中無敵了。他能文能武,即便是曹操都被他嚇得遷都——這是歷史上的真事。

不過,事實上的歷史卻並非如此。歷史上的三國時期真正能夠克制關羽的三國名將,並不是一介武夫呂布,而是另外兩個人。呂布在《三國志》當中只能算是一個莽夫而已,雖然他的武力在《三國志》當中也很高,但是卻並沒有三英戰呂布的情節。而且在領兵打仗、料敵制勝方面,他差關羽太遠了,所以他在199年三國還沒有展開的時候就早早地出局了。

真正能夠克制關羽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在武力勇猛上克制了關羽,一個則是在料敵制勝上面克制了關羽,兩個都不是呂布。誰能夠在武力勇猛上克制關羽呢?他就是曹操的大將徐晃。之所以說徐晃是在武力勇猛上克制了關羽,是因為他確實憑藉自己過人的戰力打敗了武藝高強的關羽,可以說打得關羽狼狽而逃: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這是《三國志》當中關羽得記載,大約還是有些對關羽得敗績用「春秋筆法」的。在徐晃自己的傳記當中就寫得比較直接了:「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關羽親自領兵和徐晃硬剛,最終還沒有頂住徐晃,甚至被徐晃打得潰敗。不然怎麼會出現「或自投沔水死」呢?

徐晃大敗關羽這件事,不僅僅給關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還給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自己這麼說:「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逕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因為這一戰,曹操直接把徐晃評價為遠超孫武的軍事家了——當然,我認為這有點兒誇張了,但是也足以見得徐晃的厲害之處。正是徐晃對關羽得這一波「迎頭暴擊「,使得關羽對曹操得戰局從一片大好變成了急轉直下。而這個時候,一個在料敵制勝方面超過關羽得名將出現了,他就是呂蒙。

關於呂蒙,大家可能知道不少成語,比如「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從這幾個成語大家也可以看出來,呂蒙跟關羽一樣,是個愛打仗的「文藝青年」。歷史上,會讀書的猛將往往都比不會讀書的猛將猛得多,而呂蒙正是這樣一個學會了讀書的猛將。他對關羽得一舉一動都預測得很精準:

「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首先,呂蒙通過裝病,直接消除了呂布的戒備心,然後在等關羽和曹操死磕。這也是作為一個名將的最基本原則:一定不要跟一個最兇猛的敵人硬剛,最好是先讓他自己跟一塊石頭撞一下,然後再趁火打劫。呂蒙大約是讀了書的原因,就把這個原則應用得很好,等到關羽被曹操大敗之後,他又用起了名將的第二原則: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總結起來,名將的第二原則就是:不管敵人有多麼虛弱,我方都要跟他玩陰的,絕對不和他正面對對碰。呂蒙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關羽本來就被曹操這邊搞得暈頭轉向了,而呂蒙還偷偷摸摸的陰他,他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然後整個家眷、大後方、將士都被呂蒙給活捉了。這個時候關羽基本就是呂蒙手到擒來的對手了,不過他把功勞留給了孫權:

「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可以說,在料敵制勝方面,徐晃處處先關羽一步,關羽一點兒反抗的餘地都沒有。而且呂蒙還能做到「事了拂衣去」,把活捉關羽的功勞留給別人,可謂是一個聰明至極的武將了。所以《三國志》作為以魏國為正統的史書,在評價呂蒙的時候也是不吝嗇溢美之詞,陳壽這樣評價呂蒙:

「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由此可見,徐晃和呂蒙,一個在勇武上面克制關羽,一個在料敵制勝方面克制關羽,他們才是關羽真正的剋星,遠超那個武夫呂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80ead5e5f166b744636f27668d6a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