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三易生活曾用手頭的兩台真機,為大家介紹了國內首款自主作業系統Hopen OS的歷史,以及它早期在「掌上電腦」領域的一些探索和遺憾。
當時在相關內容的結尾處我們曾提到,當Hopen OS剛剛「搞定」SDK,終於實現了面向一般消費者、可擴展的第三方APP安裝體驗時。它的「假想敵」、來自微軟的Windows CE系統,已經被相關廠商嘗試著加入了蜂窩網絡通訊功能,逐步有了後來「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的影子。
當年的相關報道
很顯然,面對「潛在競爭對手」所取得的成就,彼時的Hopen OS自然也不會無動於衷。於是在2003年7月,由凱思昊鵬、國電未來、聯想移動、金山軟體等16家企業組成的「中關村手機產業聯盟」,正式宣告成立。
打通產業鏈後,Hopen OS在手機上開了個好頭
通過查詢公開資料不難發現,「中關村手機產業聯盟」很可能是中國手機行業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了產業鏈級別的軟硬體合作體系。要知道,下一次我們在手機行業中看到類似的、由多個廠商跨上下游的聯合,可能就得等到2007年谷歌主導下的「開放手機聯盟」了。
網絡上目前可以查到,最初Hopen OS手機版所集成的瀏覽器啟動介面
如此來看,至少在2003年這個時間點上,Hopen OS作為當時「國產手機產業」的核心作業系統,起步不可謂不高、機遇也不可謂不好。
而且從進一步的歷史資料來看,那時候的產業合作夥伴們對於Hopen OS的手機版本,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國產自主作業系統手機」,確實還是誠意很足的。
原因很簡單,僅僅在「中關村手機產業聯盟」宣布成立的短短一個月後,聯盟成員聯想便率先推出了業界第一款基於Hopen OS手機版本的智慧型手機產品G900。
當然,看過我們三易生活此前兩篇文章的朋友可能還記得,聯想絕對算得上是「國產作業系統」早期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因為Hopen OS在掌上電腦領域最早的兩個關鍵版本(V1.0、V2.0),就都是由他們的掌上電腦首發。而且聯想還曾主導了Hopen OS的第一屆民間開發者大賽,可謂是為推廣國產作業系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凱思昊鵬官網至今仍收錄了聯想G900,以及其他早期Hopen OS手機的報道
而且從相關技術資料來看,聯想對於這款國產手機作業系統的期望也很高。因為G900使用了當時只有少數「商務旗艦手機」才會配備的雙晶片架構,也就是說它擁有獨立的應用處理器和基帶處理器兩顆CPU,即便是在不插手機卡的情況下也可以開機、並作為獨立的PDA使用。這種設計現在大家可能覺得很普通,但早在2003年,則屬於成本極高、絕對只有「旗艦手機」才會用的方案。
在此基礎上,聯想G900也使用了當時高端商務機主流的翻蓋+大觸屏造型,並擁有一塊2.2英寸、220*176解析度的26萬色螢幕。甚至根據當時的一些宣傳資料來看,聯想還為其設計了一個模塊化的外接相機,來作為部分版本的贈品,不得不說還是很有想法的。
攜手NEC、簽約ARM,國產手機作業系統興盛之下也有隱憂
很顯然,Hopen OS作為國內首款自主手機作業系統,它的起步絕對不差。更為重要的是,或許是因為有著行業上下游合作的成本和生態優勢,使得手機版的Hopen OS在推出不久後,便吸引了來自國際品牌的關注。
2003年12月1日,NEC與凱思昊鵬聯合推出針對國內市場的新款機型N600。這也是史上第一款搭載國產自主手機作業系統的海外品牌機型,它的發布可以說是為Hopen OS的生態擴大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而且根據當時的一些相關報道來看,NEC也確實從「中關村手機產業聯盟」這一生態中得到了直接的助力。因為N600作為一款海外品牌手機,上市即搭載了基於Hopen OS實現的中文手寫輸入功能,同時還內置金山軟體專門為Hopen OS開發的「金山詞霸」。要知道,在當時的「洋品牌」手機里,無論中文手寫、還是本地化的國產軟體,都絕對算得上是罕見的功能。從這一點來說,Hopen OS確實也展現了它的生態優勢。
不過在興盛發展的背景下,Hopen OS也並非沒有隱憂。比如我們此前曾提及,早期Hopen OS設備普遍適配的是摩托羅拉的16位「龍珠」CPU。這款CPU在當時的嵌入式領域確實很受歡迎,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概念、特別是手機遊戲、手機影音需求的興起,「龍珠」的架構多少就顯得有點老舊了。
面對這種情況,Hopen OS背後的凱思昊鵬公司在2004年9月與ARM簽署了"Jazelle授權技術軟體包(JTEK)"協議,正式令Hopen OS完整支持了ARM 926EJ處理器的JAVA硬體加速功能。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基於Hopen OS的手機才終於可以搭配當時更主流的32位ARM CPU,並在早期的JAVA手機程序中發揮更高的性能。
但是請注意,這已經是2004年9月發生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在此之前推出、基於Hopen OS的手機,無論國內品牌還是海外品牌的,要麼乾脆不能支持JAVA程序,要麼就是雖然可以安裝JAVA擴展,但因為沒有硬體加速授權、因此效能註定不佳。
被海外廠商接連放棄,是HopenOS衰落的轉折點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了,我知道當時JAVA確實是手機領域最主流的應用程式格式,可Hopen OS不是有自己的開發套件和原生應用規範嗎,難道Hopen OS手機不能靠原生應用來擴展功能,非得去兼容JAVA嗎?
