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探究】為什麼非洲人皮膚那麼黑?大揭秘!非洲黑人到底有多少種「黑法」?

2022-10-13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探究】為什麼非洲人皮膚那麼黑?大揭秘!非洲黑人到底有多少種「黑法」?

有這麼一個大家都知道生活常識:夏天,尤其是太陽大時,穿白色的衣服會比穿黑色的衣服更涼爽,因為黑衣服「吸熱」,白衣服卻能把太陽光都反射出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非洲這種太陽這麼強烈的地方,當地人卻進化出了黑皮膚呢?按照上面的原理,黑皮膚那麼吸熱,非洲人民豈不是得被熱死?這不符合環境適應的理論啊!

黑人問號.jpg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還不少。讓我們從必修一就接觸了的,最熟悉的太陽輻射說起。

太陽輻射

我們知道,太陽輻射主要是穿透力較強的短波輻射。短波輻射中,又有人類肉眼能看見的輻射(可見光)和看不見的輻射。在看不見的輻射中,位於光譜中紫光一側的被稱為紫外線;而位於紅光一側的被稱為紅外線。這都是初中物理,在這裡複習一下。

短波輻射vs.長波輻射

在眾多紫外線中,有一種被稱為電離輻射(ionising radiation)的輻射種類。這種輻射擁有很強的能量,可以「電離」它所照到的DNA分子,然後——叮叮,如你所料,創造出癌細胞。結合一點高一生物的知識,癌細胞的主要特徵是無節制地分裂。我們知道,皮膚細胞的一個特性就是常常更新(分裂),意味這只需要輕輕一推,皮膚細胞就會變異成癌細胞。

黑皮膚,黑色素

黑顏色呢,它並不是大家理解的那樣直接「吸熱」;它實際上是吸收光線,然後把它轉化成熱。雖然結果上都是讓「吸熱物體」升溫,但是過程上的這個差異,卻是讓非洲人民進化出黑皮膚的關鍵。

黑色吸收光線,轉化為熱量

在非洲地區,太陽輻射十分強烈,人們過多地暴露在紫外線下,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大增。這時黑皮膚的優勢便顯現出來了:黑皮膚吸收太陽光(可見或不可見)並將其轉化為熱量,在這個過程中,紫外線里的電離輻射也一併被轉化了。於是,原本的高危致癌輻射變成了人畜無害的熱量。雖然這一過程帶來的額外增溫會讓人感到不適,但是大自然在高溫不適與皮膚癌之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白皮膚那部分人紛紛死於皮膚癌,他們的基因也難以得到傳承。

走出非洲

現代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人類起源於非洲。那麼,為什麼人類全體不都是黑人呢?

人類起源於非洲,向世界遷移

當第一批現代人類走到歐洲的時候,他們面臨的是與非洲完全不一樣的生活環境,其中最顯著的一點,便是太陽輻射的大幅減弱。

全球太陽輻射分布

太陽輻射的大幅減少,一方面減少了皮膚癌發病的幾率,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維他命D是一種人類必須的元素。這種元素很難通過食物攝入,因為實在是太少見了,所以一般人體會在皮膚上自己合成。合成的過程需要一種特殊的輻射——UV-B輻射。正如其名字(Ultra Violet)所表示的那樣,這是紫外線中的一種。

由於當時的人類在漫長的非洲生活中,已經長出了黝黑的皮膚,一旦來到太陽輻射較少的地區,便出現了維他命D合成困難:黑皮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線並轉化成了熱量,以至於沒有足夠的UV-B輻射來進行合成工作。

這無疑導致了新一輪的選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原本非洲大地的寵兒,在歐洲卻因為無法合成維他命D而成了自然的淘汰對象,大量死亡。於是,白皮膚,金頭髮的人類漸漸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流,他們的祖先——黑人,卻難以在歐洲見到。

課後推理

1606年,來自歐洲的殖民者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這是一片擁有廣袤沙漠,太陽輻射堪比非洲的土地。運用本文所學知識,推測後來發生了什麼。

澳大利亞一直是皮膚癌高發的國家,據Cancer Council Astralia統計,每三個澳大利亞人中就會有兩個在70歲時被診斷出皮膚癌。

非洲是一片特別神秘的土地,這片土地仿佛被幸運女神眷顧,使得土地肥沃,植被豐富,物種齊全。然而,在許多人印象里的非洲,卻是惡劣的環境,獅子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稱王,黑如煤炭皮膚的非洲人……

外界對非洲的最大誤解,就是把撒哈拉以南的尼格羅人種居民,當成鐵板一塊的非洲。由於這裡的居民多為黑皮膚,所以非洲人常用來指代黑人。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北非(主要包括埃及、利比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五國)的人種就是白種人。那裡的70%以上為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在人種分類上屬於白種人。

主要原因就是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使整個北非全部納入了帝國版圖。再往前,波斯、羅馬帝國都曾占據整個北非,引來了龐大的歐亞移民……

上圖:這是北非的摩洛哥美女,更像歐洲人。

其實,黑人也分為多個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常見的兩大黑人支系分別為蘇:丹尼格羅人和班圖尼格羅人。

蘇丹尼格羅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兩河一湖地區,即尼日河-查德湖-尼羅河中上游,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至衣索比亞高原西側。

班圖尼格羅人則分布在蘇丹尼格羅人以南廣大地區,是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各國的基本人種,也是非洲人口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種族。

