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電影
微米是認真的
今天小編在豆瓣上閒逛的時候看到首頁刷新了一個信息,看完之後心裡覺得挺酸的。大致是說一個與垃圾為伴十幾年的人為何會這樣生活和他的遭遇。
結合最近這段時間發生的不少新聞,就更覺得,有時候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一些實在痛苦的人和那些讓人看了心裡不適的新聞。
在這條新聞下面,有一條評論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今天要講的這部電影中的主角,就是在用一生去治癒童年,但是最後仍然失敗了的人。
《斯圖爾特:倒帶人生》
《斯圖爾特:倒帶人生》。
主演的二位其實都是各位比較熟悉的英國演員,而且也都有各自的外號:卷福和湯甜甜(又名湯老師)。
他們也各自都有讓人耳熟能詳,一看到人就能想起來的作品,夏洛克和毒液神馬的。
但是小編看來,他們二人,或者說尤其是湯姆哈迪(畢竟在小編這裡卷福的演技高峰之一應該是《模仿遊戲》)個人的一個演技上的高峰和高光時刻。起碼小編確實有被驚訝和小小的震驚到。
亞歷山大是一個作家,在流浪漢之家做義工。
流浪漢收容所的兩位運營者突然由於收容所里有人販毒的原因被逮捕並判刑。在召開如何解救這兩位運營者的會議上,作為組織者的亞歷山大結識了斯圖爾特。
斯圖爾特是流浪之家的一員。他衣著邋遢,講話口齒不清,是個街頭混混、酒鬼、癮君子、反社會大王。但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會議上用荒誕的語言撕開了這群假悲憫者們的面具,並熱心地為拯救行動出謀劃策。
亞歷山大感覺到斯圖爾特並不是一個簡單粗俗的流浪漢,他的身上一定有很多故事。於是,亞歷山大決定為斯圖爾特寫一本傳記。
斯圖爾特同意了,但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書的內容必須倒著寫。
隨著越來越走近斯圖爾特的生活,亞歷山大發現自己再也沒有最初的戒備,反而慢慢把斯圖爾特從一個研究對象變成了朋友。
亞歷山大開始尋找導致斯圖爾特變成流浪漢的原因,他想知道是什麼摧毀了一個本該無憂無慮的少年。
在與他和他家人的不斷交談中,亞歷山大得知了一切真相。
而這份真相,或者說在斯圖爾特短暫的一生中發生過的所有事,沉重到讓亞歷山大這個第三者都覺得近乎崩潰。
在某個和往常一樣正常的日子裡,亞歷山大收到了斯圖爾特的死訊。他死在了火車的車輪下。
斯圖爾特就這樣結束了他33歲的生命。也結束了他這百般痛苦的一生。
影片的最後,《斯圖爾特:倒帶人生》終於寫完並出版了。亞歷山大在車上播放著斯圖爾特留給他的磁帶。
裡面傳來斯圖爾特的聲音:「我就想躺下來死掉,我覺得自己如此骯髒又可怕,我討厭並且攻擊身邊的每個人,只是希望,哪怕一次也好,我想掙脫這種瘋狂……」
亞歷山大靜靜聽著,淚如雨下。
最近幾年,「真人故事改編」題材電影越來越多,可能是因為這樣的電影不需要原創故事也可以很出彩,而且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更加讓人容易有共情感,所以大家都一窩蜂的往這個題材扎堆。
但是有很多的電影,小編多麼盼著,不要是真人真事改編,小編和許多觀眾一樣,寧願它們只是編劇苦心創造出來的原創劇本。因為這樣人世間就可以少一點悲劇。
比如這段時間已經在小編腦海中反覆回放了不下一百回的《小丑》。雖然小編極愛它,但是起碼一想到這畢竟是電影中的虛構出來的角色,現實中不會有人真的受過小丑的這份苦楚,起碼就不會有這麼共情。
然而,《斯圖爾特:倒帶人生》就同樣是這樣一出讓人無法迴避現實的電影。因為很遺憾,它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影片中最讓小編心中酸楚,也是最讓看過電影的人覺得沉重和淚目的,正是影片過半,亞歷山大和斯圖爾特的一段對話。
亞歷山大問斯圖爾特,如果你能夠回到過去改變你人生中的一件事,你想要改變什麼?
亞歷山大或許認為,斯圖爾特會選擇回到被哥哥傷害之前,或者被孤兒院長傷害之前。甚至哪怕回到與妻子兒子爆發衝突之前那一天。
最終斯圖爾特卻回答道:「如果可以,我會選擇回到我第一次使用暴力的那一天。」
這個一生都在被世界傷害的人,沒有抱怨上天的不公,沒有責備父母給到的愛之少,沒有怨恨給過他傷害的人,只有深深的自責。
有時候小編在想一個問題。現在網絡上的人都很矛盾,他們一邊痛訴著人間太難了,生活太苦了,一邊當有人將自己的痛苦歸結於社會的時候,他們又會跳出來大罵發言者不思進取,只會推卸責任。
小編作為第三者冷眼旁觀著,覺得他們的要求實在是不太可能完成。他們仿佛是在要求一個人,不能生活的太幸福來刺痛別人的眼,必須要和大家一樣受苦受難。
但與此同時,他還必須把一切錯誤都大包大攬,不能責怪和怨恨社會,哪怕一點點都不可以,必須流著淚微笑,才能成為惹大眾憐惜的「完美受害者」。
再到後來,在最近幾次韓國藝人自殺事件中,大家連「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中的「雪花」都不願意認領了,誰愛當誰當,反正和我沒關係。你當藝人的生活困難,我就不困難啊?
大家越來越沒有同情心和共情力了呢。
既然大家都不是雪花,到底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病態了呢?
如果真的非要選擇的話,在小丑和斯圖爾特的人生中,當然是死也要選擇小丑。最起碼他確實做到了「我希望我的死亡比生命更有價值」這句他早早寫在記事本上的話。
而在小丑蛻變之後,人們談論起他,就算有害怕和恐懼,卻絕對不會再棄如敝履。
可斯圖爾特的人生,做盡好事,一生善良,卻最終連份靈魂都無處收殮。
還說什麼不怨恨世界。真的像現在網絡上鼓吹的那樣,生活困難痛苦,卻不怨恨世界的善良的堅強的面對世界,微笑流淚的老實人,最後就是這個下場。
聽鍵盤俠的,你就輸了。
不過電影本身只是向你講述一個生活在別處的他人的故事。這種致郁的電影看多了確實容易懷疑世界,看來接下來兩天還是要看點正能量的緩和一下。看電影嘛,還是要百花齊放,什麼都看,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