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野外調查|活動報名
活動詳情
·
活動時間:
2023年10月27日—11月1日(6天)
·
活動地點:
四川
·
活動組織方:
中國國家地理×國家動物博物館
·
報名諮詢: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部
(010)64865566-227/229
(工作日9:00-18:00)
活動聯繫人:徐佳 18701376147
cngexpedition
岷山山脈
自甘肅省西南部延伸至四川省北部的一褶皺山脈
在青藏高原山脈體系中
岷山山脈既不甚高大
也不算綿長
它被挾裹在秦嶺、邛崍山、龍門山、巴顏喀拉山之間
多少顯得微不足道
特殊的地貌所孕育的特殊區域
造就了這裡複雜多樣的生物區系、動植物群落和民族文化
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之一
同時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數千年以來,這片區域高山峽谷的崎嶇地形和高寒山地的惡劣氣候把人類大規模農耕的腳步阻擋在成都平原,為這片區域保留下可觀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這裡成為眾多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庇護所,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大熊貓、扭角羚、川金絲猴等野生動物。
為了保護這些瀕危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我們國家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在岷山一帶建立起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包括著名的白河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唐家河自然保護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等,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開展保護工作。
雖然大熊貓已得到非常嚴密有效的保護—— 2016年,IUCN名錄上,大熊貓的保護等級從「瀕危」調整為「易危」,但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依舊是破碎的,被隔離的大熊貓小種群,局部滅絕風險還是很大。這種割裂,是人類活動占據了低海拔廊道的結果。
2021年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成立,將原分屬自然保護地、棲息地連成一片,較好地解決了棲息地破碎化、互不連通、保護空缺等問題,讓野生大熊貓及棲息地得到了有效保護。在大熊貓的「傘護」作用下,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的雪豹、川金絲猴、綠尾虹雉、珙桐、紅豆杉等眾多野生動植物得以相生相伴。
國家公園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自然遺產,每一個公民都有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遊憩機會,這也是建立國家公園的一個主要功能。本次考察活動,我們將帶領大家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以及王朗片區,尋找大熊貓、羚牛、川金絲猴、水獺等多種珍稀獸類和鳥類的活動痕跡,學習野外科考技能和研究方法,切身感受到國家公園之美,理解「要保護一個物種,就需要保護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
此次活動,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國家動物博物館一同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開科學物種大發現之旅。認識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等野生動物,近距離了解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鄉親們」,揭秘大熊貓的身世傳奇。
活動亮點
01
走進大熊貓國家公園
唐家河片區
唐家河片區地處岷山東北麓,龍門山北段的高山峽谷區,地形條件相當複雜,是以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區內屬國家重點保護(一級保護)的獸類有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雲豹、林麝等,一級保護鳥類白尾海雕、胡兀鷲、金雕、綠尾虹雉等。
唐家河是當之無愧的國內野生動物遇見率最高的山地森林類型保護區,很難想像在並不特別廣袤的區域裡可以輕鬆收穫十幾種獸類、上百種鳥類的觀賞體驗。我們還將去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未對大眾遊客開放的深度體驗區。在這個路標無法抵達的地方,有著大片的原始森林,豐富的植被在這裡生長,林間的小獸肆意穿梭。
王朗片區
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於1965年,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四個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地處全球生物多樣性核心地區之一的喜馬拉雅——橫斷山區,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
這裡尚有大片原始森林遺存,位於海拔2600—3500米的亞高山暗針葉林最具代表性。置身林中,抬頭仰望,雲杉冷杉遮天蔽日,松蘿密布於枝椏,地衣、苔蘚和真菌覆蓋在粗大的樹幹上,令人深感深邃而肅寧。
我們將在保護區科研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大熊貓棲息地,尋跡野外大熊貓森林「食堂」,辨識大熊貓最愛吃的食物,揭開肉食動物大熊貓吃竹子「飲食」之謎;化身熊貓「鏟屎官」,辨識大熊貓的食跡,漫山遍野尋「熊糞」,採集野生大熊貓糞便樣本數據,揭開大熊貓「糞便」之謎。
02
探秘高山密林之中的繽紛動物世界
交通不便的深山峽谷讓原始森林有幸得以保存,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動物隱居林間,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是唐家河一年中最絢爛同時也是觀賞野生動物最理想的季節,極高的野生動物遇見率,是唐家河享譽中外的一大特色。在這裡,見到羚牛、小麂、斑羚不算稀奇,運氣好還能目擊水獺、豹貓、黑熊、川金絲猴,甚至是終極目標大熊貓……
四川羚牛
川金絲猴
毛冠鹿
03
巡護大熊貓野外棲息地
在我國乃至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物種可以像大熊貓一樣,享有公眾的萬千寵愛和保護上近乎不計成本的投入。大熊貓憨態可掬,人見人愛,但它們畢竟是一種野生動物,只靠「賣萌」是無法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里生存的。沒有動物園裡的空調房和精心配置的「熊貓糧」,野生大熊貓怎麼生活呢?
