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最近熱播。
中國式家庭的教育理念又引起了一波討論。
劇中小陶虹飾演的母親為了讓女兒考上清華,窮盡心思、花招百出。
比如這種在孩子的房間弄個窗戶、窗簾設置在外頭由自己掌控的操作。
看得魚叔頭皮發麻。
一直以來,中國式教育推崇「分數至上」。
除讀書以外的興趣愛好,都被視作是干擾與不務正業。
相信有不少魚友學生時代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原本下節課就是體育,當你精神抖擻準備衝出門的時候,班主任突然推門進來。
「今天體育老師請假,改自習/語文/英語…」(往往取決於你班主任教哪門課)
但咱卻從來沒見過說,「今天語文/英語/數學…老師請假,咱們改上體育!」
不過,最近有一部青春片,倒真是這麼反著來——
《老男孩》
Old Boys
別看片名叫《老男孩》,但本片的主角們,其實都是年輕氣盛的青少年。
他們都來自一所名叫「卡爾德山」的寄宿男校。
這裡的辦學宗旨很特別,重視體育成就遠超過學術能力。
老師教導學生們都要成為陽剛強健的男人:
比賽第一即是無上榮耀,枯坐教室則是可恥的書呆。
偏偏男主安伯森,是這個環境里的異類。
身材瘦弱,有氣無力。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還喜好文學與詩歌。
飾演該角的埃里克斯·勞瑟,可謂是近年來的「青春少男專業戶」了。
無論是《去他*的世界》中喪到爆炸的正太。
還是《模仿遊戲》中極度內向、不善言辭的小圖靈。
又或者是《黑鏡》第三季中遭黑客迫害的戀童癖小哥。
他一路挑戰遍了各種性格鮮明的青春期少年。
年紀輕輕,演技就已十分令人驚艷。
此次他扮演的柔柔弱弱、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安伯森,和他本人的氣質、戲路都無比貼合。
角色說服力堪稱滿分。
但如此一個形象,在五大三粗、蠻力至上的同學們中間,自然格格不入。
因此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同學們給他起了個頗具嘲諷意味的綽號「細麵條」。
每天早晨,他會被一桶冷水潑醒。
然後被要求跑到很遠的地方再裝一桶水回來。
同學們一個不高興,還會拿他當木樁,倒立著把他的頭往馬桶里塞。
總之是想盡了法兒地霸凌。
雖然現實很不如意,但安伯森自有一套精神勝利大法。
那就是躲進文學與藝術中尋找寄託。
在自己創造的幻想情節中,成為人人敬仰的校園英雄。
乏味的校園生活原本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熬。
直到有一天,學校新來了一位法語老師。
隨之而來的,還有老師美麗迷人的女兒,艾格尼絲。
安伯森幾乎對艾格尼絲是一見鍾情。
看這個入了迷的小眼神
奈何艾格尼絲已經心有所屬,
她看上了校園裡人人敬仰、體育全能的大帥哥溫徹斯特。
接下來,難道會是一場抓馬而熱血的屌絲逆襲戀愛追逐戰嗎?
那也未免太看得起安伯森了。
要知道,他可是被全校男生欺負的「弱雞」;
而他的情敵,則是全校男生追著喊大哥的「校草」。
這怎麼比啊?
於是安伯森乾脆自告奮勇,當起了溫徹斯特的戀愛軍師。
幫情敵追自己喜歡的女孩。
實在是有夠慫的。
大家可能要問了,溫徹斯特不是大帥B麼,為什麼談個戀愛還需要軍師呢?
原因在於。
艾格尼絲是一個文藝浪漫又瀟洒不羈的女孩,而溫徹斯特自己卻是個空有體格、腦袋空空的草包。
女孩兒時不時就會拋出來一些稀奇古怪的小心思小想法:
例如用混剪的錄影帶下「戰書」,考驗溫徹斯特「你有什麼能耐」?
要求溫徹斯特「帶她去月球」,只有這樣才能親吻她。
對於這些充滿浪漫的「文藝梗」,蠢兮兮的溫徹斯特根本接不住。
咱也看不懂,但咱也不敢問啊。
唯有同道中人的安伯森卻能瞭然一笑。
在他的助攻下,溫徹斯特成功收穫了女神的眷顧,得到對方的芳心一吻。
但早戀是危險的, 不論國內國外。
很快,校長就發現了有男生正在和艾格尼絲交往。
他下令所有學生不得與艾格尼絲接觸,否則就會得到開除的懲罰。
面對如此禁令,校草草包本性顯露,毫不猶豫地退縮了。
艾格尼絲也因為無法忍受這裡枯燥古板的環境,打算離開。
臨別之前,她留下最後口信,約意中人與自己一同私奔。
溫徹斯特顯然是不為所動的;
但安伯森會如何做決定?
