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螂」來了!能看完的都是英雄

2023-06-13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螂」來了!能看完的都是英雄

「螂」來了!能看完的都是英雄

※San值:一些遊戲作品中理智(Sanity)數值的簡寫

仲夏將至,

昆蟲們也即將進入全年最活躍時段,

這其中,也包括人類的老夥伴:

至少3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的 古老凈化者

大自然最強勢高效的 清潔工之一、

全人類San值的 瘋狂收割者

百萬種童年陰影的 始作俑

億萬尖叫的 初始發起人

同時也是抗物理壓迫的 狂魔

被斬首後依然能存活一周的 「無頭騎士」

水下屏息40分鐘安然無恙的 「水猴子」......

它就是——

蟑螂。

「強」之凝視,

位於廣州番禺的中銀大廈,因在特定角度、時段形似蟑螂,而被網友戲稱 「蟑螂大廈」

蟑螂,是地球上第一批長翅膀的昆蟲,當3億年前恐龍還未出現,蟑螂已橫行地球。

成書於戰國時期、距今兩千多年的《爾雅》,是中國最早出現有關蟑螂名稱記載的典籍;而「蟑螂」名稱,始見於《本草綱目拾遺》:「今之灶馬,俗呼贓郎,又作蟑螂,《綱目》所謂蜚蠊也」,如今,所謂的「蜚蠊目」( Blattaria )已泛指蟑螂。

一隻側緣佘氏蠊( Shelfordella lateralis ,又名櫻桃紅蟑螂)站在化石之上;化石上的蟑螂來自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

圖源:Connor Long

要怎樣形容許多人對蟑螂的恐懼呢?

長久以來,每當蟑螂張開雙翅,徑直撲向我們的一瞬間,一種壓迫感便會噴薄陡增至極點, 所有「男友力」在那時都將不堪一擊;飛舞的蟑螂會化作打響的「發令槍」,「啪」一聲過後讓所有在場者「萬馬奔騰」——

長久以來,人們覺得蟑螂醜陋而噁心,渾身上下都是病原體,甚至覺得近距離呼吸同一片空氣都會染病,於是想出各種不觸碰它們的花式方法,驅趕和殺滅它們——

一位名叫Cesar Schmitz的巴西男子因無法忍受院子裡蟑螂的困擾,決定炸毀蟑螂老巢, 不小心炸毀整個後院。

然而事實上,縱觀人類史,你以為最髒、最避之不及,哪怕碰到一點點都萬分嫌棄的蟑螂,它們身上雖然攜帶病菌——

但它們從未引起過哪怕一場瘟疫。

與之相對,看起來很微不足道的蚊子,由它們(瘧蚊)傳播的瘧疾, 平均每30秒就會令一名兒童死亡(2017年數據);英國衛報也曾公布一項數據, 蚊子平均每年致人類死亡數量是72萬以上,比人類每年自相殘殺導致的死亡數量還高很多(47萬)。

甘比亞瘧蚊( Anopheles Gambiae ),它是已知感染力最強的瘧疾病媒蚊。

圖源:James D. Gathany

雖然蟑螂看起來很噁心,但蟑螂大家族的諸多行為並不像你想的那樣不堪——

甚至大部分行為非常有益。

今天我們就斗膽帶大家了解一下,所謂的「騷甲子」、「茶婆子」、「香娘子」、「偷油婆」、「貨郎」、「灶螞蟻」、「負盤」、「石姜」、「滑蟲」,以及「小強」,也就是蟑螂—— 如果用相對公平的眼光去看待,它們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呢?

(請放心閱讀,本文已隱藏刺激性圖片)

逆天神技哪家強,世界各地找蟑螂

「體術」方面完美的運動機器。

放慢10倍的慢動作,蟑螂通過僅3毫米的縫隙。

蟑螂能在僅 3毫米寬的縫隙中行動自如;其奔跑時速可達5.4公里,如果換作人類, 那就是邁開步子以時速330公里奔跑,與疾馳的高鐵相當。

蟑螂以正常速度(一閃而過)通過高度僅9毫米與12毫米空間,以及放慢10倍後的慢動作。

「物理層面」,它們是抗壓狂魔。

圖源:Why are cockroaches so hard to kill? TED演講系列動畫

蟑螂可以在 承受自身體重900倍的力量、身體發生變形後安然無恙;這項神技也能幫人們研製出一種強大的搜救機器人,短時間內在非常狹窄的地方完成搜救。

蟑螂能承受900倍於自身體重的力量

「螂」之呼吸終之型——無頭。

蟑螂「血槽」很長,甚至沒有頭也能活一周。失去頭部後它們脖子上的創口會凝固封閉,不會失血過多,血液照樣循環;而且它們天生就掌握 「螂之呼吸」,通過身體各節的小孔、也就是氣門呼吸,而不是用頭和嘴;但是,它們確實需要用嘴喝水,所以一周後會被渴死。

