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難得回家探望下老母親,結果她一見到我就猶如見到了救命稻草,立馬翻出手機抓著我說——
」現在的網際網路存款就是騙人的!「
我心想東西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啊。你女兒我每個月雷打不動地把錢往裡放呢!
她一邊指著手機螢幕,一邊說,「你看這裡不是寫著5%的回報率嘛,怎麼我一算到手的錢,收益率少零點幾個百分點呢?你說這不是騙人嗎!」
我睜大眼睛仔細看了看條款和規則,才知道怎麼回事。
原來她漏看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起息日。
捏了一把汗。以為真出什麼么蛾子了。
其實我剛開始理財的時候也掉過起息日的坑,才知道原來多一天或少一天起息也會影響收益率。
所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總結一下,買理財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影響回報率的點,以免大家以後買理財產品的時候擺烏龍。
關注起息日是基礎
一般來說,理財的本質就是錢生錢,這幾乎是所有人的共識。
但有時候稍有不注意,卻很可能會讓結果大打折扣。
比如,起息日。各位在買各種理財產品之前,請一定要關注「起息日」,通常來說,在產品介紹中一般都會說明起息日。
因為,這事關金錢的問題。
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個產品的收益率是5%,90天,但是起息日是3天後,到期也是次日或者T+2才會到你的帳戶上,他前後就占用了你95天了。
這樣它的實際利率,應該是等於5%*90/95=4.78%,這才是真正的年收益率。
所以大家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千萬要留意起息日和到帳日,算出真正的收益率,結合自己的需求,比對一下同類產品再入手。
例如在支付寶得存金寶的這款產品,30天期的收益率為3.487%
但實際它的資金占用時間應該是31天,最終收益率應該是3.38%。
總之,記住一條:別讓錢放假就對了。
千萬別忘了違約率
什麼叫違約率呢?
就是在理財過程中,因為某種問題可能導致拿不回本金,這就叫做違約。
也可以說,違約率就是你做這筆理財賠錢的機率。
眾所周知,與基金一樣,理財產品是一個間接投資工具,是人們獲取投資收益的來源之一。
另外,由於主要投資於貨幣和債券市場,在安全方面,還是比較有保障的,因此,也比較受大眾青睞。
但是,這並不是說沒有違約的可能。
2018年初,包括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在內的大型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曾經出現過違約的情況。
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講起來很複雜,總之,在金融系統里,一旦沒有活錢作為中間流轉資金,那麼原來的資金鍊很快就會斷裂。
雖然就目前金融體系整體運作的風險來看,並不至於發生較大規模的理財違約,但在選購理財產品時,還是要多仔細查看產品說明書,明白產品的風險在哪裡。
如果還不懂,我給大家用P2P產品舉例一下,
假設,你有100塊,拿去投資P2P。對方給的年化收益率為12%,違約率為3%。假設違約,這筆投資的本息歸零。
好,咱們算一下這筆投資的真實預期收益率。
假設我們受益的預期價格為A:
A=97%*(100+12)+3%*0=108.64
這筆投資的預期收益率為:
(108.64-100)/100=8.64%。
結論就是:表面年化收益率12%的東西,本質上收益率只有8.64%;如果你中了那違約的3%,收益率是-100%。
吶,明白了嗎?
所謂低風險的高回報率投資品,很大一個可能性是預計了一個比例的緩衝,所以不要單純看表面上的那個利率。
不要閉眼打新
很多投資者喜歡打新,不管港股還是A股,打新永遠都被投資者熱愛。
主要有兩個點:
1,風險低;
2,收益也較為樂觀。
比如,有不少可轉債上市首日的漲幅高達20%-30%,少的一般也有百分之10%+,而且很少出現破發的現象。
這錢太好賺了,於是,很多人都加入了打新的陣列。
然而,卻出現了一種極為痛心的現象,有一些人因為收益而「閉眼打新」,甚至連打的到底是什麼也不看一眼,就打了…
之前就有人想打可轉債,結果中的卻是可交換債。
可交換債簡稱「可交債」,與可轉債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以每年拿利息,也可以轉股,但同時又有很多區別。
具體可以看:
就這份表格來說,那麼多數據就已經夠投資者頭暈暈了。
但在投資價值方面,我們只需要認清一點的,就是可交換債的投資價值,遠遠不如可轉債。
另外,打新還是要看運氣,打新的回報率也有可能和創新理財的回報率差不多。
舉個例子,如果你1萬塊錢拿去打新,年化中籤率30%,打了100次總會中30次。如果90%的機會賺20%,那你的回報率就是:
30%*20%*90%=5.4%
這個利率在BATJ發行的金融類App上,比較多理財產品都能達到;
當然了,這個30%中籤率基本上在A股是做不到的了。
所以說啊,想要賺錢也要有足夠的細心,現在趕緊用10秒打開你的理財app算算你買入的產品收益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