不得不說,這確實很可能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因為根據我們三易生活手頭上現有的實機來看,直到2004年年底、甚至是2005年年初,Hopen OS似乎都一直沒能在手機上實現原生應用的安裝、卸載。
雖然Hopen OS的「掌上電腦」版本早在2002年就開放SDK,支持用戶自行擴展軟體,但不知為何,這款國產作業系統的手機版本卻選擇了閉源路線,並不支持用戶自行安裝原生APP。
螢幕下方的快速功能按鈕是Hopen OS的典型特徵之一,當然這也是個很大的伏筆
那麼這帶來了什麼結果呢?一方面,缺乏原生應用的擴展能力使得手機版本的Hopen OS,幾乎無法被消費者和終端廠商視為「智能系統」看待。而這也制約了Hopen OS手機的產品定位,嚴重打擊了相關廠商的積極性。
比如,三星在2004年12月推出了他們旗下首款採用Hopen OS的手機D428。雖然這款機型在當時看來做工精細、且定價並不算便宜,但三星對它的定位僅僅是作為其首款國內市場滑蓋功能機D418的「增強款」,賣點也不過是滑蓋造型加上中文手寫能力而已,絲毫沒有提及「國產智能作業系統」的內涵。
又比如作為Hopen OS最為積極的海外合作夥伴,NEC在2005年年初發布了他們有史以來定位最高的Hopen OS手機N940。這台機型採用了直板觸屏設計,並且擁有一個設計精巧、內置可拉伸天線的手寫筆,同時它也預裝了當時很少見的Hopen OS原生版本的騰訊QQ軟體。
但在此基礎上,NEC N940依舊不支持用戶自行安裝Hopen OS應用,而是只能兼容部分JAVA程序。與此同時,它在賣點宣傳上也不再提及所謂「智能」,而是將內置的模擬電視調諧系統作為了重點。
不難發現,內置無線電視功能很可能是NEC對於Hopen OS缺乏娛樂功能的一種「補救措施」,並且自此之後,他們也確實不再推出新的Hopen OS設備。於是乎,曾經的「國產第一手機作業系統」最大的海外支持者,也就此宣告分道揚鑣。
起步早、但發展慢,原生生態乏力成為了最大的短板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想?或許有的朋友會感到疑惑,Hopen OS的手機版本不支持用戶自行安裝原生APP,真的就那麼「要命」嗎。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其實舉一個例子就很好理解了。
前面我們曾提到,Hopen OS進入手機市場是2003年年中的事情,並且得到部分海外的青睞基本上發生在2004年,而其被幾家「巨頭」拋棄則發生在2005年。那麼問題就來了,在那段時間裡,手機行業有什麼大事發生嗎?
答案是有的,因為諾基亞在2002年發布了第一款量產塞班S60介面手機諾基亞7650。雖然它並不是世界上第一款「智慧型手機」,但它確實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智慧型手機」能夠享受到的軟體陣容,與通常只能安裝JAVA應用的「功能機」是不一樣的。而到了2003、2004年之後,隨著諾基亞逐步降低S60產品線的價格門檻,「塞班智能機」的群眾基礎也得以快速擴大,相關的軟體生態也開始蓬勃發展。
明明是國產智能系統,但Hopen OS手機版卻只能兼容與功能機相同的JAVA生態
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再看Hopen OS在手機上的發展歷程就會意識到,它完全是自己錯過了關鍵的機遇。Hopen OS明明起步更早、也早在2003年就形成了產業鏈優勢,但遲遲不開放原生軟體生態,並且也花了太長時間才適配了與同期「功能機」相同的JAVA擴展能力。
於是這當然會使得所有原本對其抱有很大期望的廠商和消費者大失所望,也讓原本作為「智能作業系統」誕生的Hopen OS,到了最後只能被當做一個「支持觸屏和手寫的功能機系統」看待。以結果來說,市場表現低迷、被大廠拋棄自然也就毫不奇怪了。
2005年,Hopen OS尚未放棄,故事還在繼續……
不過面對這樣的頹勢,Hopen OS倒也並未完全放棄在技術上繼續改進、疊代的努力。但在那之後的故事,以及它在手機市場上的「最後一搏」與「意外轉生」,便是我們後續相關文章要講的內容了,大家不妨耐心等待。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