一隻澳洲大蠊的頭部

它才是真正的「土鱉」

全世界約有5000多種蟑螂,中國有近200種, 絕大部分蟑螂對人類無害,它們不進屋、不打擾人類生活;而 眾多無害蟑螂品種中,也包括——「土鱉」

攝影/Jubei

上圖是地鱉,也就是俗稱的 「土鱉」、土元。地鱉與蟑螂同樣屬於蜚蠊目,說白了就是一種「國產蟑螂」,但它們一般默默生活在戶外石頭下面、土裡, 進入室內一般是誤打誤撞,不會在屋裡繁殖也不會偷吃食物和傳播疾病,是好蟑螂。筆者拍下這隻時正值北方的寒冬臘月,估計是為了避寒才進入有暖氣的屋內。

深圳南山的一隻東方水蠊

圖源:Donald Hobern

上圖是東方水蠊,中國南方常見蟑螂,雖不能飛,但水性極好,不但能在水下穿梭潛行,還擅長爬樹,屬於全地形選手。 這種蟑螂很自覺,不進入室內。

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俗稱「馬小強」。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 寵物蟑螂,最具代表性地,當屬馬達加斯加發聲蟑螂(俗稱「會叫的馬小強」),體型巨大,油光鋥亮的棕色身體上橫排著橘黃色條紋,一碰還會發出「嘶嘶」的聲響。

「馬小強」並不會因為逃逸而泛濫成災,它們對食物、溫度、濕度要求很大,連長大都很難,遑論繁殖以及泛濫。

犀牛蟑螂( Macropanesthia rhinoceros ),原產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蟑螂物種,長度可達7.5-8厘米。

犀牛蟑螂主要以枯葉,尤其桉樹的枯葉為食,在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們壽命可長達10年,在澳大利亞的一些城市也被當做寵物出售,價格昂貴。

讓人San值歸零的6種蟑螂

在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常識:

「作為一個南方人,都應該知道:任何角落、桌角、抽屜底下等小地方,看見一兩根頭髮,如果伸手去拔的話,很容易扯出一個賊大個兒的蟑螂。」

所以,你敢滑動下圖,拽出一隻「不知蠊尺」的大蟑螂嗎?(含驚悚成分,請量力而行!)

與前面提到那些本本分分的蟑螂們不同——現在我們來說常見的、臭名昭著的室內蟑螂,它們僅有6種,分別是 德國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和日本大蠊

小蠊在全中國廣泛分布,而大蠊則在南方省份出現較多; 當嬌小的德國小蠊路遇強大的美洲大蠊,可能會出現如下場景——

圖源:漫畫《蟑螂娘》、《火星異種》

在已知4800種蟑螂中,只有30種算得上是害蟲,比重僅占0.6%!而其餘99%以上蟑螂,都對生態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 PLOS One 雜誌曾公布一項研究——早在恐龍時代,維持地面清潔任務的其實就是一種蟑螂,它是一種已滅絕的小蠊科( Blattulidae ),與如今常見的德國小蠊是一家。

琥珀中是已滅絕的恐龍時代蟑螂—— Blattulidae ,那時候蜣螂和蒼蠅都還比較少見,所以,清理碩大恐龍糞便的職責全壓在了這種小蟑螂頭上。

圖源: PLOS One 期刊官網

蟑螂自古就是典型的枯枝敗葉、自然殘渣分解者;及至如今,就連最常見、最不受待見、極少數有害的蟑螂種類——包括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連它們都主要是因為人類隨便丟垃圾,才被吸引而來。

所以,消滅家中蟑螂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打掃衛生,如果僅僅打掃一戶不管用,就要打掃整個單元、整棟樓。

如果你的家裡不衛生,

自己又不打掃衛生,

那麼免費給你打掃衛生的就會是

大自然的超強力清潔工——

蟑螂。

白蟻不是螞蟻,是蟑螂!

剛蛻皮的蟑螂會呈現嫩嫩的白色,顏值還是有點在線的;但過一會兒就會顏色變深,變成我們嫌棄的樣子。

說了半天蟑螂,為什麼突然改說「螞蟻」了,先別急,現在仔細去想想白蟻長啥樣,是不是越想越覺得不那麼像螞蟻了?