班圖一詞,多用於指赤道以南整個黑人成百上千個部族的統稱,因為這些部族,有著一個共同的最初的起源地,在過去的2000年中,他們從這一起源地不斷地向非洲各處遷徙。

班圖型黑人在體質方面,有別於蘇丹型黑人的共同特徵,一是膚色呈淺灰黑,有的呈淺肉桂色,二是額部不太突出,鼻翼也較高較直,嘴唇不太厚。

向東非和印度洋方面遷徙的班圖型黑人,一部分在東非的大裂谷湖區和尼羅河上游地區停留下來,並與當地的屬歐羅巴白色人種群的含米特人混合而形成所謂的「班圖含米特人」,與屬東蘇丹尼格羅種黑人的尼羅特人部族混合形成「班圖尼羅特人」。

向東遷徙的班圖人,有的到達了今肯亞和坦尚尼亞的沿岸地區,甚至出海到達了桑給巴爾島、奔巴島諸島嶼上,與先後來到這裡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混合,形成獨具特徵的「斯瓦希里人」。斯瓦希里人是一種以尼格羅班圖黑人為主體而又混合了中東、南亞諸人種的一種混合型人種。

向南遷徙的班圖人,分布到了今尚比亞、莫三鼻克、辛巴威、波札那、馬拉威、南非等國的範圍上,較大的班圖型部族如馬夸人、亞奧人、紹納人、馬卡蘭加人、茨瓦納人、祖魯人、恩戈尼人、恩森加人、圖姆布卡人、曼德貝萊人、聰加人等。

向西遷徙的班圖人,除一小部分遷徙到幾內亞灣的地區,與蘇丹類型黑人混雜外,主要在赤道非洲的西部熱帶雨林地區散布開了。

這種熱帶雨林班圖黑人文化,包括今喀麥隆、剛果、加彭、薩伊,以及安哥拉的北部地區。較大的支系有剛果人、基姆本杜人、烏姆本杜人、芳人、姆龐圭人、奧萬博人、赫雷羅人、太凱人、班吉人、隆達人、本巴人、庫巴人、盧巴人等。

作為與散居在東非的東班圖人和斯瓦希里人相區別,一般把上述西部的班圖人稱之為西班圖人…

蘇丹人是大家最熟悉的那種黑人。蘇丹型黑人的普遍特點是皮膚黝黑,頭髮捲曲,體毛少,鼻子偏平,鼻孔較大,嘴唇厚,上唇翹起,額部突出較明顯。蘇丹型黑人要比班圖型黑人黑。查德湖以東稱之為東蘇丹人;以西稱為西蘇丹人。

東蘇丹人大多身材高大、軀幹瘦削,兩腿修長,要普遍比西蘇丹人高得多,身高一般在1.8米左右,有的高達2米以上,是世界上身材最高的民族之一。

上圖:這是蘇丹黑人,主要特點是像煤炭一樣黑。

除此以外,還有兩個重要的混血種族,分別是非洲之角的衣索比亞人種和馬達加斯加島的馬達加斯加人。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衣索比亞人種包括,被統稱為庫希特人的庫希特語族諸民族,與閃米特語族的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他們是黑白混血人種,相貌兼有地中海人種和尼格羅人的特徵。

馬達加斯加人包括馬達加斯加島所有原住民族,他們是黑黃混血人種,主要由來自亞洲的南島民族和來自非洲大陸的班圖人融合而成。

還有兩個被歸類為尼羅格人的古老種族,分別為尼格利羅人和科伊桑人,尼格利羅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科伊桑人則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他們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種族,但因為受到後至移民的排擠,現在他們的人口已經非常稀少了,僅存的部落分別分布在熱帶雨林與荒漠中。

上圖:這是衣索比亞人

也許有人會問,非洲人為什麼是黑人?

黑種人起源於熱帶赤道地區,該地區在一年之內受到太陽的直射時間長,氣溫高,紫外線強烈。要想在這種環境中「舒適」地生存,當然要有特殊的本領。

經過長期的進化,黑人進化出黑色的皮膚,黝黑的皮膚可以在皮膚的表層攔截紫外線,防止紫外線損害皮膚的內部結構同時也減少了皮膚癌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黑色在陽光下吸熱性能最好,但黑人卻不會因此體溫過高,因為他們進化出另外的機制來對抗高溫:黑人體表汗腺密度特別大,以便在極度炎熱時能維持或迅速恢復正常體溫。

此外,他們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巴大、體毛少,這樣更便於散熱。可見,黑人進化出黑色的皮膚還是很有道理的…

長期以來,一些國家種族矛盾和種族歧視問題越發突出。僅以美國為例,美國不僅有白種人,也有很多黑人,這兩種不同膚色的種族,就有很深的民族矛盾。然而黑人之間,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矛盾存在呢?

當然有,而且還非常嚴重。像歐洲一些國家,他們那裡的黑人都過著非常奢侈的生活,和非洲的黑人完全不同。

那些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在政策和百姓生活上都會有很好的安排,而且還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很穩定的生活環境,讓他們能夠安心致力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歐美的黑人,就會看不起那些比自己落後的非洲人!

在很多歐美人看來,非洲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國家,那裡經常會發生一些暴亂,許多恐怖分子都是來自非洲,因此也就加劇了他們對非洲黑人的偏見。

在這些歐美黑人看來,非洲的黑人根本不是和自己來自同樣的祖先,和他們一樣的膚色這是讓人心裡很不爽。所以從心底里歐洲黑人就不接受這些非洲黑人,存在歧視也是在所難免的。綜合自星球地理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5492e6f97a3ed0d8e34f7e3b79a4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