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 高溫模式開啟,這樣養生,夏天清涼又健康

2019-07-23     浙大一院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上周成功出梅、入伏的杭州

用短短几天時間就展示了它的「熱情」

接下來幾天,天氣依舊會很熱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

北京時間7月23日10時50分

就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

我們也迎來一年裡最熱的時候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進入「大暑」後

高濕高熱的「桑拿天」將會增多

大家要注意預防中暑等疾病


大暑為什麼會中暑?

從現代醫學生理學的角度看,人的神經細胞對夏天的氣溫、氣壓、濕度和氣流等的變化高度敏感。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出現「中暑」的症狀。

中醫認為,大暑時高溫酷熱,人們不僅易動「火」,還常常因汗出過多耗傷人體津液,因此可見高熱、心煩、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甚至氣短乏力症狀。

大暑節氣除氣候炎熱外,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使空氣中濕度增加,故中醫有"暑多挾濕″之說。日常除見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而不爽等濕阻表現。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由於大暑氣候炎熱,出汗過多易傷心陰、耗心陽,這就是為什麼夏天有很多人有失眠多夢、心煩、心悸症狀。所以夏季養生以養心為主。有心臟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

當出現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頭昏、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狀況,都可能是中暑的先兆。應即刻到通風陰涼處休息,並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以幫助身體恢復和緩解。如出現血壓低、虛脫等情況,還需及時就醫。


大暑如何養生?

中國歷來講究二十四節氣養生,那麼大暑節氣養生應該注意什麼呢?看看專家給出的建議吧。

飲食調養:忌生冷油膩

炎熱的大暑時節,飲食要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忌吃油膩食物

大暑時腸胃吸收消化能力較弱,過食生冷瓜果、冰鎮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大量的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使大量血液滯留於胃腸道,大腦血供減少,增加疲憊感。

大暑飲食提倡要「酸、苦、清」。

「酸」,夏季出汗多而易失津液,酸味食品能斂汗止瀉祛濕,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建議可以多吃一些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等酸味食物。

「苦」,盛夏時節吃苦味食物,既能清除人內心的煩惱、提神醒腦,還可以增進食慾、健脾利胃。可以適當吃一些苦瓜、苦菜、萵筍,注意不要過量,以免過苦傷及脾胃。

「清」,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


生活起居:多休息

夏季正是人體陽氣活動旺盛之時,養生要養陽。日常生活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護陽氣。

大暑節氣講究「夜臥早起,午間小睡」。人們每天需保證至少七到八個小時的有效睡眠,晚間11點至凌晨1點是臟腑氣血回流的時間,缺少睡眠易導致肝盛陰虛,陰陽失和。午間適當的小睡半小時至一小時,有助於心經運行。

大暑節氣最好遵循「少動多靜」的原則,可以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也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午後最熱的時候不要出門,一定要外出的務必做好防曬措施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


心理調養:重在心靜

按照中醫理論,大暑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陽氣發散易傷心陰耗心陽,心傷則心跳神盪,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所以夏季養生要重點突出「心靜」。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首先就是要靜心養神,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次是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採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方法調整情緒,想像自己處於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你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本文結合自:半月談、新華視點

指導專家:中醫科副主任醫師 范小芬

范小芬專家門診時間:周三上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PNYHmwBmyVoG_1ZLa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