白蟻確實與蟑螂同屬蜚蠊目,是該家族的一大分支,能被視為是一種 「高度社會化的蟑螂」,它們同樣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成員——

如果有機會你會發現,在熱帶雨林中, 白蟻密集的地方土壤更濕潤、發芽的樹苗更多。比如,2015-2016年,東南亞一片原始森林經歷了20年來最嚴重乾旱,但正是此地出現較平時兩倍數量的白蟻,才很大程度幫助森林安然度過旱災。

一隻白蟻喝的水能達到其體重一半,並通過與同伴「接吻」的方式傳遞水分,把水分平衡到乾燥的土壤中;

15公斤的白蟻平均每年能移動250公斤的土和數噸水。

其次,白蟻啃食落葉和枯木,能讓其中的營養物質重回生態系統。雖然,白蟻啃食木材,每年會給人類社會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它們心中也很委屈:

「其實,我們只是在分解死去的樹木啊!」

被白蟻破壞的木質門框

你一直以為白蟻是勤勤懇懇、性格憨憨的螞蟻,但它們卻是蟑螂的親人;除此以外,你一直以為在芳菲的花園中幫助傳粉的,一定是辛勤勞作的小蜜蜂?

不,那其實也是一隻蟑螂!

上圖為《巴西崑蟲學雜誌》公布的一種非常罕見的蟑螂,學名 Moluchia brevipennis ,它原產於智利中部灌木叢中,以花粉為食,甚至能幫助植物授粉。

圖源:sciencedirect

你一直以為在星夜的火山附近閃著微光的,一定是翩翩飛舞的螢火蟲吧?

不,那其實還是一隻蟑螂!

圖為在厄瓜多活火山附近發現的發光蟑螂,學名 Luchihormetica luckae ,它會發出綠光以警告捕食者自己有毒。

圖源:Peter Vršanský,斯洛伐克科學院

同為「食死徒」,混得都不好

自然界有許多動物與蟑螂有著相同際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種「大醜鳥」—— 兀鷲。

兀鷲與蟑螂,同為「食死徒」;同樣相貌醜陋;同樣從古至今遭到嫌棄;同樣被視為猥瑣骯髒的象徵;同樣不吃活物;但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大部分兀鷲物種已瀕臨滅絕,而蟑螂還有很多。 (過去30年,非洲有8種兀鷲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2%)

兀鷲,就連在《聖經》中都被視為是不潔的可憎之物;連達爾文都嫌它們圍著惡臭的屍體瘋狂朵頤、吃相難看。

然而呢, 兀鷲1分鐘能吞1公斤腐肉,胃內酸性比人類高10倍,正是這份強力的消解速度,才避免了非洲的荒野臭氣熏天、屍體成堆、疫病橫行。

王鷲( Sarcoramphus papa )

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兀鷲的非洲大草原,所以,我們也不要去想像一個完全沒有蟑螂(分解者)的世界,那會比有它們的世界噁心太多太多的。

聽君一席話,勝似耳旁風

文章最後,假想了一段我們與粉絲代表的對話,你覺得你也會是相似的反應嗎?

地理君: 「這回知道了吧,99%的蟑螂是不主動接近人類的,更不會去你家安家;它們不捕食其他動物,只吃死的、朽的、各種落葉、各種枯木、各種殘渣或真菌;同時,它們自己還是許多物種的重要食物來源;它們沒有任何傳播人類疾病的確切記錄,它們的一生,仿佛都是怕給生物界增添半點麻煩的默默付出的一生!」

粉絲代表:「哇哦!顛覆性的認知!原來它們是這麼棒的物種,地球沒了它們絕對不可以的!」

地理君:「大部分蟑螂物種,可是連活著的植物都不愛去吃的(潛蠊屬等少數除外),這不比世上最最最慈悲的人類還要人畜無害嗎?」

粉絲代表 「哇真的!我都快哭了!」

地理君:「所以!這回,當你再在自己家裡看見蟑螂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粉絲代表:「弄死。」

【參考文獻】

[1]《馬小強,飛檐走壁吹口哨》博物 2015年4期

[2]《南北蟑螂大不同 你家小強是哪種?》中國天氣網 2021年7月30日

[3]《肉食性蟑螂:不只是遊蕩在恐龍時代的恐怖魅影》科學之友 2015年8期

[4]《禿鷲緣何百毒不侵》中國科學報 2018年10月12日 第4版 自然

[5] 《瘧疾每30秒就會導致一名兒童死亡》 衛報 2003年5月1日

[6] 《人類VS蚊子:如何應對我們最大的殺手?》 衛報 2019年9月20日

[7] 《恐龍身後的污物可能全是被蟑螂清乾淨的 》 PLOS One 2013年12月4日

[8] 《另一個大陸的兀鷲危機:非洲兀鷲正倒向滅絕》 保護通訊(Conservation Letters) 2016年 3月/4月 第89-97頁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網絡

話題

請分享你看到蟑螂最難忘的一次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