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片子《銀河補習班》,說實話期待值有點放高了,所以看完後,我就在想,算了,不寫它了。
可是晚上刷牙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曾是一個因為寫作被看見的人。如果沒有那麼幸運,遇上四年級的那位班主任,如果沒有她那麼相信我,可能我還是一個小透明,一個小啞巴吧。
於是,我改變了主意。可能它不是一部讓我驚喜的作品,但的確用心,值得一說。
說真的,我的成績也是從我相信自己,才開始慢慢變好的。所以,我贊同片子說的:
對於孩子,要先相信,才能看見可能性
它和《墊底辣妹》有些像,反思教育,因材施教,宣揚一種不拋棄,不認輸的精神。
比如「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又比如:「人生就像射箭,夢想是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這句話聽上去很有哲理,但我保留意見。我見過不少人,他們都沒有夢想。有的退休了,還是沒找到自己的天命;有的忙忙碌碌為生計拼搏。你若去問小朋友,他們的回答總是科學家,數學家,藝術家……但那未必是他們真正的夢想,只是聽多了家裡人的期許。
我的疑問是,夢想很重要,但在沒有找到夢想前,拉弓真的沒有意義嗎?
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容易找到自己的夢想,也不是每一個夢想都會保持不變。我們中的大多數註定要在一次次試錯的旅程中去發現心之所歸。
想好目的地很重要,但如果你已經思考了太久,還是沒有方向,那就先大膽的往前邁吧。或許走著走著,就有了光。
不過,電影同時也指向了當下親子關係的一個問題,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父親缺位。
電影中,鄧超飾演的爸爸因為自己設計的東沛大橋塌了,便進了監獄。等他出來時,孩子已經是一位吊兒郎當的初中學生。
有兩個情節,很戳課代表的心。就是父親開心地接兒子回家,兒子一路狂奔,把他甩開,然後躲在弄堂里。後來父親找他時,他一遍又一遍用自己毫無力道的雙手一拳拳打在父親的身上,捶出來的都是委屈。
還有就是他們重回老家時,兒子站在過去量身高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說,爸爸,你看我長高了這麼多。而爸爸一直沒有回應,他處在恍惚中,自己印象中的孩子和面前的這個孩子仿佛無法重疊。錯過,即是遺憾。
就像片中的父親,很多時候,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疏忽了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幾乎把教育,完全寄託到了學校身上。可我們埋怨統一化的教育時,也要考慮到一個班上那麼多人,老師怎麼可能每一個都因材施教?
教育不單是學校的責任,父親母親同樣不能缺位,這大概是導演想要我們去反思的一個問題。
但其實,我最愛的一個片段,是馬飛終於成了航天員時,父親來找兒子,很高興地告訴他,當年的案子可以沉冤得雪了。可那時,兒子為了自己的榮譽,希望父親不要追究過去那件事了。
父親低頭沉默了許久,他說:我是一個很驕傲的人。兒子沒聽清,父親又抬頭,一字一頓地說:
我其實是一個驕傲的人,就因為這座橋,我這輩子都抬不起頭了。每個人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橋,把自己的橋修好,是最重要的事。
然後,父親就落寞地走了,背對著兒子承諾不會阻礙他的遠大前程。
對了,他還說了一句:我一直以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原來,我的教育是錯的。
父親的形象,在那一刻真的好心酸啊。兒子覺得,自己的光榮也是父親的光榮,那座大橋就算翻案了,除了父親自己,也沒人在乎,何必翻出陳芝麻爛穀子的事。
他很成功,他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但他可能還不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份的驕傲。
兒子可以上天,這當然是作為父親的驕傲。可是有機會抬起被壓了十幾年的頭,那是他作為自己的驕傲啊!
那一刻,馬飛何嘗不是用親情綁架自己的父親?
不過前面講過,我自己也糾結了一段時間,不知道這篇文章值不值得寫,因為電影講述的故事,實在是有欠缺的。
演員們都是到位的,電影想要探討的教育以及親子問題也是有意義的,片子不乏閃光點。可問題在於,一部想要落到實處的電影,在有些情節的設計上讓人覺得尷尬,不現實,浮於表面。
因為父親的教育以及信任,馬飛的人生簡直就和開了掛一樣,一路上天。
舉兩個例子:馬飛爸爸頂著要被退學的巨大壓力,帶著兒子逃學大半個月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川,人家可是一個還在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孩子啊,校有校規。問題是,人家就這樣,還從年紀倒數考了年級前65。在這期間,除了一句,我們白天旅行,晚上複習。你很少看到他真正的努力。如果這一切這麼容易,那置學校里那群又聰明又刻苦的孩子於何步呢?這個對比烘托,太理想主義了!
不過這點,我勉強還是可以接受的。我最納悶的是,為了讓馬飛不至於被退學,老師居然驚人發現他離年級前十隻差了20幾分,原因是他的作文被打了零分。作為一個接受了這麼多年教育,參加了那麼多場考試的人,作文滿分我只見過一兩個,零分至今未有。作文寫得再不好,是有安慰分的。在電影里,教導主任妥妥矮化成了應試教育的一個符號。
太多刻意的巧合和運氣,故事也就失真了。
誇獎這部電影的,幾乎都在渲染本片的淚點和匠心,可什麼時候,熱血和眼淚成了我們評判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標準?
人之為人,都有著共通的脆弱,那些生離死別的痛點,是很容易打動觀眾的。可感動過後呢?
我們太健忘,一遍又一遍感動,一遍又一遍痛。
有好的想法和創意,這很好。但是如果沒有紮實的故事為基礎,那些台詞聽上去就像喊口號。
如果故事講得還沒道理漂亮,只有金句迭出,那就是電影語言的失敗。
這部片子,同時也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內核,就是「永不放棄的希望」。
這部片子的一個硬傷,就是過分的理想主義。從不認為理想主義有錯,電影就是造夢的。
可是後者,明明也是在造夢,卻一步一步培養出觀眾的信念感,是因為除了感動,它更讓你相信:希望不是現實,希望創造現實。
這的確是好萊塢電影,讓人不得不服的一點。觀眾們樂此不疲地看著他們
如何把英雄的故事放置於凡人之間
又如何讓英雄飛離凡人的世界
最後,如果你看了這部片子,歡迎來留言區和課代表討論喲
編輯 | 雯婷
配圖 | 選自《銀河補習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_CJGWwBmyVoG_1ZUW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