我們將在保護區科研人員的帶領下,在海拔1500米至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體上,岷江冷杉、山胡椒、杜鵑花和箭竹構成了密實的針闊混交林中,去探尋大熊貓野外棲息地,通過紅外相機監測、糞便調查、活動痕跡尋蹤等方法,了解大熊貓的野外生存狀態。
04
參與水獺項目野外監測
水獺屬於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全球總共13種,廣泛分布於除南極洲和大洋洲外的所有大陸。在中國境內,分布有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和江獺三種水獺。水獺是很多淡水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有著重要的生態功能,被視為淡水生態系統的健康指示種和保護旗艦種。
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兼食昆蟲、兩棲類、爬行類和小型獸類。由於生性膽小,行動神秘,而且長期生活在水中或水體區域附近,所以水獺很難被人發現。
歐亞水獺 Lutra lutra
歐亞水獺是現生水獺物種中分布最廣的一類,分布區跨歐、亞、非三個大洲。體長(含尾)100—130厘米,體重7—12公斤。趾爪較大,吻部尖長。由於分布範圍很廣,歐亞水獺的食性也非常繁雜,除了魚類之外,還捕食蛙、蟾蜍、蟹類、小龍蝦、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喜歡獨居,領地意識很強。
亞洲小爪水獺 Aonyx cinereus
亞洲小爪水獺分布在我國南方,包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以及西藏東南部。體長(含尾)65—90厘米,體重2.7—5.4公斤。趾爪很小、四肢較短、體型秀氣。喜歡在稻田活動,捕食蟹類、貝類和小型魚類。和江獺一樣,亞洲小爪水獺也是群居性的,生活在2—15隻個體組成的大家庭里。
唐家河是目前國內水獺目擊記錄最多的地方。本次活動,我們將沿著河岸,尋找水獺的糞便和爪印的方式來搜尋水獺的痕跡,設置紅外相機,用於開展水獺的野外調查。
05
學習布設「相機陷阱」的竅門
在森林中,有著很多條寬窄不一、時斷時續、蜿蜒前行的小路。雖然貌不驚人,但對於野生動物們來說,這就是它們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堪比我們人類城市中四通八達、可供各色交通工具行駛的道路網。它們有一個專門的名字——獸徑。
川金絲猴
大熊貓
野豬
寂靜的山林中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少,但當人們大白天走在林子裡的時候,卻難得見到它們的蹤影。
在野外開展野生動物調查的時候,最常見的是動物活動所留下的痕跡:糞便、毛髮、足印、食跡、臥穴等等。在大多數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里,動物痕跡的鑑定和記錄是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野生動物的基礎方法。
行程介紹
·
行程安排:
Day1 10月27日
成都集合
成都集合,歡迎晚宴和行前說明會。
Day2—3 10月28—29日
成都—青川縣—唐家河保護區
前往唐家河最神秘的深度體驗區線路,探尋真正的獸類蹤跡,尋找多種珍稀獸類和鳥類的活動痕跡,例如羚牛、黃喉貂、斑羚、小麂、毛冠鹿、藍馬雞、川金絲猴、岩羊等,感受四川地區極高的生物豐富度。利用所學知識並藉助夜視儀器,觀察斑羚、扭角羚、果子狸、野豬等動物。
Day4 10月30日
唐家河保護區—王朗保護區
來到王朗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區科研人員的帶領下,來到大熊貓棲息地,體驗巡護員的一天,跟隨保護區巡護員開展野外森林巡護,深入大熊貓棲息地,化身熊貓「鏟屎官」辨識大熊貓的食跡,漫山遍野尋「熊糞」,採集野生大熊貓糞便樣本數據,揭開大熊貓「糞便」之謎,用以判斷大熊貓在野外的活動範圍及生存狀況。
Day5 10月31日
王朗保護區—成都市
上午探訪王朗亞高山針葉林樣地,在大熊貓天然棲息地,了解大熊貓的野外生存狀態,了解它賴以生存的生態鏈,研究與大熊貓生存息息相關的植物類群,尋跡野外大熊貓森林「食堂」,辨識大熊最愛吃的食物一、箭竹,揭開肉食動物大熊貓吃竹子「飲食」之謎。
Day6 11月1日
成都解散
以上行程信息,可能會根據天氣等實際航行情況對行程進行合理微調,具體以現場發布行程為準。
-END-
文字編輯 | 徐佳
微信編輯 | 劉梓涵
海報設計 | 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