究竟他是否會現身?是否會對女孩袒露真相?
魚叔就不多做劇透了。
看到這裡,可能有不少人發現,這部電影的劇情似曾相識。
男主為外表英俊、內里草包的男二代筆情書,這演的不就是法國名作《大鼻子情聖》嗎?
不錯,這的確是一部改編了《大鼻子情聖》的青春版本。
但少了悲情,多了歡鬧。
如此大作改動的處理,卻絲毫不見違和。
這樣細膩的情感表達,在我們的青春校園片中是很少見的。
我們已經習慣了的,是男女主角必須至少有一方酷炫狂霸拽。
設定的身份不是超級富二代,就是高智商學神。
男主與女主彼此相愛了,就必須高聲疾呼出來,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呈現出來的畫風是這樣的:
「慕容楚氏,你喜歡慕容雲海獻給你的彩虹嗎?」
「蘇韻錦,你這裡欠我的用什麼還?」
這些用力過猛的台詞、場景,創作者誤以為是浪漫、虐情。
實則土味、尷尬。
加上某些演員一言難盡的演技,就更加像是大型車禍現場。
其實真正經歷過青春期的人都知道,喜歡一個人,不是那麼好開口的。
或者是自卑作祟,或者是羞怯使然。
我們更常像安伯森一樣,覺得自己不夠陽光帥氣,煩惱無法討得心上人的歡心。
於是兜兜轉轉,百轉千回。
寧肯躲在別人的名姓後面發奮寫情書,也不敢當面把「喜歡」兩個字說出來。
《老男孩》成功之處就在於:
把青春期的愛情拍出了一種歡樂、鬧騰,但又細膩、真實的觸感。
我們或許沒有經歷過安伯森一樣的戀情,但可以對他的心情、抉擇感同身受。
在捧腹大笑之餘,重溫當初的種種愚蠢與美好。
但即便如此,愛情也不是這部電影的最高主旨。
因為青春期最大的難題不是暗戀,而是成長。
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各有各的苦惱。
安伯森有他的困境。
老天給了他極富創造力的思維,在語言、文字、詩歌方面的才華。
但偏偏他就讀於一所「武力至上」的學校,自己的長處反而變成了拖累。
他也知道自己與周遭格格不入。
奈何出身底層。
能在這所學校就讀已經是仰賴了獎學金的幫助,又怎麼能辜負父親的殷切期望?
溫徹斯特有他的迷茫。
表面上看,他是備受肯定與期許的運動健將。
在同學中一呼百應,在校園裡如魚得水。
但實際上,校長的強勢、校規的陳腐,同樣深深束縛著他。
他對艾格尼絲的追求,不過是出於青年人的虛榮與對愛情的嚮往而已。
本質上,他也不過就是一個傻乎乎的,不懂得如何與女生相處的大男孩。
艾格尼絲有她的恐懼。
在外人面前,她總表現得非常瀟洒、酷勁十足。
還聲稱揍過許多追求自己的愚蠢男孩。
但這些不過都是她編造的,是用來保護自己的偽裝色。
她有自己的夢想,卻被難以和解的家庭因素困住了。
在看似無畏勇敢的表面下,其實藏著一顆膽怯迷茫的心。
她害怕生活的未知與艱難。
你看,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
愛情不過是人生課題中的一項罷了。
青春期其實並不容易。
那是一段看上去無比美妙,實際卻也十分無力的時光。
這個階段的少男少女們,有著對眼前的世界最旺盛的精力、最強烈的渴望,
好奇自己最終會長成一個什麼樣的大人。
可偏偏,他們對現狀沒得選擇。
生活往往會把他們「放置」在一個不適合的位置。
或者是只能埋頭苦讀的學校。
或者是相處不來、矛盾重重的宿舍。
又或者是代溝嚴重、不被父母理解的家庭。
現實與理想的偏差,讓青年人疑惑,也讓他們為之痛苦。
有人堅強勇敢,奮起抵抗,但也有人繳械投降,隨波逐流,成為一個別人期望的自己。
到頭來還會被指責一句:
是你自己不爭氣。
有多少步入社會、步入中年的成人,回頭看自己的青春,會覺得遺憾、可惜與不滿足。
但實際上給你重頭再來一次的機會,真的又能變得更好嗎?
說到底,人生選擇與態度問題,壓根不是青春期的問題。
而是貫穿整個人生的終極問題。
你現在的不痛快不幸福,不是青春期遺留的歷史問題,而是現在的你,此時此刻,仍在繼續重複著同樣的錯誤。
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你到底想要什麼?
正如片尾安伯森的獨白:
「我不想被任何事物雕琢打磨,無論是一張榮譽榜,一塊獎牌,還是一座獎盃。」
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真正能使他快樂的,只有做原始純粹的自己。